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工坊里的铸币革新(第1/2页)
涂山工坊的熔银炉烧得通红,炉内银浆翻滚如沸腾的云海,火星子溅在青砖地上,发出细碎的“滋滋“声。老周握着长柄铜勺的手稳如磐石,银花飞溅在他脸上的护目镜上,将一双眼睛映得通红如炬。陈墨的算盘珠子噼啪作响,算珠映着炉火,像串跳动的火星,在账本上投下明灭的阴影。
“大人,各州县收兑的五万两碎银,“陈墨突然提高声音,盖过鼓风机的轰鸣,“成色不足八成的占了七成!按《工部钱法》,每两需补三钱铜料,这样算下来......“他的算盘打得飞快,“工坊每年要亏空一万三千两!“
林宇盯着炉中银浆,想起去年在江淮见到的场景:骨瘦如柴的百姓捧着薄如纸片的官钱,在官仓前跪求赈济。“补铜?“他转身时袍袖带起一阵热风,“补了铜,钱还是钱吗?不过是披着银皮的铅块!“
老周忽然放下铜勺,铁柄撞击炉架发出清越的响声:“陈大人可记得,三年前那场饥荒?“他的声音像炉中炭火,“西巷的张老汉攥着假钱咽气时,手里的凹痕比铸币模子还深。他儿子捧着钱来找我,那钱......“老人喉结滚动,“薄得能透光,吹口气就飘走了。“
陈墨的算盘珠子停在半空:“可纯银铸币,朝廷例无此规......“
“朝廷例规?“林宇冷笑一声,从袖中掏出枚私铸钱,“朝廷例规挡得住私铸坊的铅水?挡得住百姓饿瘪的肚子?“他将私铸钱扔入炉火,铅质瞬间融化,腾起的青烟带着刺鼻气味,“看见没?这就是例规铸出的钱,烧不得,用不得,坑的是百姓!“
阿福抱着新刻的模具凑近,模具上的“涂山官炉“四字还带着新鲜的刀痕:“师傅,这次的戳记为啥比往日深三分?“
老周用刻刀敲了敲模具:“深三分,是让瞎子摸得着,让傻子看得明。“他转头望向林宇,“大人还记得吗?去年在汶川,有个盲眼阿婆用牙咬钱,咬穿了假币,崩了半颗牙。“
林宇点头,接过模具细看,刻刀在“涂“字竖划上多凿了道细痕:“就像老阿婆说的,真钱要‘咬得动,称得准,摸得明’。“他忽然指向炉中银浆,“老周师傅的提银秘法,能让九成银料提纯到九成五,这多出来的半成,就是咱们给百姓的底气。“
陈墨皱眉计算:“可这样一来,每枚钱的成本......“
“成本?“老周打断他,从怀里掏出枚旧币,“三年前我铸的钱,成本两钱,现在值多少钱?“他将旧币扔在地上,发出空洞的响声,“百姓心里有杆秤,称的不是钱,是良心。“
鼓风机突然停转,炉前陷入短暂的寂静。老周望向林宇,目光如熔炉般灼热:“大人,我跟着师傅铸了三十年钱,见过九边军饷,见过盐引官银,可从没见过让百姓咬不动、称不准的钱。“他拍了拍胸脯,“就算工坊赔光家底,我也能带着徒弟们进山开银矿,绝不让百姓再拿铅钱换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工坊里的铸币革新(第2/2页)
林宇看着老人斑白的鬓角,想起初次见面时,老周袖口的补丁上还沾着银粉:“老周师傅,你可知道,成都府的钱庄已经放出话来,只要咱们的钱足色,他们愿意以一当十收兑?“他指向窗外,“百姓要的不是花哨的凸纹,是手里的钱能换粮、换布、换救命的药材。“
陈墨忽然合上算盘,声音里带着释然:“大人说得对。去年冬天,我家娘子用五贯假钱买棉絮,结果买到的全是败絮——那钱,连当铺的门槛都迈不进。“他望向熔炉,“就按纯银铸,火耗算我的,算咱们工坊上下的。“
老周大笑,笑声震得护目镜发颤:“陈大人这算盘,总算打对了一回!“他提起铜勺,银浆在勺中旋转,映出三人的倒影,“看见没?这银浆里,有百姓的米粮,有匠人的骨头,有咱们涂山的信誉。“
阿福忽然指着模具边缘:“师傅,这里多刻了道纹?“
老周低头,刻刀在“炉“字右下角划出片竹叶形状:“这是我年轻时刻的第一枚银币图案。“他的声音柔和下来,“那年师傅说,‘好钱如竹,外直内空,直是挺直腰杆,空是虚怀百姓’。“
林宇轻轻抚摸竹叶纹:“就把这纹留着,当咱们的匠人记号。“他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将来百姓拿到钱,看见竹叶纹,就知道这钱出自涂山,出自实心实意的匠人之手。“
熔炉重新轰鸣,新一批银料倒入炉中。老周看着银浆翻滚,忽然想起师傅临终前的话:“铸钱如铸心,心正则钱直。“此刻,他看着林宇与陈墨认真讨论的侧脸,看着阿福专注刻模的背影,忽然觉得,这炉中的银浆不再是金属,而是无数百姓的希望,正在他们手中,熔铸成最坚实的信誉。
“开模!“老周一声令下,阿福将新刻的模具嵌入砂型。林宇握住老周的手,掌心的老茧硌得他生疼——这是三十年铸币生涯的勋章,是比任何官印都更贵重的印记。
“老周师傅,“他低声道,“这炉钱,是咱们给蜀地百姓的承诺。“
老周点头,望向炉中即将成型的新币:“也是给天下匠人正名的旗号。“
当第一枚新币出炉,老周将它放在掌心,体温透过银质传来暖意。币面的“涂山官炉“戳记深峻如刀劈斧凿,边缘的竹叶纹若隐若现,像极了青泥岭上的竹林,虽历经风雪,却始终挺直腰杆。
工坊外,暮色渐浓,而炉中的火光愈发明亮。这里没有神秘的防伪密码,没有复杂的凸纹设计,只有匠人之间的对话、银浆的轰鸣、刻刀的叮当——这些最质朴的声响,正在编织成一曲关于诚信的赞歌,随着新币的流通,传遍蜀地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