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九十四章 众人的佩服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九十四章 众人的佩服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郑昊先拆卸了主轴组件,仔细检查每一个轴承的状况。
    “这个轴承的滚珠磨损不均匀。“郑昊指着其中一个轴承说道,“需要重新配研。“
    周煜在旁边看着,越来越惊讶于郑昊的专业水平。
    “小郑,你这些技术是在哪里学的?“李建设忍不住问道。
    “自学为主,再加上实践摸索。“郑昊一边调整轴承间隙一边回答,“技术这东西,只要用心钻研,总能掌握。“
    赵田在旁边点头,“确实,小郑的手法很专业,看得出来是下过功夫的。“
    经过精心调整,郑昊重新装配了主轴组件。
    然后开始校正尾座的同轴度,这是一个更加精细的工作。
    “尾座偏移了0.08毫米。“郑昊用百分表测量后说道,“需要调整底座的垫片。“
    他取出几片不同厚度的薄垫片,精确计算后选择了合适的组合。
    “试试这个。“郑昊调整完后重新测量。
    “0.006毫米!“老赵看着百分表激动地说道,“精度完全达到要求!“
    最后是主轴径向跳动的调整,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郑昊先用千分表测量主轴的各个截面,找出最大跳动点。
    “最大跳动在这个位置。“他标记了一个点,“需要微调主轴轴承的位置。“
    这种调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确的手感,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郑昊小心翼翼地松开轴承压盖,用专门的调整工具微量移动轴承位置。
    每次调整只有几微米的量,然后重新测量跳动值。
    周煜全程观看,对郑昊的技术水平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种精密调整,就算是我们厂的老师傅也不一定能做得这么好。“他心里暗想。
    经过反复调整,主轴的径向跳动最终控制在了0.004毫米以内。
    “成功了!“赵田兴奋地宣布,“这个精度已经达到了新车床的水平!“
    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都被郑昊的技术实力深深震撼了。
    “小郑,太厉害了!“李建设由衷地赞叹,“这种水平,就算是设备厂家的专业技师也不过如此。“
    张默也点头道:“我在厂里待了十年,很少见到这么年轻就有这种技术水平的。“
    周煜走过来,眼中满是敬佩,“郑昊,我服了。刚才雨晴的话...“
    “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郑昊摆摆手,“我们现在是同志,都在为了国家而奉献“
    “对,同志!“周煜用力点头。
    这时,张局长突然出现在车间门口,显然是听说了这里的情况。
    “怎么样,设备修好了?“张局长问道。
    “修好了,而且精度比原来还要高。“老赵兴奋地汇报。
    张局长走到车床前,仔细查看了调修记录和测量数据。
    “了不起!“张局长赞叹道,“小郑,你这技术水平,就算在全国也是顶尖的。“
    “谢谢局长夸奖。“郑昊谦虚地说道。
    “现在大家对小郑的技术能力还有疑问吗?“张局长环视一圈问道。
    “没有了!“李建设第一个表态,“小郑的技术实力我们都看到了,完全有资格当这个组长。“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周煜更是坚定地说道:“我愿意全力支持郑昊的工作。“
    “好!“张局长满意地点头,“那攻关工作就正式开始吧。我相信在小郑的带领下,你们一定能够取得突破性成果。“
    张局长离开后,车间里的气氛完全变了。
    刚才还带着质疑眼神的技术骨干们,现在看向郑昊的目光充满了敬佩和信任。
    苏雨晴的那番话,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笑话。
    “小郑,那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坐标测量机的攻关?“老赵迫不及待地问道。
    郑昊看着这个团队,心里很满意。
    虽然经历了一场小风波,但反而让团队更加团结了。
    有时候,质疑和挑战并不是坏事,关键是要用实力来回应。
    “那我们正式开始坐标测量机的攻关。“郑昊最后说道,“我相信,凭借大家的技术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成功!“
    “一定能成功!“所有人都充满信心地回应。
    郑昊站在基地中央,看着各个专业小组忙碌的身影,心中既兴奋又忐忑。作为组长,他深知这次攻关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小郑,你过来看看这个。“李建设招呼道。
    四十多岁的李建设是机械加工组的组长,在重型机械厂干了二十年,经验丰富。他正站在一台大型龙门刨床前,手里拿着一份技术图纸。
    “李师傅,什么问题?“郑昊快步走过去。
    “这个精密导轨的直线度要求是0.002mm每米,“李建设指着图纸说道,“0.002mm是什么概念?比头发丝还要细50倍!按照咱们现在的加工水平,能做到0.02mm就不错了,这个精度要求高了十倍啊。“
    郑昊仔细看了看图纸,这确实是个技术难点。坐标测量机的精度直接取决于导轨的直线度,如果导轨做不好,整台设备就是废品。
    “师傅们都来看看。“郑昊扬声招呼。
    很快,各个小组的负责人都围了过来。赵田是精密仪器厂的测量专家,五十多岁,戴着老花镜;李刚是化工机械厂的焊接高手,三十出头,手上满是老茧;张默是轴承厂的热处理技师,四十多岁,经验老道。
    “大家看看这个精密导轨的技术要求。“郑昊把图纸摊开,“直线度0.002mm每米,表面粗糙度Ra0.4,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技术难题。精度差一点,加工出来的零件就装不上,整台机器就是废品。“
    赵田推了推眼镜,仔细端详着图纸:“这个精度要求确实很高,比我们平时做的精密仪器还要高好几倍。这种精度,连最有经验的老师傅也得借助放大镜才能检查。“
    “关键是加工工艺,“李建设摇摇头,“我们现在的设备精度有限,人工刮研的话,工期太长,而且精度也不好保证。“
    李刚也皱起眉头:“焊接变形也是个问题,导轨这么长,焊接应力会影响直线度。“
    看着大家的表情,郑昊知道这确实是个硬骨头。但他也明白,技术攻关就是要啃硬骨头的。
    “我们一个一个问题来解决,“郑昊说道,“首先,加工工艺问题。李师傅,你们重型机械厂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高精度导轨?“
    李建设想了想:“做过,但精度要求没这么高。一般都是先粗加工,然后精加工,最后人工刮研。“
    “人工刮研的精度能达到多少?“
    “熟练师傅能做到0.008mm,但是工期很长,而且质量不稳定。“
    郑昊点点头,这确实是个问题。他想起前世的一些经验,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数控机床,但在70年代,还得靠传统工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