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 122 章 各行祖师(捉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 122 章 各行祖师(捉虫)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如果用现在的专业去套用匠人,粗分应该是建筑师及土木工程?
    建筑师在造型、功能及经济上下功夫,而土木工程则是结构工程,保证建筑结实和安全。
    要做一名优秀的土木人,也不是一件易事,如怎么设计一座能承重两人重量,承重三人必须倒塌的桥梁?
    里面涉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及土力学和工程力学等知识,要考虑到材料、地震、风、温度等方方面面。
    咱们国家基建这么好,少不了土木工程的老哥姐妹们铁军精神,他们在前规划工程建设桥梁,用毕生所学建设国家。
    民工在后扛起工具突突突地修建,凭力气技术赚钱养家,一起打造出‘基建狂魔’的称号】
    秦
    基建狂魔?
    再次听到这词秦始皇握笔手指发紧,后人修建驰道长达五百万公里,带动全国交通发展,而他修建驰道惹得天下生怨,这对比也太过。
    当初后人带着自豪讲述后世交通网时,他就疑惑他们怎么做到的?
    现在他已找到答案:修建利器和专职人才!
    他垂下眼眸思量几许,神色从钜子身上划过:现在天下大定,不需要攻城掠地,就调遣部分墨家钻研基建工具。
    秦始皇阖目复睁:驰道直道要修,人心他也要。
    后人将大秦篇讲完后,他便令人将十二金人熔化铸成秦世币,准备推行天下。
    而修建驰道就是机会,只需给予极少的钱财就能将秦币推广天下,收服民心。
    毕竟以往服役不仅不给钱,民众还倒贴钱,如今能得钱财补贴家里,哪里还有不满足的?
    天幕语气带出一丝敬意:【现在土木业人跟着国家前进的脚步,能挣钱有前途。
    哪怕国家基建标准全部完成,土木人也能出国帮扶国外继续事业。
    虽然咱们是‘基建狂魔’,但土木业真的很辛苦,想要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必须下工地跟进。
    夏天晒雨天淋,风吹日晒一打,三月后回家爸妈开门:请问你找谁?】
    天幕展出一张土木工程学子前后对比,无论男女大变模样。
    看得历代天下人愕然不已,更让人惊讶的是照片上一排排学校名: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大学还教工匠之技?
    民间
    听不明白的百姓迟疑道:后人也要服役?
    白生生的官家闺女变成黑脸,个高瘦的郎君瞬间老了十岁,这难道不是服役?
    识得几个字的掌柜为后人辩解:“人家都是读书人,是做官的料,不是咱们这样的泥腿子做苦工。”
    听到解释的百姓吓了一跳:读书人怎么能干苦活?那可是天上文曲星,应该做衙门的。
    微胖的掌柜摇摇头,背着手回了店里:要是他家儿子过成这样,他铁定不让他读,太苦了。
    宋
    听过数次天幕讲述后(),赵顼(宋神宗)想利用这次讲述匠人之机?()?[()]『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想要更张法制,对大宋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
    但他的想法屡屡被文官阻挠,赵顼指着天幕与文彦博正在争论:“大明工匠能做尚书科考,后世大学之人都能做技艺学问,那大宋为什么不能改张法制?”
    文彦博振振有词:“祖宗法制具在,不比必更张以失人心。”
    赵顼冷笑甩手:“朝廷更张法制,怕是于士大夫不满吧?百姓有何失处?”
    本就因天幕言语心存怒火的文彦博直径回道:“陛下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后人有匠人学院不符合大宋局势。”
    未了他又恨道:“后人之语,不过是今评古罢了,他们岂知当下朝廷全貌?”
    什么清华大学?不过匠人浅笑罢了!
    谁知这话升为弹幕,从吴晓思眼前飘过:清华大学比不上古代士子,竟然学匠人技艺。
    乖乖,这是哪个老古董发出来的?
    吴晓思将冷笑:【清华大学不行?咱们最高两所院校之一还不行?
    哪位说的话?让我看看你是个学校的这么狂?】
    文彦博这才想起清华大学教出过原子弹工程师,顿时噤声抬臂遮脸离去。
    见没有弹幕回应后,吴晓思才继续讲述:【无论是建筑师还是土木结构工程师,他们在建造房屋时都要考虑到一个问题:房屋保暖效果!
    好的房屋是坐南朝北冬暖夏凉,但冬日想要住得舒适温暖,还是需要一些额外工具:比如火!
