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百一十八章 锋芒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四百一十八章 锋芒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最大的区别在哪儿?“
    陈国栋站在黑板前,手里的粉笔在空中顿了顿,扫视着台下十几个新来的工人。
    电视机车间临时改成了课堂,几张长条凳拼在一起,李明华坐在最前面,笔记本摊开,笔尖悬在纸上。
    “颜色?“有人试探着说。
    “废话。“陈师傅笑骂一句,“我是问技术原理上的区别。“
    车间里安静了。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接话。
    陈师傅也不急,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个示意图:“黑白电视只需要一个电子枪,但彩电需要三个——红、绿、蓝。这三束电子束要精确地打在对应的荧光粉上,才能显示出正确的颜色。“
    他边说边画,粉笔在黑板上沙沙作响。
    “那怎么保证打得准呢?“李明华问。
    “靠这个。“陈师傅从桌上拿起一块巴掌大的金属板,“荫罩板。你们看,上面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孔,就是用来导向电子束的。“
    几个工人凑近了看。
    那些小孔细得像针眼,在光线下泛着暗沉的金属光泽。
    “这精度要求有多高?“有人问。
    陈师傅正要开口,车间角落突然传来一个声音:
    “零点三毫米。“
    所有人都转过头。
    郑昊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正靠在墙边,手里拿着一本技术手册,看起来已经站了一会儿了。
    “哟,小郑厂长也懂这个?“陈师傅有些意外。
    “前些日子去青岛出差,在图书馆翻了些资料。“郑昊合上手册走过来,“陈师傅,我说得对吗?“
    “对。“陈师傅打量着他,“看资料能看得这么细?“
    “就是好奇,多看了几遍。“郑昊笑了笑,接过陈师傅手里的荫罩板,对着光仔细看了看。
    李明华注意到,郑厂长看东西的眼神很特别。
    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扫视,而是一种......专注而精准的审视。
    就像在用眼睛测量什么似的。
    “这块板子有点问题。“郑昊突然说。
    “什么问题?“陈师傅愣了一下。
    “边缘这几个孔有毛刺,可能会影响电子束通过。“郑昊指着某个位置,“您看,这里,还有这里。“
    陈师傅接过来,眯着眼睛看了半天,又从兜里掏出副老花镜戴上。
    看了一会儿,他啧啧称奇:“还真是!我刚才都没注意到。“
    他抬起头看着郑昊,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小郑,你这眼力......“
    “运气好,刚好看到了。“郑昊把荫罩板放回桌上,“陈师傅您继续讲,我就在旁边听听。“
    他重新走回墙边,但没有离开。
    陈师傅收回目光,继续讲课。
    但他心里有些犯嘀咕。
    这个年轻厂长,身上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明明才二十四岁,但看问题的角度,总是能一针见血。
    就好像......见过太多太多类似的东西一样。
    课讲到一半,李明华突然举手:“陈师傅,我昨天调试那台样机,画面边缘总是模糊,您能帮我看看吗?“
    “行,等下课咱们去看。“
    “不用等了。“郑昊从角落走过来,“我去看看,你们继续上课。“
    李明华带着郑昊来到调试台前。
    样机正开着,画面中间清晰,但越往边缘越模糊,像蒙了一层雾。
    “我调了一下午了。“李明华挠着头,“该试的都试了,就是找不到问题。“
    郑昊没说话,盯着示波器看了一会儿。
    波形在屏幕上跳动着,他的眼睛快速扫过每一个细节。
    “聚焦电压偏低。“他说。
    “啊?“李明华愣了一下,“可是我测过了,电压是正常的啊。“
    “正常不代表最佳。“郑昊指着示波器,“你看这里,波形的峰值有点不够。把R27换成22K的试试。“
    “可图纸上写的是27K......“
    “图纸是通用参数。“郑昊转身要走,“具体还得根据元件的实际特性调整。试试看,应该能解决。“
    李明华半信半疑地找出一个22K的电阻。
    拆下旧的,焊上新的,重新开机。
    画面一下就清晰了。
    从中心到边缘,没有任何模糊。
    李明华愣在那里,手里还拿着电烙铁。
    他转过头,想问郑厂长是怎么看出来的。
    但郑昊已经走了。
    傍晚,陈国栋敲开了郑昊的办公室门。
    “小郑,忙着呢?“
    “没有,陈师傅请坐。“郑昊放下手里的文件,给陈师傅倒了杯水,“有事吗?“
    陈师傅坐下,端起水杯却没喝,而是盯着郑昊看了一会儿。
    “小郑,我想问你件事。“
    “您说。“
    “你以前是不是干过电子技术相关的工作?“陈师傅问得很直接。
    郑昊笑了笑:“没有,我一直在机械厂干钳工。“
    “那你这些技术是哪儿学的?“
    “看书。“郑昊说,“到处找资料看,图书馆、技术杂志,能弄到的都看。“
    陈师傅沉默了。
    他当然知道,看书能学到知识。
    但像郑昊这样,不仅懂原理,还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这就不是单纯看书能做到的了。
    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
    “小郑,我这辈子见过不少年轻人。“陈师傅缓缓说道,“聪明的、肯学的,都不少。但像你这样的......“
    他顿了顿,找不到合适的词。
    “很少见。“他最终说。
    郑昊没有接话。
    他知道陈师傅在想什么。
    这些年来,接触过他的人,都或多或少有这种疑惑。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为什么他处理问题的方式,总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老练?
    但这些,他都不能说。
    “陈师傅。“郑昊看着窗外,声音平静,“您知道我为什么想做彩电吗?“
    “为什么?“
    “因为不想让老百姓一辈子看不上彩电。“郑昊转过头,“现在一台进口彩电要两千多块,一个工人不吃不喝得攒三年。我想做出便宜的、质量好的国产彩电,让更多人看得起。“
    陈师傅点了点头。
    “那您知道我为什么想学技术吗?“郑昊继续说,“因为我见过太多......“
    他突然停住了。
    差点说漏嘴。
    “见过太多什么?“陈师傅问。
    “见过太多因为技术不行,被人卡脖子的例子。“郑昊岔开话题,“所以我想,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陈师傅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二十四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但他眼睛里的东西,却不像二十四岁的人该有的。
    那里面有沉稳,有坚定,还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
    像是经历过什么大事一样。
    “行了,我也不多问了。“陈师傅站起身,“反正你小子是个人才,我看得出来。好好干,将来肯定有大出息。“
    “多谢陈师傅指点。“
    送走陈师傅,郑昊重新坐回办公桌前。
    桌上摊着一堆技术资料,电视机的、机床的、发动机的......
    他随手翻着,脑子里却在想别的事。
    今天陈师傅的培训,让他想起了很多。
    前世在航天项目组,那些精密的光学部件、电子设备,哪一个不是需要极高的加工精度?
    而那些精度,都是靠进口设备才能达到的。
    有一次,一台关键设备坏了。
    请日本工程师来修,那人看了一眼,说:
    “这个故障,在日本十分钟就能修好。但在中国,要一个星期。“
    “为什么?“
    “因为配件要从日本运过来。“
    结果呢?
    就是换了一个保险丝。
    但那个保险丝,人家就是不卖给你,你就得等。
    那种憋屈,那种愤怒,郑昊这辈子都忘不了。
    他翻开那本《机床技术》杂志。
    上面有篇文章,讲的是国内数控机床的现状。
    技术落后,依赖进口,高精度机床完全是空白......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