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79章 七十年代知青22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79章 七十年代知青22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从镇上上火车,可没有候车室和月台,更没有售票处。
    而是从乘降站等候火车。
    乘降站实际上就是铁路沿线,设置的定点停靠区域。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为了方便乡镇的老百姓乘车,这种乘降站很多。
    所以此时的绿皮火车比改革开放后还要慢不少。
    因没有月台,在乘降站上下车都很困难。
    时萋和江淑月两人的火车最先来,有列车员拉人,韩国栋等人帮着递行李,两人顺利上了车。
    时萋和江淑月家买了同一趟的车票,两人家的方向一致。
    只是时萋下车后,江淑月还需要再坐几站。
    韩国栋他们则要再等一会。
    这时候即便出行需要介绍信,火车上的人也不少。
    时萋拎着两大包行李袋子挤在前面。
    江淑月吭哧吭哧的跟在后头。
    两人上车第一件事就是买票。
    乘降站附近没有售票点,从乘降站上来的人都需要上车后在临时售票处买票。
    当然,也有不少人趁机逃票的。
    逃票也是个技术活,列车员来来回回的检票,一趟路线下来得有个二三十回。
    时萋和江淑月没到那个份上,五六块钱的车票贵是贵了点。
    但在承受范围。
    二人买好票,在这节车厢找了个空位坐下。
    因是带有临时售票口的车厢,一般想不买票或者少买几站票的人都不会停留在这边。
    零散的空位置有不少,坐的也相对宽松。
    时萋站在木座椅上,伸手把江淑月递上来的包一个个安置到行李架上。
    “呵!小姑娘看着瘦瘦的,劲还不小。”后面一排的男乘客站起来欲帮忙,没想到两个姑娘干活这么利索。
    时萋笑了笑:“都是上工练出来的。”
    “不错不错,主席他老人鼓励劳动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就是这个意思,看看咱们的小知青,经过上山下乡的洗礼,获得了新生!”男人越说越慷慨激昂。
    周围不断有响应的声音:“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看看,这不就让我们看到了小小的成果?”
    “没有下乡过的青年生活在和平和稳定环境下,这很容易使他们对和平和稳定环境产生一种虚假的幻觉,因而追求悠闲、保险的生活。这样的青年是缺乏革命斗争精神的,是缺乏严峻斗争考验的……”
    江淑月也情绪高亢的喊了句口号。
    时萋迷茫的眨了眨眼。
    从脑子里搜索关于这类口号的记忆,勉强拎出一条算是符合此时场景的,跟着周围人一块喊了几嗓子。
    然后拉着江淑月悄咪咪的坐到木质座椅上。
    时萋暗自拍了拍胸口,什么大风大浪她没见过?怎么感觉这场面有点经受不住呢。
    一路走走停停。
    车厢里渐渐安静下来。
    到站时是下午,时萋拎着行李挥别江淑月下车。
    在月台上就从储物格里挪了些面粉和油纸包的两块冻肉到行李包中。
    往站台外没走几步,就看到方母和弟弟方文许迎上来。
    这时候的火车晚点一两个小时都是正常事。
    两人大概在外面冻了许久,从围巾里露出来的脸通红,围巾和棉帽子上挂着白霜。
    疾步走来的母子俩一人一个把时萋手里的行李提走。
    “妮儿,回来了。”一句话说完,方母眼眶泛红。
    方文许插话:“妈回家再说吧,这儿人越来越多。”
    后头下车的乘客,和来接站的人挤满了站台。
    方母收了收情绪,连忙招呼:“走,回家。”
    再过几天就是新年,宁北市的街道上到处都是人。
    即便新年不停工、不放假,家家户户也都得过年,个个忙着准备年货。
    三人到家时,方父和大哥方文鑫还没到下班的时间。
    方母一路上问着时萋在农村的情况。
    实际翻来覆去问的这些,平时写信也都问过了。
    时萋不是那种报喜不报忧的人,每天几点上工,干了什么农活,能挣几个工分,一天的工分核算下来是多少粮食。
    掰着手指数的细细的。
    把方母心疼的不行。
    方文许也闷闷的没吱声。
    时萋继续说道:“苦是苦了点,不过也有好的地方。在村里几乎花不上钱,挣得也够自己吃喝。”
    报喜不报忧,家里人只会以为你在外面真过得很好,若是只有父母也就罢了。
    另外两个兄弟慢慢就会觉得心安理得。
    可能回想起来甚至会说,看,之前还要死要活的闹自杀。这农村的日子多好!有吃有喝的……
    自己受的苦,得让他们知道。
    当然也不能纯诉苦。
    苦诉的多了,别人也听的麻木了。
    进了家门,时萋打开行李袋子,把冻肉和面粉拿了出来。
    这时候的火车里也没有空调,稍微比外面暖和点,也暖和不多少。
    加上她那肉是走的前一天临时冻的。
    也没冻太透,所以现在拿出来软硬参半的状态也没毛病。
    面粉是上一个世界储存的。
    那个时代小麦是给贫民吃的,所以很廉价。
    当时的人并不知道要把小麦磨成粉,做法是像米饭一样直接蒸煮麦粒。
    口感当然不好,所以吃小麦的都是贫苦家庭。
    时萋那时找石匠订做了石磨,把买回来的小麦磨了蒸馒头或者烙饼给徒弟们吃。
    这种磨面的吃法才在附近流行起来。
    面粉她储存了很多,只是西代村小麦产量极低。
    他们这些知青是分不到小麦这样的细粮。
    平时蒸馒头都是高粱面、玉米面等混合蒸的二合面、三合面馒头。
    方母瞪大眼睛,一时都忘了伸手接过。
    “妮儿,你这是从哪弄来的。”
    时萋把东西放到桌子上,然后继续掏西代村山特产。
    干蘑菇、山核桃、榛子果、山里红果干……
    这些在西代村比较常见,但也很抢手,一周左右周边几个村子就能把半山腰的山货撸秃,再往上当然有更多,只是为了这些山货上去的人很少。
    深秋时村里人会去山上采摘,倒也不值钱,一块钱能买回来一大堆。
    这里面就干蘑菇贵一些,其他的东西都是小孩儿零嘴,大人们不是多稀罕。
    她和江淑月都买了些带回家。
    “肉是生产队分年猪发的,面粉也是,我没舍得吃就带回来了,这些东西是从村里人手里买的。”时萋看方母合不拢的嘴补充道:“用家里寄的钱。”
    等方母和方文许整理完这些年货,不由得震惊。
    “几个月就给发这么多的肉?”方母掂了掂,得有2斤重了,还是肥多瘦少的极品肉。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