    传说中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们尝用熟食再用火来驱赶寒冷,结束远古人类茹毛血的生活,被后人尊称为‘火祖’。
    根据半坡、姜寨等遗址发现,远古人类把灶坑设在屋门口,作为灶火或是火塘使用,是人类古老的保暖方式。
    到春秋末年时有炭炉出现,曾候已的炭炉甚至还配有箕、漏铲等取暖工具。
    战国时取暖演变为方形取暖炉,此炉很像现在的烤肉盘】
    秦
    看清天幕贴出的战国.环链方炉的样貌时,扶苏下意识道:“此炉本用就来煎烤食物的啊!”
    方炉卷沿与炉足对应处有方扣,这就用来放置盖扣之物,后人难道不知?
    等等!曾候已?周王曾国?
    他突然瞪大了眼:你们把曾国王室的陵墓给挖了?
    【到大秦时,房屋取暖更进一步,有了火墙和壁炉,壁炉主要修建在洗浴池,相当于现在的浴霸,只是手动级别。
    而火墙则是用筒瓦做管道,包在墙内与灶相通,以此取暖。
    汉朝致力于温室殿,为了让房屋更加防寒保暖,工匠特意涂墙时特别加入花椒,室内墙壁挂上锦绣,地上铺上地毯,齐活!
    但汉时民间有出现烟道连接火墙的设施,这种设施正是火炕的起源】
    民间
    闲帮笼起手,笑嘻嘻地与旁人闲聊:“不愧是皇帝
    ()老儿够享受,什么花椒涂墙温泉殿,咱们听都没听过”
    他呲着牙花大声道:要是他能享受一日,死了也值得!
    旁人悄悄地离他远些,仙人敢说天子,他们怎么敢编排天子?
    离他远点免得被他牵连。
    【对于保暖方式,大唐举胳膊表示:我国力强盛,总有小弟请大哥喝茶,哦不是,是请大哥保暖。
    西凉国(甘肃武威市)进瑞炭百条,炭色为青坚硬如铁,有约一尺长短。
    此碳放于炉中,燃烧时有光无烟,算是最早的无烟炭。
    最重要的是一条碳能烧十日,散发的热气让人不敢接近。
    宋人为表羡慕还作了首诗:
    百条进自西凉国,易火难灰作瑞看。
    想得当时宫殿暖,不知门外有风寒。
    此碳没能传于后世,咱们无法见到全貌】
    李世民疑惑:朕怎么没听过此碳?
    程咬金悄咪咪地提醒:“陛下,咱们还没当大哥呢!”
    李世民:…
    【宋朝在大唐暖阁基础上,把宫墙砌成空心‘火墙’,用火导热墙壁形成温室效果。
    而火炕正式存在史料之中,火炕是拯救冬天东北的利器。
    火炕用砖和土坯搭建,烟道与灶台相连,这样烧火做饭时热量就会从烟道达到炕内,土炕就能保持其温度】
    天幕利索地贴出土炕图样,宋朝前的北人细仔细观之,其结构简单,用料少操作简单。
    做!
    所有北人决定按天幕步骤盘炕,过个好冬日。
    宿老睁着眼睛想要把火炕看头,过了几息他发现火炕占据了大半屋内,看着炕上的案桌、针线,立马明白过来:修建火炕后饮食起居都在这张炕上。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能保暖,可以安稳地度过冬日,那就足够了!
    不仅他这般想,秦汉贵族也认同此想法。
    他们不比陛下,有各种御寒手段,大冬天的他们也冷啊!
    如今仙人展出的火炕,就是在救他们命啊!
    激动之余,这些权贵突然发现:这就是工匠技艺提升的好处?
    若匠人早日发明此炕,他们也不用苦兮兮地受冻啊!
    权贵犯了难:要不咱们向陛下推推匠人?
