首页
94 六科的封驳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94 六科的封驳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乾清宫掌事、掌天财库印、提督御司房、御酒房、上林苑海子、司礼监太监郑大珰,四十有余,面白,神情温和谦恭,坐在那里始终面带微笑,看不出来是一个掌权太监,并没有一般宦官的刻薄相,但谢老侯爷对他却相当恭敬。
    郑大珰是正途出身,太监所谓正途,是指内书堂读书,后奉旨派拨者。当年的郑大珰就是凭正途出身,拜在掌权太监门下,得大佬提携,又有众同门呼应,入清要衙门为事,这才有了今日的高位,当然,身居高位自然也离不开个人际遇。
    明初祖制规定:以监局为中心,内官职有所守,官有定额……只是距今已去三百年,如今的内府在二十四监局之外,尚有大量的各衙门管事人员,所以内官兼衔掌司局库印信署事,已是常例。
    加近侍衔便是荣誉加衔,诸如乾清宫掌事及牌子,一般掌握要职的内官必加近侍衔,如司礼监掌印、秉笔多加乾清宫掌事衔。近侍更近于内,皇上更易驾驭,所以地位崇高,也是宦官阶层最顶端的一小部分人。
    内府选用人才同样按祖宗旧制,必照钦录姓名按次鱼贯升转,不计年资评级,是不符合用人惯例。而对于内官的考察,素无考察之法,历来皆有奏议,但具不可行,内官职关庶政,与民生相系,所以用一贤者,民皆受福,否则为害不少。
    是以对于内官的管理,便是司礼监的重要职责之一,而今李东扬在内廷可谓一手遮天,就曾有过两次宣谕,对时下内官的约束颇有效果。
    内官,是皇上手中的制衡法宝,京师之中,内官参机务,掌兵马,许多执掌与外廷相关,内外协济而行,这都是宦官的重要职能。只是在实践中,宦官的存在却徒使行政过程变得繁琐,效率降低而成本增加,甚至丧失了以内督外的本意。
    即然丧失了其价值,又无谓增加政治成本,内耗的加剧便成了最突出的负面影响,以内阁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和司礼监为首的宦官集团,就成了天平的两端,互为强弱,而当中全赖圣眷之久暂。
    封建王朝,官绅阶层同勋戚、宦官阶层一样,都是国家财政税收最大破坏者,唯一不同的是,士绅还直面庶民阶层,是实质上的社会基层领导人。历史走到了今天,大明长久以来形成的尖锐的社会矛盾,依然来自土地兼并,具体来说,土地占有的不均直接导致社会贫富不均。而如今比之嘉隆万时期,矛盾并没有明显的好转,因为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缓解土地供应矛盾,这或多或少都影响着土地价格,当然,还有赋役负担,官绅阶层可谓‘功不可没’。
    以往的变法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北宋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元佑更化结束,万历朝的的一条鞭法,到后来也演变成‘增税害民’和‘乱了祖制’。如今,这些同样也是摆在永明帝面前的难题,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之前,就只有徐徐图之。
    在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之后,王朝又走过了百年,百年之中,大明内外又发生了多少大事,如今是西元纪年的1718年,再过五十年,英国人瓦特成功改良蒸汽机,就此开启了近代工业革命的序幕。
    而依然处在农业社会的的大明,还能否有机会赶上?也许,答案就在永明皇帝的一念之间也说不定。
    再回头继续说谢家,
    谢家如此大张旗鼓的办寿宴,自有他们的考虑,谢老夫人老而弥坚,虽身处庙堂之外,其实她对政治的敏锐度乃至人心的把控,却是谢侯爷无法企及的。好比是有关节炎的老人,当天气即将变化时,总能最先预感到,这便是趋利避害的本能。
    近年勋戚贵族势力有所起色,跟形势不无关系,只是跟过去相比,待遇却是差了许多。其实说白了,如今谁的日子都不好过,就连皇上也不轻松,国赀内帑都缺钱啊,那古德海恨不得一个铜钱儿掰成几瓣花。
    为何?因为摊子大了。
    “这事最初是何人所提?要说古德海,老夫是一万个不相信,这绝不是他能想出来的,”谢老侯爷相当笃定。
    郑大珰微微一笑,道:“确实是古大人上的提本,至于有没人出主意……或许有吧。”
    谢家在这当中能扮演的角色,不外乎就是金融买办,这词固然带有贬义,但却及适合谢家,所以商帮才找到谢侯爷,希望从中斡旋。
    谢家自然答应,毕竟三十万两游说银不是个小数目了。
    “那……”老侯爷微微蹙眉,又问:“就没有反对的?”
