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523章狂喜!昭告天下推行新法!(第1/2页)
遵化铁厂的第一炉精钢冷却入库时,朱高炽与周显正围着案上的奏疏反复核对。
奏疏上详细记录了高炉炼铁的全过程:从拆旧炉、建高炉的工期,到石墨的开采与应用;从第一炉铁水耗时三时辰、产铁万斤的产量,到炒钢炉炼出精钢的品质;甚至连工匠的工钱开支、后续推广的成本预算,都写得一清二楚,末尾还附上了生铁锭、精钢块的样品草图,以及新高炉的结构图纸。
“这样写,陛下和太子殿下应该能看明白。”周显放下笔,指尖还沾着墨汁,“尤其是产量和成本这两块,得让朝廷知道,这钱花得值,而且能持续生钱。”
朱高炽点头,拿起笔在奏疏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派最快的驿马,日夜兼程送去南京,路上不许耽搁。”
两名羽林卫接过奏疏,用蜡封好,揣进贴身的锦袋里,翻身上马,朝着南京的方向疾驰而去——从遵化到南京,近两千里路程,他们要在五日之内送到,只能马不停蹄。
五日后的清晨,南京东宫书房里,太子朱标正对着一堆户部的账册皱眉。
近来各地奏报上来的冶铁产量持续走低,水师催要的炮管、边军急需的盔甲都断了供,他正愁着怎么跟朱元璋回话,门外突然传来侍卫的声音:“殿下,遵化急递,皇孙殿下与周显大人联名奏疏!”
“遵化的?”朱标眼前一亮,立刻起身:“快呈上来!”
拆开蜡封,展开奏疏,朱标只看了几行,眉头就渐渐舒展开来;看到“一炉炼铁万斤,耗时三时辰”时,他猛地攥紧了奏疏,呼吸都变得急促;等看到“炒出精钢,可铸兵器盔甲”时,他再也按捺不住,猛地一拍桌子,欣喜若狂地喊道:“好!炽儿真是好样的!真是给孤太大的惊喜了!”
一旁的内侍吓了一跳,连忙上前:“殿下息怒。”
“不是怒,是喜!”朱标哈哈大笑,拿着奏疏就往外走,“快!孤要去御书房见父皇!”
此时的御书房里,朱元璋正看着天灾减产的消息,脸色沉得能滴出水来。听到朱标进来的声音,他头也没抬:“何事这么慌张?”
“父皇!您快看!”朱标快步走到案前,将奏疏递过去,“高炽在遵化铁厂搞成了!高炉炼铁,一炉出铁万斤,还炼出了精钢!”
朱元璋放下卷宗,接过奏疏,眼神从起初的平淡,渐渐变得锐利。
他逐字逐句地看,连图纸上的高炉尺寸、石墨模具的形状都仔细打量,手指在“万斤生铁”、“精钢可铸炮”等字眼上反复摩挲。
等看完最后一行,他拿着奏疏的手微微颤抖,抬起头时,眼中满是震撼,竟一时说不出话来。
“父皇?”朱标轻声唤道。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将奏疏放在案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这小胖墩……还真给朕搞出了神迹!”
他想起之前朝臣弹劾朱高炽“浪费国库、肆意折腾”,想起自己还曾担心这孙子会把遵化铁厂搞垮,如今看来,是自己多虑了——仅仅一次改革,就让遵化铁厂的钢铁产量暴涨几十倍,还解决了“冷脆”、“热脆”的老问题,炼出了能造兵器的精钢,这哪里是“折腾”,这是为大明立下了不世之功!
“钢铁的分量,没人比朕更清楚。”朱元璋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宫外的朝阳,语气沉重却充满力量,“民间要靠铁造犁铧、修水利,军队要靠铁铸火炮、打盔甲。”
“以前冶铁慢、质量差,水师的战船造不出来,边军的盔甲补不上,朕夜里都睡不安稳。如今好了,有了这高炉炼铁,有了这精钢,大明的铁就够了!”
他转过身,看着朱标:“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水师能造更多巨舰,能去更远的海外;意味着边军能有更坚固的盔甲,能把蒙古人挡在长城外;意味着百姓能有更好的农具,能种出更多粮食!这小子,是给大明的江山,扎下了一根铁柱子!”
