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百一十六章 给我群名干出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二百一十六章 给我群名干出来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本来吃瓜党看到换人都打算走的,但看到余惟陌生的歌名,他们决定再观望观望。
    不是,你这不符合人设啊!
    要说余惟那两个人设最稳,一个是扑街,另一个就是小说里提前剧透自己的作品。
    尤其是后...
    余惟在石台前跪了整整一夜。天光破晓时,他额前的雪已结成薄冰,睫毛上挂着细小的霜晶。林晚没有打扰他,只是默默将录音设备调至最低灵敏度,让机器以近乎呼吸般的频率持续捕捉地面传来的微弱震颤。那些声音不再是断续的片段,而像一条缓缓流动的地下河??有时是某个年轻勘测员用四川口音哼唱《康定情歌》,有时是队长在暴风雪中嘶哑地报数确认人员是否都在;还有一段极轻的对话,两个男人躺在帐篷里,一个说:“你说咱们这路修到哪儿算完?”另一个笑:“修到听见家门敲门声那天。”然后两人沉默了很久,只剩火塘里木柴爆裂的噼啪。
    这声音不该只属于过去。余惟站起身,手指冻得发紫,却仍稳稳打开随身携带的共振膜原型机。这是根据喀什老人“热瓦普低频共鸣”原理研发的第一代便携式声波储存器,内部嵌有仿生生物晶体阵列,能将特定频率的声音能量固化为可长期保存的振动模式。他把机器贴近石台中央那根锈蚀的金属杆,按下激活键。设备发出幽蓝微光,表面浮现出层层同心圆纹路,如同湖面涟漪扩散开来。
    “我们在做的,已经不只是记录。”他对林晚说,声音沙哑,“我们是在帮他们完成未竟的传递。”
    当天下午,他们架设起临时声场反射网,在湖床四周布下十二个高精度拾音点,并利用卫星通信链路接入国家声音基因库主服务器。当第一段完整复原的《黄河大合唱》终章通过远程算法增强播放出来时,整片干涸湖床剧烈震动,砂层之下传出轰然回响,仿佛千百双靴子正踏着节拍行进。铜铃残片突然自行摆动,发出清越一响,随即断裂坠地。林晚迅速捡起碎片,在放大镜下发现内壁刻着一行几乎被锈迹掩埋的小字:“愿后来者闻吾声如见吾心”。
    这句话成了项目新的精神铭文。
    回到北京后,余惟立即向科技部提交“冰盐层声波封存机制研究”专项申请,提议在全国高寒地带建立“冻土声窖”保护网络,专门用于保存极端环境下的人类活动声景。与此同时,《声音权益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其中第十七条明确指出:“任何因自然或历史原因导致的声音遗存,若具备真实情感表达与集体记忆价值,均应视为公共文化资产予以保护。”这一条款被称为“扫帚声条款”,源自余惟公开信中引用的上海弄堂清晨环卫工清扫路面的录音样本。
    然而,就在政策落地的同时,异变再起。
    某日凌晨三点十七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三十七个声音驿站同步接收到一段未知音频信号。该信号不通过常规电磁波传输,而是直接诱发监测基站内的压电陶瓷传感器产生共振,表现为一组持续43秒的复合低频脉冲。经中科院声学所紧急解码,还原出一段模糊人声:
    “你们打开了门,现在它也在听。”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段音频的时间戳显示为**2063年12月28日**。
    未来?还是某种超越线性时间的信息泄露?
