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216章湿泥碑是什么?(第1/2页)
这一声吼,石破天惊!
周围瞬间安静了一下,所有人的目光“唰”地一下,全都集中到了这个如同暴怒雄狮般的黑壮汉子身上。
王大牛气得眼睛都红了,额头上青筋突突直跳,他猛地排开身前的人,指着那几个缩在人群里、穿着绸缎长衫、一看就是富家子弟模样的年轻考生,声如洪钟:
“你们说什么?自己没那个本事考不上解元,就凭白污蔑人?!
我三弟能中这个解元,那是他寒窗苦读、凭真本事考出来的!
你们自己肚子里墨水不够,考不过我家三弟,倒在这里学那长舌妇搬弄是非!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他这番话说完,周围的人群顿时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不少本地来看榜的百姓和落第学子本就对那几人的话心生不满,此刻见有人带头骂了出来,顿觉解气,纷纷投去支持的目光,也有人低声附和:“就是!”“考不过就泼脏水,什么玩意儿!”
被王大牛指着鼻子骂的那几个江南学子,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
他们平日在江南文风鼎盛之地,交往的都是斯文人,何曾受过这等市井粗汉的当面痛骂?一时间又气又窘,羞愤交加。
其中一个瘦高个、面容带着几分傲气的学子,强自镇定,梗着脖子反驳道:
“你……你这莽夫!休得胡言!我等何时污蔑了?我等不过是据实而言!
我等自幼便在江南之地苦读,寒窗十几载,不敢说学富五车,但书院岁考何曾掉出过前三?
此次秦陕乡试,解元竟未出于我等其中,反倒是他却高居解元之位!
这难道不蹊跷吗?谁不知道他是崔巡抚的入室弟子?这其中的关窍,还用我等明说吗?”
“就是!江南文风鼎盛,我等才学难道还不如一个西北苦寒之地学子?”
“定然是走了门路!否则何以解释?”
旁边跟他一起的几位江南来的学子也跟声附和道。
王明远也是眉头紧锁,胸中一股郁气翻涌。他正要上前,准备以理据争,驳斥这无稽之谈。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却带着激动颤音的声音,从人群另一侧响了起来,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说话的,正是王明远在考场中有过一面之缘、那位须发皆白、屡试不第的老者。
此刻,老者被一个年轻人搀扶着,挤到了前面,他浑浊的眼睛此刻却锐利地盯着那几个江南学子,声音因激动而发颤,却字字清晰,直指要害:
“你说你们自幼在江南书院苦读?江南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乃是天下公认!
你们既然有如此才学,为何不将户籍转于江南,与那苏杭才子、金陵俊杰一较高下,堂堂正正夺取功名?
反倒要千里迢迢,跑回我们这西北苦寒之地,来抢我们本地学子本就稀少艰难的名额?!
考不过,便心生怨怼,口出恶言,这又是何道理?!”
老者这番话,如同一下撕开了那层虚伪的遮羞布,瞬间戳中了周围绝大多数本地学子内心最深处的痛处和积怨!
秦陕之地,文风本就较江南逊色,录取名额更是少得多。
这些籍贯在此、却常年在外接受更好教育的学子回流考试,无疑挤压了本地学子的生存空间。
这话一出,简直是往滚油里泼了一瓢冷水,瞬间炸了锅!
“老丈说得对!”
“就是!回来抢什么抢!”
“在江南吃香喝辣,念最好的书院,考不过人家了,还有脸回来怪这怪那?”
“我等寒窗数十载,名额本就艰难,全赖你们这种人!”
“滚回江南考去!”
“呸!什么玩意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16章湿泥碑是什么?(第2/2页)
群情瞬间激愤起来,无数道愤怒、鄙夷的目光射向那几个江南学子,唾沫星子几乎要把他们淹没。
刚才只是少数人嘀咕,此刻却成了众矢之的。
那几个学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围攻弄得慌了手脚,脸色由红转白,支支吾吾地辩解:“我……我等祖籍便在此处,回原籍应试,此乃朝廷规制!有何不可?尔等……尔等岂能如此蛮横!”
“祖籍?”那老者冷笑一声,步步紧逼,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深沉的痛心和质问。
“好一个祖籍!老夫问你,你口口声声祖籍在此,你可还记得几句乡音?!可还记得这秦陕的黄土是什么味道?!可曾真心热爱过这片生养你祖辈的土地?!
你考完了,中了,是拍拍屁-股就走,去江南继续做你的富家公子?还是留下来,为这秦陕的父老乡亲做点实事?!
你们回来,不过是把这功名当做一块跳板,何曾真正把自己当做秦陕人?!
反倒来指责我们本地学子才学不济?天下岂有这般道理?!”
这一连串的质问,如同重锤,狠狠砸下,不仅砸向那几个学子,也砸在了许多有类似经历的人心上。
周围爆发出更大的赞同声和斥责声。
那几个学子被问得哑口无言,额头冒汗,狼狈不堪。
那瘦高学子眼见形势彻底失控,色厉内荏地强辩道:“你……你强词夺理!祖籍所在,依法应试,天经地义!你……你问这些无关之事,纯粹胡搅蛮缠!”
老者见他还在嘴硬,眼中闪过一丝极度的失望和鄙夷,他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猛地问出了一个让所有在场秦陕人都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惊天动地哄笑的问题:
“好!既然你自称秦陕人,老夫也不与你争辩那些大道理。
老夫只问你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可知,‘湿泥碑’是什么意思?!”
“湿泥碑?”
这三个字一出,那几个江南学子顿时懵了,面面相觑,一脸茫然。
“什么碑?”
“湿泥碑?是哪处古迹?还是哪位名人的碑文?从未听说过啊……”
“王兄,你可曾听过?”
“未曾……莫非是什么生僻典故?”
他们交头接耳,努力在记忆里搜寻着与“湿泥碑”相关的文献典故,却一无所获。
看着他们那副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的窘迫模样,周围的秦陕本地人,从学子到百姓,先是寂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响彻天际的笑声。
“噗——”
“哈哈哈!!”
“哎呦喂!笑死老子了!”
“还湿泥碑!碑你个头啊!”
“还碑文?还古迹?你们这帮假秦陕人!”
“就这还秦陕人?滚回你江南去吧!”
“湿泥碑你不知道,湿泥-娘你总该知道是啥意思了吧?!啊?!”
震天的哄笑声猛地爆发出来,许多人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飙出来了。
那笑声里充满了嘲讽、鄙夷和一种本地人才懂的畅快淋漓。
那几名学子这才猛地反应过来!
“湿泥碑”,谐音不就是……?!
这根本不是什么碑文,而是秦陕地方上的一句带着浓重口音、用来骂人的糙话!
这老头,压根不是在考他们学问,而是在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撕下他们“秦陕人”的伪装!
他们的脸瞬间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手指颤抖地指着那老者,气得浑身哆嗦,嘴唇翕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剩下“你……你……有辱斯文!有辱斯文!”这样苍白无力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