朱标点头,脸上满是欣慰:“高炽这孩子,虽看着憨厚,却有股韧劲,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这次改革铁厂,顶住了勋贵的压力,安抚了工匠的情绪,还解决了技术难题,确实难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23章狂喜!昭告天下推行新法!(第2/2页)
“难得啊……”朱元璋拿起奏疏,又看了一遍,嘴角露出笑容,“以前朕总担心你,能不能守住这江山。现在看,高炽这孩子,有担当,有本事,是个能干事的!”
感慨之余,朱标想起正事,上前一步道:“父皇,儿臣有个提议。这高炉炼铁、坩埚炼钢的法子,是天大的好事,不能只藏在遵化铁厂。”
“不如先将这个好消息昭告天下,让百姓知道朝廷在办实事,也让各地的冶铁厂都知道,有更好的法子能炼铁;然后下一道旨意,让全国所有官营、民营的冶铁厂,都派人去遵化铁厂取经,学习建高炉、造石墨模具、炼焦炭的技术,全力推行这种新模式。”
朱元璋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昭告天下时,要把高炽的功劳写清楚,让所有人都知道,是他为大明炼出了‘神迹铁’!至于取经的事,让工部牵头,派个懂技术的郎中去遵化,专门负责教各地来的工匠,不许藏私!”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还有,告诉那些敢阻挠的勋贵、官员,谁要是敢在推广新技术上做手脚,朕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有什么功劳,一律按贪腐论处!这钢铁,是大明的根基,谁也不能动!”
“儿臣遵旨!”朱标躬身应下,心里彻底松了口气——推广新技术,不仅能解决全国的冶铁困境,还能借着这个机会,进一步削弱勋贵在地方的势力,可谓一举两得。
当天午后,南京城的钟鼓楼敲响了十三声,这是只有重大喜讯时才会有的钟声。
随后,太监们拿着朱元璋的圣旨,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宣读:“遵化铁厂革新工艺,建高炉、用石墨,一炉炼铁万斤,炼出精钢!此乃皇孙高炽之功,特昭告天下,令各地冶铁厂往遵化取经,推行新法……”
消息一出,南京城瞬间沸腾。
百姓们围着宣读圣旨的太监,追问着“万斤铁”“精钢”的细节;官员们则纷纷涌向工部,打听去遵化取经的安排;勋贵们听到消息,脸色复杂——他们既不敢再质疑朱高炽,又担心新技术推广后,自己失去对冶铁业的控制,只能私下里叮嘱族人,不许再招惹遵化铁厂的事。
而远在遵化的朱高炽,还不知道南京城的热闹。
他正带着工匠们调试第二座高炉,准备炼出更多的铁水。
周显拿着刚收到的南京急报,快步走过来:“殿下!陛下和太子殿下准了咱们的奏疏!还下旨昭告天下,让各地冶铁厂来咱们这儿取经!”
朱高炽停下手里的活,接过急报,看完后脸上露出笑容:“很好!只要各地都用上高炉,大明的钢铁就再也不会短缺了。”
朱雄英凑过来,笑着道:“高炽,你现在可是皇爷爷眼里的功臣了!”
“这些都不重要。”朱高炽摇头,目光落在正在运转的高炉上,“重要的是,咱们能为大明炼出更多好铁,能让水师的战船早日下海,能让边军的将士有更好的盔甲。这才是咱们该做的事。”
李铁匠等工匠也听说了消息,围过来对着朱高炽躬身行礼:“殿下英明!能跟着殿下学新法子,能为大明炼好铁,是咱们的福气!”
朱高炽扶起他们,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所有人的功劳。接下来,各地的工匠会来咱们这儿取经,你们要好好教,把建高炉、炼钢的法子都传下去。让天下的铁匠都知道,只要肯用心,就能炼出最好的铁!”
工匠们齐声应下,脸上满是自豪。
远处的高炉旁,橘红色的铁水再次流出,顺着沟槽注入石墨模具,阳光洒在铁水上,泛着耀眼的光芒。
朱高炽知道,遵化铁厂的成功只是开始,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大明的冶铁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而这繁荣,终将支撑着大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无论是边疆的战场,还是海外的大洋,都将有大明钢铁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