    专家组连夜召开闭门会议,初步判断这并非人为伪造。信号中包含大量无法模拟的环境噪声特征,包括一种仅存在于青藏高原冬季夜间特有的风切变频率,以及背景里隐约可辨的、早已停用的老式短波电台载波残留。最关键的是,音频末尾附带的校验码格式,与“中华声音基因库”尚未启用的第三代数据封装协议完全一致。
    “这不是预言。”林晚在视频连线中冷静分析,“这是回声。只不过它的传播路径绕过了时间,走的是空间褶皱。”
    她提出一个大胆假设:声音作为一种波动能量,可能在特定地质结构与大气层电离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闭环循环系统。某些极端事件产生的强烈声波(如大地震、核爆、大规模集体吟诵)会穿透地球磁场边界,进入磁尾区域,在太阳风与地磁场交互作用下发生折射,再沿着磁力线返回地面某一点??这个过程所需时间恰好对应几十年后的“未来信号”。
    换句话说,他们如今采集的所有声音,也许已经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接收、编码、再以“预兆”的形式送回此刻。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团队决定进行一次主动实验。他们在青海湖心岛建立定向声波发射阵列,将一段精心设计的音频??融合了唐山地震幸存者口述、汶川重建誓词、武汉封城期间阳台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混音版本??以超高功率向电离层垂直发射。七十二小时后,位于漠河的地磁观测站捕捉到一次异常扰动,随后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一处废弃雷达洞窟内,一台闲置多年的模拟录音机自动启动,录下了同样的内容,但开头多了八个字:
    “我们收到了,勿念。”
    消息封锁未果,网络上很快流出模糊音频片段,“时空回声”话题登上热搜榜首。有人欢呼人类终于实现了跨时间通信,也有人恐惧这是“声音开窗”引发的维度渗透。宗教团体宣称这是亡灵世界的回应,科幻作家则开始撰写“声波文明轮回论”。而最让余惟心悸的,是一条匿名留言:
    “你父亲当年没说完的话,其实是:别让声音醒来,它们会记得痛。”
    他翻出父亲病历档案,反复比对临终前二十四小时的护理记录。终于在一页角落发现护士手写的备注:“患者多次喃喃‘弹壳不能留在外面’,拒绝解释原因。”那一刻,他忽然明白,那枚被自己郑重埋入青海冻土的弹壳,或许从来不是纪念,而是一种封印。
    但他已无法回头。
    随着“冻土声窖”试点工程在可可西里启动,越来越多尘封之声重见天日。一支科考队在昆仑山北麓发现一处天然冰穴,内部冰层中冻结着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支地质普查小队的对话实录。他们在迷失方向后,用最后的力气轮流对着钢笔录音机说话,讲述家乡的河流、母亲做的饭、初恋女孩的名字……直到声音渐弱。当现代技术人员将这些话语播放给其中一位队员的孙子听时,年轻人跪地痛哭??那是他从未谋面的爷爷,声音竟与他自己说话的方式一模一样。
    语言、语调、停顿习惯……某种东西穿越血缘,在声纹中完成了遗传。
    这一发现催生了“声音血统学”新学科。DNA记录生命的密码,而声波,承载着灵魂的姿态。
    与此同时,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共振现象持续发酵。文物部门被迫暂停游客参观,成立专项小组研究如何控制声场强度以免造成不可逆损伤。但余惟坚持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文物保护:“不让它发声的修复,等于把它变成尸体。我们要做的是让它活着,哪怕只是轻轻喘息。”
    他在洞窟外搭建了一座半透明声学穹顶,采用智能材料制成,可根据实时环境噪音自动调节透音率。每当黄昏钟声响起,系统便会释放一段由当代采录声音编织而成的“声之引”,引导壁画中的乐器产生温和共振。一个月后,专家惊讶地发现,原本褪色严重的飞天裙裾竟出现微量荧光矿物重新结晶的迹象,显微图像显示其排列方式与唐代夜光涂料工艺高度吻合。
