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理论上的确是这样,而且北方的同志也的确是将这个偏高的正空泡系数带来的问题,处理得很好,正常情况下,不会出问题。”高振东笑道。
得,这话听着好听,实际上懂的都懂,重点就在那句“正常情况下”,他一...
**三日后,低振东再次接到军委的紧急通知。**
清晨的阳光刚刚洒进四合院,低振东正准备出门晨练,邮差却送来一封加急电报。他拆开一看,眉头顿时紧锁。
“军委科技司紧急会议,今日下午三点,地点:北京军区科技大厦。”
王叔正好从屋里出来,见他神情凝重,便问:“又出啥事了?”
“军委要开会,估计是战-7雷达系统试飞后的总结,但这么急,怕是出了什么突发状况。”低振东一边穿外套一边说,“王叔,我得赶紧出发。”
王叔点点头:“那你路上小心,别又熬太晚。”
低振东应了一声,匆匆出门。
---
**中午时分,低振东抵达北京军区科技大厦。**
这栋大厦位于京城西郊,是军方科技系统的指挥中枢,平日里安保森严,进出人员皆需严格审查。低振东出示证件后,顺利进入会议厅。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军委科技司司长李建国已经坐在主位,身旁是空军副司令员、总装科技局的几位领导,还有几位来自军工系统的专家。
见低振东进来,李建国点了点头:“低主任来了,正好,我们等你。”
低振东快步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李建国随即开口:“各位,战-7雷达系统试飞成功,确实是个好消息。但今天召集大家,不是为了庆祝,而是因为我们在试飞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众人神情一凝。
“问题出在哪儿?”低振东问。
李建国示意身旁的空军技术代表发言。那位代表随即打开投影,调出试飞数据:“在试飞过程中,雷达系统在某一高度段出现了短暂的信号丢失,持续时间虽然只有三秒,但在高速飞行中,三秒足以导致目标丢失,甚至引发误判。”
低振东皱眉:“具体高度段是多少?”
“两万五千米以上。”
低振东心中一沉。战-7的设计飞行高度上限是三万米,信号丢失出现在这个高度,说明系统在极端环境下仍存在不稳定性。
“有没有排查原因?”他继续问。
“初步判断是高空电离层干扰。”空军技术代表道,“但我们担心,这可能是模块化雷达系统在高频段运行时的固有缺陷。”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低主任,你是战-7雷达系统的总设计师,你怎么看?”李建国看向他。
低振东沉思片刻,缓缓开口:“这个问题,确实值得高度重视。模块化雷达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高空环境下的电磁干扰问题,并在天线和信号处理模块做了大量优化。但如果在两万五千米以上出现信号丢失,说明我们的模型模拟与现实环境之间还存在偏差。”
“你有办法解决吗?”李建国问。
“有。”低振东语气坚定,“我需要重新评估高空电离层对雷达波的影响,同时优化雷达系统的频率自适应能力。但这需要时间。”
“我们没有太多时间。”李建国语气严肃,“战-7是新一代空战平台的核心,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整个项目都会被推迟。”
低振东点头:“我明白。我会立刻组织团队,进行高空模拟测试,并在两周内提交一份详细的改进方案。”
李建国看着他,目光中带着一丝期待:“好,我给你两周时间。但记住,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测试,而是决定战-7能否如期列装的关键。”
---
**回到实验室后,低振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同志们,军委那边发现了战-7雷达系统在高空飞行时存在信号丢失的问题,我们必须在两周内拿出解决方案。”他站在白板前,写下“高空电离层干扰”几个字。
总工皱眉:“我们之前做的模拟测试中,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模拟环境和真实环境毕竟有差距。”低振东道,“我怀疑是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密度在某些高度段发生了突变,导致雷达波被散射或吸收。”
“那我们该怎么办?”一名工程师问。
“我们需要在真实高空环境下进行雷达波测试。”低振东道,“我打算联系西北基地,申请一次高空飞行测试,同时调用气象卫星的数据,分析当时的电离层状态。”
“可时间只有两周。”总工提醒道,“高空测试需要协调空军,流程复杂。”
“我已经联系了空军那边,他们同意配合。”低振东道,“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完成测试方案的设计。”
会议室顿时紧张起来。
“我建议我们分两组。”低振东继续道,“一组负责高空模拟测试,一组负责算法优化。我们必须在有限时间内,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明白。”众人齐声应道。
---
**四十八小时后,测试方案正式提交。**
低振东亲自带队,前往西北空军基地。这一次,他们带着全新的雷达测试模块,准备进行高空飞行验证。
飞行测试当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战-7战机缓缓升空,进入预定高度。
“雷达系统启动正常。”地面指挥中心传来消息。
“高度两万米,信号稳定。”
“高度两万五千,信号开始波动。”
低振东盯着屏幕,眉头紧锁:“记录波动频率,调整雷达频率自适应参数。”
“调整完成,信号恢复。”
“高度两万七千,信号稳定。”
“高度三万,信号稳定。”
测试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最终确认,经过优化后的雷达系统在高空环境下表现稳定。
低振东长舒一口气,心中大石终于落地。
---
**回到北京后,低振东向军委提交了完整的改进报告。**
报告中详细分析了高空电离层对雷达波的影响,并提出了频率自适应算法的优化方案,以及天线材料的改进方向。
李建国看完报告后,露出满意的笑容:“干得漂亮,低主任。”
低振东却只是淡淡一笑:“这是我们科研人员的本分。”
---
**深夜,低振东再次回到四合院。**
院子里,王叔已经坐在石凳上,手里端着一杯热茶。
“回来了?”王叔笑着问。
“嗯。”低振东走过去,接过茶杯,坐下来,“这次任务完成了。”
王叔点点头:“你爹要是知道你现在干的事,一定会很骄傲。”
