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062章 世族的壮大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1062章 世族的壮大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1062章世族的壮大(第1/2页)
    苏浩年颔首:“是。老臣,在陇州村镇生活了十九年。这十九年间,老臣体会最深的,便是百姓勤劳耕作,种玉米,种小麦,种各种作物,可到了秋收时节,他们还是要靠吃黑馍馍饱腹。
    大家可能会好奇,那他们耕种的粮食呢?他们每年打下来的粮食,除了向官府缴税,其他都要被世家大族以低价收走。然后再高价放到了城内的粮铺,成了农户们吃不起的精粮。”
    朝上有个世族的官员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苏太保提出的这一问题,并不难解决,只要让官府出面控制粮价,那农户就可以吃上白面了。”
    苏浩年缓声开口道:“你说的,或许可以起到效果,但我刚刚提到的,只是变革缘由的其一。其二,之所以会出现我刚刚提到了这种情况,是因为世家大族在地方一直都有着绝对的权利。
    前朝乱世之中,秩序崩溃,百姓困苦,大量农民面临饥荒。世家大族借机对平民放印子钱。农民为了活命,不得不以土地作为抵押,向世家大族借贷。但大部分农户根本偿还不起债务,土地便顺势被世家收归己有。
    一些世家,当时还会故意制造市场混乱,压低土地价格,然后大肆收购周边土地,最后坐拥各州县的大部分土地资源。
    另外,他们勾结当时的割据势力,借此获取土地分配的话语权。他们利用混乱的户籍管理,伪造田契、虚报土地归属,将农民的土地据为己有。农民无权无势,被侵占土地却无处申诉,只能眼睁睁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更有甚者,会强行以保护农户安全为由,会驱赶农民,强行圈占土地。在战乱频繁之地,世家还会以军事防御为借口修建坞堡等防御工事,将周边土地据为私有。
    就是如此,他们不断盘剥周边的小家族和流民,侵占了农田,最后还让农户为他们耕种土地,成为他们的佃户,继续剥削他们的劳力。
    通过这种方式,世家实现了土地的聚合。随着宗族势力的不断壮大,其控制的土地范围也越来越广。几乎掌握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命脉。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地方的垄断地位。
    这是我说的其二。
    因有这第二条,世家扩大了经济源泉,便就有了绝对的实力和权利。我所亲历的事情,陇州庞家,做为盘踞在陇州最大的世家,他们因为庞大的实力,当地的人没有不惧怕他们,也没有人敢招惹他们,反击他们。就连他们家的旁支子孙,在当地都是地头蛇。他们欺负商贩,劫掳女子,甚至抢劫过路的商旅,可谓飞扬跋扈,肆无忌惮。
    更不要说,有些州县,至今还保留着前朝官员给世家上供的陋习,地方官若不“孝敬”,轻则被挤兑罢官,重则还要为其治罪。关起城门搜刮民财,致百姓疲苦,朝野劳瘁。
    在场的各位同僚,凡来自大乾各州县的,有出身世家,也有不是出身世家。这些事情,想必在你们心里也不是新鲜事。”
    一番解释之后,苏浩年拱手朝向上首的璟隆帝,“陛下仁明,自大乾建朝以来,可谓连续推翻了很多旧制,使朝廷走向正规,使百姓结束酷吏和战乱之苦,使大乾逐步走入今日这般的太平盛世。
    但陛下,地方土地和产业分布不均,百姓依然遭受着各种不公。因为亲历了这些事,本官以为,土地变革,刻不容缓。只有土地均分,才能改变民间的现状,世家的势力被削弱,才能保障百姓的权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62章世族的壮大(第2/2页)
    又一个世家官员不服站了出来。
    “苏太保这话,是在诋毁世家,也否定了世家在地方所做的贡献。我淮州李氏,从未做过剥削百姓之事,相反,祖辈有训,‘博施济众、扶危济困’。
    乡邻缺粮者,我们每月给予谷五斗;无家可归者,给予房屋居住;去世后无子孙者,会赠予棺材安葬。也是因为我王家的稳固,才保障了当地各方面的稳固。苏太保怎可以偏概全?”
    另一个世家官员也站了出来。
    “我秦州王氏,同样也没有上述罪行。我王氏向来注重名声,只做悬壶济世之事,在当地深受百姓爱戴。世家之所以走到今日,家族壮大,是一辈一辈相继努力的结果。
    不能说我们通过努力,得到了财富、地位和成就,就成了原罪,这不公平。我也不服苏太保刚刚的这一番阐述。”
    欧阳大学士稳稳上前一步。
    “陛下,不否认,世家大族的地位,有着各个家族努力的成分,但所有世家规模的巅峰,都是在前朝创下的。权利的膨胀和在地方上的特权,也是在前朝形成的。
    追溯到大前朝的‘井田册’,各家名下的土地规模与现在相比差了多少,只有各家自己知晓。而世家所有比账面多出来的土地,全部都是农民的。
    所以,本官赞成苏太保的请奏。安民方能安邦,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已经实现了全国大范围的和平和稳固,接下来,应该拨乱反正,将原属于百姓的东西,归还于百姓。”
    苏浩年、陈甲以及欧阳大学士,此前已经就土地改制的问题商议了多次。
    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会是建朝以来,最难做的一次变革。
    全国各处,如淮州李氏、秦州王氏这样大大小小的世家十几个,各个在当地都盘踞多年,有着绝对的权利和话语权。要动他们的利益,就是动他们的命脉。
    牵一发而动全身。很有可能引起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的动荡。想必璟隆帝也十分清楚这一点。这些年,或许他并不是不知道世家在地方的霸权之举,他可能也在找契机。
    而这一次,苏浩年回京,重临朝堂,引导全国文人志士关心到此事。
    或许,时机就是现在了。
    他们三个,如今都是一把年纪,关于仕途,都已经看得很淡。
    若最后拼上自己的影响力,能够促成此事,也算是为当朝做下一桩功德。
    拼不成,也定会有后人能够继承他们的发心。
    所以,他们三个,已经约定破釜沉舟,不管面临多少阻挠,都不会停止。
    -
    王上忠此时此刻,只后悔当年没有直接将苏浩年置于死地。
    或者让他死在陇州。
    当年,王淑华看她不顺眼,非要让他将他弄下台。
    他便配合着合谋算计他一场。
    但当时并未想过有一天,他会翻身,甚至会威胁到自己。
    更是没想到此人不仅又杀回了朝堂,此时此刻,居然将手伸向了他们家族利益的核心。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