    【除此之外保暖神器还有汤婆子、足炉等等;
    有钱人家会用镂孔的铁制薰篮,穷人家之间用竹编的烘笼。
    不管怎么变,他们取暖都会涉及燃烧物】
    燃烧物?李世民等人还未反应过来,就听到天幕的解惑:
    【最初人类燃烧物为柴草,后来用木材烧炭,成为取暖利物。
    碳主要有硬木炭、阔叶木炭、松木炭等,薰篮手炉等器具多用碳保暖。
    碳不完全燃烧很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中毒的人多了,民众自然也摸索到了解法——用白萝卜解毒】
    天
    幕语气透出几分无奈:【不管是柴火还是碳,它们原身都是树木。
    它用处甚多:盖房、建船、陵墓、家居等等,甚至遇见战乱农耕时,都会受到波及消亡。
    偏偏树木易毁难长,所以在人类活动中对树木损耗极大,华夏原始社会森林有47600万公顷,到抗战前夕仅剩91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64%下降到8.19%。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代皇宫逐渐缩小。
    以明清故宫为例:故宫占地0.72万平方公里;
    秦朝:仅咸阳宫占地24平方公里,是故宫的约33.3倍;
    汉代:未央宫4.6平方公里、长乐宫6.6平方公里、建章宫约5平方公里,分别是故宫的约6.3倍、约9.1倍、约6.9倍;
    隋朝大兴宫占地2.9平方公里,约故宫4倍。
    唐朝大明宫约3.2平方公里,约故宫4.4倍】
    见到历代宫殿体量那刻,许多士人纷纷指责:“秦皇汉武果然滥用民力,横征暴敛的暴君凭什么成为千古一帝,受人敬仰?
    至于之前天幕讲述秦皇汉武功绩,他们表示:不听不听,他们对仁义自有评判。
    秦始皇&刘彻叹气:后人,你不爱朕了!
    而朱棣看着各种比较,声音破防:后人你走题了知道吗?
    (呐喊)走题了!(呐喊)
    别把朕与前朝比,是朕不想要大皇宫吗?
    条件达不到啊!
    【其实秦汉唐皇宫不能称之为宫殿,应该叫做城。
    他是帝王居住游玩以及处理公务之处,湖泊,亭台楼阁都融入其中。
    而明清故宫则是帝王专职处理政务睡觉的宫殿,要祭祀到天坛,游山玩水到西苑等等。
    总体来讲从宋朝起,皇宫比不上前朝,除了体恤民力外木材稀缺也是一大原因。
    元朝宫殿的次梁常用弯曲的木头,康熙想要换太和殿支柱,宫中竟找不出可替换的巨木,只能用松木拼凑而成,外涂漆水装作巨木。
    大清鼎盛时期,乾隆想要维修宫殿,找遍天下都找不到一根巨木,甚至想拆掉朱棣长陵的金丝楠巨木,后来被臣下所阻才不了了之】
    明
    拆朕陵墓?朱棣目眦尽裂,冲天幕大吼:“乾隆,朕杀你祖宗!”
    后人挖墓,他们好歹还能自欺欺人,后人是为了找出他们平生,也会爱护他们陵墓。
    对于代明的清,朱棣直接认定:乾隆肯定不安好心,想要他陵墓所有木材!
    不行,朱棣双手紧握成拳,面目狞狰得可怕:朕一定要逮出大清这贼子,把盗陵掐死在萌芽中!
    他恶狠狠地抬起头:后人,朕等你说清!
    【巨木是珍惜资源,其再生能力非常漫长,1807年丹麦与英国在哥本哈根附近交战,丹麦战败舰艇英国俘获。
    为了重整国威,丹麦种下一批橡木树作为海军再起资本,结果等啊等…等到两百年后橡木终于长成,嘿嘿,咱们可以制船了】
    汉
    刘彻觑着天幕再次露出的坚强微笑图样,突然明白后人想要表达的含义:两百年了,终于可以造船了,但是…世界好像变了。
    说好的木船对决,你怎么悄悄变铁船了?
    这么一想,他觉得似乎…还挺好笑?
    随即又敛起笑容,暗自沉思:要不颁布种树命令,让天下每年每人种棵树?也算是为后人积德?
    以往只是在劝农桑时,要求天下人种树,他似乎…记得文景两朝下诏鼓励种树就多达九次?
    他负手微觑双眼,看来得让各郡官员多劝百姓种树才是,按汉田律规定,百姓种树少各郡官员不得升迁。
    即便不为百姓收益,为了身家前途,相必他们也会劝治下种树吧?
    刘彻不知道的是,他曾孙汉宣帝时期就达到他的设想:渤海郡守要求百姓每人每年种棵榆树,此行为不仅成为渤海郡内传统,还卷到其他地区成为大汉传统。
    以至于各朝都把种树设为官员选拔条件之一——种树少了升职没有你!
    【所以古人在燃烧柴火时,还会寻找其他燃烧物】!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