    “这可不好说,没有经过廷议,说一切都太早,”郑大珰笑着回道,想了想又补充一句:“朝廷哪一项大决议不都是这样的流程?如若不按此来,不要说内阁,就是言官那里不也通不过嘛。”
    言官七品,只是在京城当官从来都是论权不论品,言官权力都不小,比如六科有监督权,这同监察御史还不一样,它侧重于决策的监督。所以,‘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分类抄出,参署付部,拨正其违误。’
    皇上的诏令就被六部封还,就在审核五日期限内,并给了缘由:我朝自设立廷议、集议,是绝壅蔽狡诈之弊,事关大利害,则下廷臣集议,不宜谋及亵近,径发中旨,圣意所予决,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
    意思就是这诏令程序不合法,不予下发。
    皇上倒是没说什么,也采纳了给事中的建议,又招内阁六部于乾清宫上书房议政。
    这次首辅李大人来了,而且率先出列,禀道:“皇上,老臣以为,将驿递与贾事结合,不妥。”
    永明帝闻言眉头微挑,问:“哦?老大人何以言之?不妨道来。”
    李首辅拱手,道:“老臣只提两点,驿务在中央为兵部车架清吏司统管,地方为各省布政司与按察使司协同管理,假若商人参与其中,那驿务归哪方管理?又如何保证能及时‘飞报军务,转运军需等物’?此其一,而老臣并未在古大人的提本里见有详细说明。”
    “其二,关于马匹问题,诸如南人买马代役问题,故有‘苏人诸役之害,无如驿递’之说,究其根本,实关乎马政。而马与戎事相关,高祖曾说‘马政国之所重’,而成祖登极后即问马政,是以官牧改民牧,在初制既然。以北直隶为例,宣德起,每三丁养骒马一匹,每二丁养儿马一匹,免粮草之半,儿马病,同群共治,死则均赔,若因走失及别故死者,止追赔本户……自此,民为马累,天下于是始困也。”
    此止养马之累,尚有赔偿之苦,轮养之害,解马之苦,点视之害,差役之苦等等,而后又有定种马之额、征折色、定寄养之数、变卖种马,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如此,官民皆疲,国因马而疲民,非善政也,故先皇登极之初,即废除马户,以疏民苦。是以如若驿务与贾事结合,马匹则是当务之急,古大人又有何良策以应对?难不成还要重启已废的马户?”
    平心而论,这一篇大论说的极有道理,连皇上听了都不得不点头,道:“老大人所虑极是。”
    古德海闻之暗暗哼笑,心道当初朝议时你相国大人一声不吭,而今诏令驳回又说不妥,何意?
    齐泰开口说道:“畜力非止马匹,尚有牛只骡马,民运亦无不可,军务则选择马匹,如此一来不就可解马匹问题?”
    李首辅听了呵呵一笑,道:“此言差矣,畜力当中,唯马最快,商业递运用牛?家信两月能到家否?若换齐大人,你可答应?”
    齐泰噎住,不知如何辩之,但心里多有不服,又道:“牛虽慢,但胜在能拉,一车五十石没问题,马车可没这么大的载重。”
    李首辅又摇摇头,道:“齐大人所说,在平地或许能行,若遇山川河流则决无可能。”
    刘一焜此时也开口道:“首辅大人所言不虚,商业递运,自是希望能拉快跑,马匹当是上上之选,但若能拉,一辆马车需配三四匹马,或许更多,如此一来,所需马匹则是以往的数倍,而今养一匹马糜费不少,再者,马匹来源也需考虑在内,还有草料、人员配备、场地等等……这般下来,光是马匹都足以让经营陷入困顿,遑论赢利!若不能盈利,商人何以投资?商人不投资,驿递又如何改革?”
    “哎~,”刘一焜暗暗叹气,心里生出一丝惋惜,这本是他先提出,因避嫌遂请古德海上提本。当初被刘瑾说服时并未细想其中的细枝末节,如今李相国一提,竟发现问题多多,要想实现则难度太大。
    这是他没有考虑清楚的地方,
    永明帝听罢沉吟片刻,道:“诸位卿家,就没有一个法子既能让驿递畅通,又能解决马政之弊?”
    众人沉默,
    此二弊是有明以来贯穿始终的弊端,一个能解决好都是了不起的政绩,何况两者一起?
    永明帝见众人不语,料是都没有主意,想了想,又道:“老大人所提头一个问题,不若兵部拟章程,将这管理之职先定个子丑寅卯,下次再专门议之。至于马政问题,若诸位有了解决之道,另上题本再行定夺。”
    古德海道:“皇上,臣倒有个主意,不知当行不当行?”
    “哦?古卿家但说无妨。”
    “不若举行一次廷议?”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