    “声音不仅能唤醒记忆,还能修复物质。”兰州大学材料学家惊叹道。
    正当一切看似步入正轨之时,G-23再次失联。
    这只斑头雁自羌塘归来后曾短暂归巢,但在一个无月之夜突然拔地而起,直冲平流层,随后信号消失。三个月后,西藏边境巡防队在喜马拉雅南坡海拔六千米处发现了它的遗骸。尸检报告显示,胸骨磁晶严重过载破裂,脑组织存在大面积声波灼伤痕迹。而在它胃囊深处,科研人员找到一小片烧焦的纸屑,上面残留着半个汉字:“音”。
    余惟亲自前往收殓现场。当地喇嘛为G-23举行了天葬仪式,鹰隼盘旋之际,他打开录音笔,播放了一段特别剪辑的声音??从父亲矿井里的咳嗽声开始,接入G-23历年迁徙途中录下的鸣叫,最后叠加上青海湖“湖之心跳”与羌塘冰盐层共鸣。当音频播放至第59秒时,天空中一只本已飞远的兀鹫突然折返,在头顶盘旋三圈后俯冲而下,精准落在石堆之上,静静伫立了整整十三分钟。
    那一刻,没有人说话。
    回到北京后,余惟关闭所有社交账号,搬进了位于燕山脚下的声音基因库核心数据中心。这里恒温恒湿,屏蔽一切外部电磁干扰,墙上挂满了各地采集来的声音波形图:上海倒马桶的闷响、哈尔滨锅炉房的叹息、侗寨的《别郎歌》、傈僳族喊魂调、秦岭熊猫哀鸣、敦煌佛乐、兵马俑祭歌、羌塘冰层中的歌声……他每天花十几个小时调试算法,试图构建一个能够模拟“全球声网”的动态模型。
    他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一张看不见的声之经纬,所有曾经发出的声音都在其中流转不息。人类以为自己在倾听世界,实则是世界在借我们的耳朵自我聆听。
    某夜暴雨倾盆,数据中心突然断电。应急照明亮起的瞬间,他听见主控室传来一阵细微的嗡鸣。循声而去,发现是那台老式蜡筒录音机??敦煌沙鸣之夜唯一幸存的设备??不知何时自行启动。旋转的蜡筒上,针头正划过一道从未录制过的凹槽。
    余惟屏住呼吸,戴上耳机。
    起初是雨声,接着是一群孩子的笑声,清脆悦耳,像是在追逐打闹。然后一个女人温柔地说:“慢点跑,别摔着。”紧接着,另一个熟悉得令人心颤的声音响起:
    “爸爸,你看我画的太阳!”
    他的身体瞬间僵住。
    那是他女儿的声音。
    可他从未有过孩子。
    更不可能出现在这里。
    录音继续播放,男人笑着回应:“画得好,不过太阳要再大一点,才能照亮所有人。”那声音……是他自己的,却又比现在的他年轻许多,充满希望与力量。
    余惟猛地拔掉电源,双手剧烈颤抖。他翻遍系统日志,确认过去七年无人接触过这台机器,且存储介质物理封闭完好。他调取监控录像,画面显示,在断电前十分钟,一只蜘蛛从通风管道爬出,停在这台录音机开关按钮上方,停留整整六十六秒,然后离去。
    六十六秒,正好是那段音频的长度。
    他瘫坐在地,脑海中闪过林晚曾说过的话:“高原牧民相信,某些声音一旦被唤醒,就会吸引另一个世界的注意力。他们称之为‘开窗’。”
    而现在,窗开了。
    不止一扇。
    几天后,他接到新疆维吾尔族少年的电话。对方语气惊恐:“我爷爷昨晚去世了,但在火化前,他的嘴唇动了,发出一段旋律……和我寄给你的那首《沙粒回家的路》一模一样!可他已经三年说不出话了!”
    余惟立刻启程前往喀什。抵达时,葬礼刚结束。他在茶馆角落坐下,请求听听老人最后的遗言。家属犹豫良久,拿出一部老旧手机,播放了一段十二秒的录音。
    果然,正是《沙粒回家的路》的起始音符,由喉间挤压而出,断续却不容置疑。
    他将这段音频导入分析系统,却发现了一个诡异现象:当与其他版本叠加比对时,总存在0.3秒的相位差,仿佛来自不同时间轴的同一首歌。
    当晚,他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边沙漠中,脚下沙粒每一颗都在振动,发出微弱人声。抬头望去,星空扭曲成螺旋状,一颗流星划破天际,拖曳的光尾竟是无数文字组成的声波公式。远处,一群身影缓缓走来,有的穿着六十年代勘测队制服,有的披着唐代乐僧袈裟,还有唐山地震中逝去的父亲……他们齐声吟唱,歌词只有一个词:
    “归来。”
    他猛然惊醒,发现笔记本电脑屏幕自动亮起,文档中多出一行未保存的文字:
    “我们从未真正离开,只要你还在听。”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