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二章 半自动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十二章 半自动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陈大哥找我有事吗?”杨墨心下疑惑,这人只有一条胳膊,怎么干得了木工活?
    “墨哥儿,我听小玉说,你有一张弩,一次能装十支箭。”陈武红了脸。
    杨墨笑了,本来以为他是来找工作的,这下才算明白,他是来借弩的。
    “确实有一张,陈大哥想看看?”
    “不,我想借来用几天,”陈武嗫嚅着,话锋一转,“不白用,打着猎物分你一半。”
    杨墨看着他缺失的左臂,一脸茫然。单臂操纵普通连弩,怎么上弦?
    陈武好像明白了他眼底的疑惑,上前一步道:“我可以在弓弦上栓上绳子,用牙咬。”
    只要箭是预装的,上弦倒不是问题。
    陈武只有一只手,装箭才是最困难的,连弩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杨墨不禁动容!
    此人身残志坚,颇知进退。
    这样的人,必须得帮他一把。
    “我送你一张弩!”
    陈武虎目一凛,咬紧了牙齿:“无功不受?,既然你不肯出借,就算了。”
    说完,他转身就要走。
    “陈大哥误会了,这弩我至所以要送给你,是因为它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你不用用牙咬也能上弦。”
    陈武顿时停下了脚步,回头好奇的问道:“我只有一只手,不咬着上弦,还能怎么办?”
    “明天一早你在后山那棵老松树下等我,到时你自然就明白了。”
    陈武虽然心里还有疑惑,但看见杨墨脸上真诚的笑容,还是点了点头,回家去了。
    自从他断臂之后,尝尽了人情冷暖,被人讥讽更是家常便饭。
    他成了废人,家里常年劳力不足,重活累活都压在了妇人身上。
    前不久他老婆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眼见病势日渐沉重,他却连请大夫的钱都拿不出来。
    八尺男儿,活成了这幅模样。若不是为了老婆孩子,他真想一头撞死。
    前两天在山上打柴,无意间听见小玉说杨墨家里有一张连弩。
    他就想借过来,去打几只兔子,换点钱给婆娘诊病,也改善改善家里的伙食。
    女儿小娥长年吃不饱,小脸腊黄腊黄的,瘦得皮包骨头,看着就让人心里痛。
    看来自己是找对人了,果真像小玉说的那样,墨哥儿是个有大善心的人。
    陈武前脚刚走,杨墨后脚就钻进了作坊里,拿出了收藏的两把连弩。
    选了质量上乘的一把,拆解开来。
    他准备利用现有的配件,给这把弩作个升级。
    换一种给弓弩上弦的方式,对于他来说易如反掌。
    他可以把弩改成脚蹬上弦,撞击上弦,甚至只要伸一伸胳膊,就能上弦。
    考虑到陈武独臂,不方便装填箭匣,他准备把箭匣也改装成可拆卸式的。
    这样,陈武出门前就可以先装好数个箭匣,用完只要更换箭匣就行。
    忙碌了两个多时辰,直到深夜,这把量身定制的半自动弓弩才做好。
    第二天一大早,杨墨跟何连生交待了几句,就带着弓弩上了山。
    到了半山腰的老松树底下,陈武早就在这儿等着他了。
    杨墨把弩拿出来,递给了陈武。
    这把弩造型奇特,后面拖着个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还有一个皮圈。
    这皮圈和带子就是上弦的装置,把皮圈固定在上臂,手握弓弩。
    只要一伸臂,弓弦便能拉上。臂环和带子,还能防止弓弩失手。
    为了不影响这只手干别的,只需拇指食指在连接处用力一捏,弓弩和带子就能脱离。
    固定好了臂环,杨墨示范了一次动作要点。
    陈武立刻心领神会,一伸前臂,就听见咔哒一声,连弩就上好了弦。
    陈武目光烱烱,盯着不远处的一棵树干,嗖得一声,扣响了扳机。
    一支利箭破空而出,咚得一下钉在树干上,没入树身一寸有余。
    陈武力大,杨墨特地加强了弓臂的力度,让这只连弩几乎可以和君用弩相媲美。
    “咔嚓、嗖。”
    “咔嚓,嗖。”
    “咔嚓,嗖。”
    陈武连放三箭,箭箭命中树干。
    前面一只箭的箭杆兀自还在嗡嗡作响,后面一支箭就已经钉在了下方。
    几乎只是几个眨眼的功夫,四支弩箭就整齐的在树干上排成了一列。
    “好箭法!”杨墨不由得一声赞叹,自认没这个能耐。
    这人肯定在行伍间厮混过,就凭他这一手箭法,正常人都没几个能做到。
    “太好了,有了它,陈某又能上阵杀敌了。”
    陈武眼底不由自主的泛起泪光,忽然转身,单膝跪倒在杨墨身前。
    “大恩不言谢,今后陈某所获,任君自取,陈某只留糊口之费就行。”
    “陈大哥言重了,我们之前就说定了,猎获一人一半,你要反悔吗?”
    杨墨上前扶起陈武,笑着说道。
    陈武心里一阵感激,锤着胸脯道:“既然杨兄弟有意成全,陈某就愧领了,以后旦有所命,不敢不从。”
    “陈大哥,这里还有三个箭匣,也是一套的,你回家让嫂子给你缝个口袋。”
    杨墨拿出箭匣子,又把更换箭匣的方法告诉了陈武。
    陈武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连连称赞这弓弩设计之精妙。
    作别了陈武,杨墨快步下了山。
    回到家里,工棚前已经忙得热火朝天。
    村长刘广田正带着大伙,陆续从山下拖下来一棵棵新伐的木料,个个都有碗口粗细。
    刘小玉也来了,正和高媛媛在工棚后面熬粥。
    清甜的麦子香味远远飘过来,让干活的人们个个精神振奋。
    今天他们就可以吃上公家饭了,家里省出壮劳力的伙食,孩子们也能混个温饱。
    吃饱之余,墨哥儿还答应他们,一天有一个大子的工钱。
    有了这些钱,秋收之后的赋税,也就显得不那么沉重了。
    老山村每个人都真心实意的希望,这种日子能够久一些,再久一些。
    早饭时间一到,庄嫁汉们就端着大碗蹲在工棚外面,高高兴兴的享用起麦粥来。
    这粥可比他们自己家里的好太多,几乎能立起筷子。
    “墨哥真是个实诚人,这粥不赖。”
    “你们可得好好干,咱家小玉可说了,中午喝鸡汤。”老村长满脸自豪。
    “还有鸡汤喝?乖乖,我都有半个月没见过油星儿了!”
    “墨哥没说的,哪个要是敢躲懒,老子饶不了他。”
    屋檐下,一个身材匀称,蜂肩狼腰,皮肤白亮的汉子说道。
    这人名叫张顺,家里早年是渔家。
    因为朝廷课税太重,前年他跟老父亲冒着风雨下江捕鱼。
    结果被浪打翻了船,损失惨重。
    没了船,老父因此大受打击,着了风寒一病不起,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没了船,他只好每天上山砍柴,挑到镇上换些吃食,支撑着家用。
    可衙门却不管这些,仍然要以渔户的身份课他的重税。
    全家人几乎就要活不起了,要是再没杨墨这事,他都有落草为寇的打算了。
    杨墨可以算是他的救命恩人,所以他真心实意的愿意维护杨墨。
    几个人正说着话,却看见村口来了一伙人。
    这些人一个个风尘仆仆,背着大小行李,一看就是南阳那边逃过来的难民。
    “难民怎么到这儿来了?咱们这条路,可不通西川。”
    “别是走岔了,我去看看。”老村长端着碗迎了上去!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