低振东望着夜空,轻声道:“我只是在做我该做的事。”
夜风轻拂,星光闪烁,四合院里一片宁静。
他知道,这只是另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无论前方有多少挑战,他都会坚定地走下去。
**深夜,低振东独自坐在实验室的控制台前,屏幕上跳动着最新的雷达数据。**
窗外,四合院的屋檐下依旧亮着那盏昏黄的灯,风吹动柳枝,影子在窗棂上摇曳。他揉了揉酸痛的太阳穴,目光落在桌上的军委回函上。
“关于战-7雷达系统高空信号稳定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已通过,项目进入下一阶段。”
低振东松了口气,但心中仍有一丝不安。他清楚,高空信号丢失只是冰山一角,模块化雷达系统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
“咚咚咚。”
敲门声再次响起,打断了他的沉思。
“请进。”他抬起头。
门被推开,是实验室的年轻工程师李明,手里抱着一沓厚厚的测试报告,脸上带着兴奋:“振东主任,好消息!我们刚刚收到西北基地的反馈,高空测试数据全部符合预期,雷达系统在三万米高空下的稳定性达到了设计标准!”
低振东接过报告,翻阅了几页,嘴角微微上扬:“很好,辛苦了。”
李明却没急着走,犹豫了一下,低声问:“主任,我有个问题,一直想问您。”
“说吧。”低振东放下报告,抬头看着他。
“您觉得,我们做这些,真的有意义吗?”
低振东一愣,随即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当然有意义。”
“可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只是在重复测试、优化、再测试……就像在走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李明叹了口气,“我不知道,我们做的这些,到底能不能改变什么。”
低振东沉默片刻,然后缓缓开口:“科研,从来就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它更像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像一条细流,慢慢汇聚成江河。我们做的每一个优化,每一次测试,都是在为未来的某一天铺路。”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地望着李明:“也许我们现在做的,不会立刻改变世界,但终有一天,它会被记住。因为,我们是在为国家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明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郑重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主任。”
“回去吧,明天还有新的任务。”低振东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李明应声离开,低振东重新望向窗外,夜色深沉,星光点点。
他知道,自己走的这条路,虽然孤独,却无比坚定。
---
**翌日清晨,低振东接到了南华公司的电话。**
“振东同志,我们这边又遇到了新问题。”陈国栋的声音透着焦急,“我们按照您的建议,更换了天线材料,但成本还是太高,而且供应链依旧不稳定。现在上级催得紧,我们压力很大。”
低振东皱了皱眉:“具体是哪方面的成本问题?”
“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采购。”陈国栋道,“国内的供应商产能有限,价格居高不下,而进口材料又受制于人。我们这边的预算已经超支,项目可能要被叫停。”
低振东沉思片刻,说道:“这样吧,我这边联系一下微电子所,看看他们有没有替代方案。另外,我可以安排一名工程师过去,协助你们进行材料适配。”
“那太好了!”陈国栋松了口气,“谢谢您,振东同志。”
“别急着谢我,等我们找到解决方案再说。”低振东语气平静,“军工与民用的结合,本就不容易。我们得一步步来。”
挂断电话后,低振东立刻拨通了微电子所的电话。
“老张,是我,低振东。你们那边有没有一种成本更低、性能接近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有是有,不过还在实验阶段,性能还不稳定。”
“没关系,我需要样品。”低振东道,“南华那边急需,我可以派人过去取。”
“好,我这就安排。”对方爽快答应。
---
**两天后,低振东派出的工程师带着新材料样品抵达南华公司。**
新材料是一种新型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虽然强度略低于碳纤维,但成本仅为碳纤维的三分之一,且易于加工。
“这材料能行吗?”陈国栋有些怀疑。
“试过才知道。”低振东笑了笑,“科研,就是在不断尝试中前进。”
实验室内,工程师们开始对新材料进行测试。经过一周的反复试验,最终确认,这种新材料在雨雪天气下的抗干扰能力虽略逊于碳纤维,但完全满足民用雷达的使用需求。
“振东同志,成了!”陈国栋激动地打电话过来,“新材料测试通过,我们可以大规模生产了!”
低振东听后,露出欣慰的笑容:“很好,恭喜你们。”
“多亏了您。”陈国栋由衷地说,“如果不是您一直支持我们,我们可能早就放弃了。”
“不用谢我。”低振东道,“我们是一个团队,军民融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合作。”
---
**一个月后,南华公司正式发布首款民用雷达产品。**
发布会当天,低振东受邀出席。现场,他看着那台外观简洁、性能稳定的雷达系统,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这是我们与中国航空科技研究院合作的成果。”陈国栋在台上介绍,“这款雷达系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为未来的智慧城市、气象监测、交通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台下掌声雷动。
低振东站在角落,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心中却无比平静。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未来,还有更多挑战等着他。
但他已经准备好,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