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十一章 共往辽沈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四十一章 共往辽沈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四十一章共往辽沈(第1/2页)
    “朕答应了。”
    “陛下!建奴自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至今,已历——嗯?”
    卢象升一口气噎在喉咙里。
    后续面圣前打好的腹稿——诸如建奴为祸已近一甲子,荼毒生灵,耗费国帑……等等慷慨激昂之词,统统被堵了回去。
    ‘刚才陛下说了什么?’
    他是不是说——
    答应了?
    卢象升眨了眨眼,带着确认的语气试探唤道:
    “陛下?”
    崇祯依旧云淡风轻,仿佛只是决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孙大人将任内阁首辅,兼领兵部尚书,统筹全局。”
    “卢象升年后去往辽东。”
    “朕予你辽东巡抚之职,赞理军务,整饬防务,辅佐辽东经略。”
    此言一出,不仅卢象升目瞪口呆,连一旁的孙承宗也惊诧动容!
    ‘辽东巡抚?!’
    卢象升暗忖道:
    ‘这……陛下竟将我从地方知府,破格擢升为辽东防线实质上的第三号人物?’
    明末辽东防线的权力排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军事体系调整、官员权责划分动态变化。
    通常以督师、经略为最高统帅,其下蓟辽总督、辽东巡抚,再之下是总兵官等。
    无论如何排序,对卢象升来说,这都不是简单的升迁;
    而是一步登天,直接进入大明军事权力的核心层。
    孙承宗心中亦是愕然万分:
    ‘老夫何时答应做这首辅了?陛下方才并未提及啊!’
    几乎同时,两人齐齐躬身,异口同声地喊道:
    “陛下!”
    孙承宗资历更深,率先开口。
    “首辅之位,非同小可。”
    他语气谨慎道:
    “陛下厚爱,老臣铭感五内。”
    “然韩阁老执掌中枢以来,调和鼎鼐,功在社稷。”
    “老臣才德远不及韩公,贸然继任恐难服众。”
    “且朝廷体制攸关,若因老臣之故致使朝堂失衡,此罪万死莫赎!”
    他这番话,说得颇为委婉,但核心意思极其明确:
    韩爌干得好好的,我这么上去,名不正言不顺,可能会引起朝堂各方失衡,加剧党争。
    这里便不得不厘清,孙承宗与韩爌乃至整个东林党的复杂关系。
    孙承宗其人,严格来说,与东林党无直接的隶属关系。
    但因其政治立场、交往圈子的高度重合,无论在当时士人眼中,还是后世史家笔下,他常被归入“东林党阵营”,被视为东林党在军事领域最坚实的同盟者。
    尤其孙承宗主张“重经世致用”、“反对阉党专权”、“力主抗金守辽”。
    这与东林党名义上“清流治国”、“抵御外侮”核心诉求一拍即合。
    此外,他与东林党内的骨干人物,如铁御史左光斗、理学大家高攀龙等人,私交颇为深厚。
    更重要的是——
    在天启、崇祯两朝,他数次被起用,又数次被罢黜。
    其背后推手,要么是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要么是温体仁这类反东林的势力。
    早年孙承宗力排众议,大胆推荐并支持袁崇焕修筑宁远城,构建关宁锦防线,背后也少不了东林党人在朝堂上的声援与策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一章共往辽沈(第2/2页)
    至少在经营辽东事务上,孙承宗与韩爌无疑是重要的盟友。
    更别说孙承宗是袁崇焕的老上级,韩爌则是袁崇焕中进士时的座师了。
    哪怕不久前的“己巳之变”中,内阁将他匆匆起复又迅速去职,手段并不光彩。
    孙承宗扪心自问,依然不愿在未与韩爌等东林核心人物,达成默契的情况下,贸然接手首辅之位。
    这不是惧怕东林党人的权势。
    而是深谙朝政中庸之道。
    孙承宗绝非海瑞那般,完全不通权变的直臣。
    他自认国难当头之际,若想有所作为,便必须容忍“合作伙伴”身上的问题,才能尽量借助他们的力量。
    显然,在孙承宗的权衡中,建奴的威胁远大于朝廷党争带来的内耗。
    崇祯对孙承宗的心思洞若观火,遂缓声道:
    “韩爌仙缘已至,此后当潜心大道,以求早登胎息之境。凡尘俗务,不必再萦绕于怀。”
    孙承宗再度语塞。
    以修仙为由,剥夺一位首辅的权位,大明开国以来,简直是闻所未闻。
    偏偏是从这位已显仙神的皇帝口中说出,合理得不能再合理。
    见孙承宗仍然面现犹豫,崇祯失去了耐心,语气转冷:
    “这首辅之位,你若不愿接,朕扔给温体仁。”
    温体仁?
    那个攻讦钱谦益、背后站着阉党残余势力、除了内斗不干人事的温体仁?
    “陛下!”
    孙承宗再不敢犹豫,躬身将头埋到胸口,果断道:
    “圣上信重,老臣……老臣愧不敢当!”
    “然为国为民,老臣纵是肝脑涂地,亦不敢推辞!”
    “首辅之位,臣……接了!”
    见孙承宗终于就范,崇祯目光转向一旁,心情如同坐了半天马车的卢象升。
    “卢象升。”
    崇祯的语气听不出情绪:
    “孙大人已无异议。你呢?可还有什么推拒之词?”
    卢象升心乱如麻。
    巨大的机遇与沉重的责任同时压在肩头。
    “陛下!臣确有此心,愿为陛下驰骋沙场,亲手斩尽鞑虏,以雪国耻!”
    卢象升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道:
    “然臣自知,资历浅薄,作战经验尤为欠缺。陛下委以辽东巡抚之重任,臣……臣恐有负圣望,贻误军国大事!”
    他这话并非谦辞,而是实实在在的担忧。
    截至崇祯二年十二月,卢象升的履历上,真正与后金交锋的经验,仅不久前的京师之围中,他紧急招募乡勇、率军入卫这一次。
    除此之外,卢象升更多的是在地方任职,处理民政。
    虽展现出卓越的统兵潜力与刚毅不屈的性格,但独当一面、指挥重要战事的经验确实严重不足。
    故被皇帝骤然提拔到如此高位的卢象升,所感受到的惶恐,远远多于喜悦。
    此刻,崇祯看着卢象升,对其自知之明还算满意地点了点头:
    “你无需担忧经验浅薄。”
    他顿了顿,宣布了一个让卢象升与孙承宗惊上加惊的决定:
    “因为来年开春,朕,会与尔等共往辽沈。”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