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后记(完本感悟)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后记(完本感悟)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斗转星移,七年杀青,七十万字,呕心沥血。
    “闲向书斋阅古今,偶逢奇事感人心”,《虎贲巾帼传》的诞生,源于自己阅读《资治通鉴》时,一次心灵的碰撞(见《隋纪八》、《唐纪六》)。
    掩卷叹息,心中久久难平。
    是怎样的一个女子,会在家国命运的十字路口,毅然决然地扛起重担,照顾眷属,独自前行?
    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能在星火燎原的草莽英雄间,拉起大旗,一呼百应,众至万人?
    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能手执金鼓,运筹帷幄,击败强敌,设立军府,号谓“娘子军”?
    又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身荣死哀,羽葆鼓吹,虎贲甲士,班剑随行,以前无古人的元帅葬礼安归于地下?
    在重男轻女的中国封建时代,这一切的一切,显得如此违和,又如此鲜见!
    不禁想问,在《通鉴》中,这位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的“李氏”,究竟经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体验了怎样的酸甜苦辣?她为什么而欢笑过,又为什么而流泪过?
    是的,千百年来,多是器物的不同,人性人心没有多大的变化,那么,聚焦在“李氏”身上的爱恨情仇,肯定与你我及世间众人一样,欢乐时都会放声大笑,痛苦时也会默默流泪。
    而那个时代,风起云涌,血流漂杵,并非岁月静好,歌舞升平,因此,笑中的喜悦必定
    更加爽彻,泪中的苦楚也必定更加心酸。
    于是,想顺着《通鉴》的只言片语,捕捉时代的蛛丝马迹,展开联想的翅膀,驾乘笔墨的长车,做一次探寻之旅,探寻这位奇女子的生命足迹,探寻她的悲欢离合,探寻她的喜怒哀乐……
    这一探寻,便是七个年头,便是七十余万字的留痕。
    花开花落,寒来暑往,笔耕不辍,场景连连。
    也许是心灵的碰撞至深至诚吧,《虎》作一落笔,便如大鹏振翅,长车扬鞭,凌空遨游,原野驰骋,二百六十余章,章章连贯;一百五十余场,场场灵动。
    在写作的两千多天里,没有因为思绪壅阻而冥思苦想,也没有因为人物晦涩而搁笔停滞;相反,那些场景,那些人物,那些对话,犹如涓涓清泉,沽沽自出,千条万条,终会成河。
    实在有些诧异,它们真是在自己头脑中联想出来的吗?抑或是原本就发生过,只不过自己用笔墨去记录罢了。
    不由得想到了所谓的“穿越”,想到了前生今世之说,想到了自己初见大雁塔,却有相识感;初闻风铃声,有如在昨夜……
    罢了,这说不清道不明的写作感受,也许印证了那句话??凡是能写好历史小说的人,都是孟婆灌汤时,手下留情的人。
    ……
    翻阅典籍,查证史料,千年对话,万钧在胸。
    一位叫“天下易家”的书友在《虎》作的评论区这样留言??“个人以为,这古风古韵的味道,纵横中文网你自称第二,无人敢居第一。”
    仁兄抬爱了,实不敢当!
    然而,既然是写历史小说,自以为就该有历史的味道??厚重深远,连绵悠长,如同启封久藏的老酒,开瓶满堂香,馥郁沁心脾。
    再追问一句,这种味道从何而来?二百九十四卷的《通鉴》读下来,墨香浸润,由内而外,或多或少,大概能飘出些古韵古风吧!
    其实,又不尽然,现在回想起来,七、八年间,其他古籍也有所涉猎,为了追踪人物的生命轨迹,新、旧《唐书》自不必说;为了再现战争的波澜壮阔,《卫公兵法》、《武经总要》有所采撷;为了还原礼仪职官,《通典》、《唐律》也多有翻阅……
    很庆幸这些典籍的存世,让千年之后的我辈能复盘那个时代,体味那个时代,无论是宫阙飞檐,金车玉马,抑或襦裙长袖,革带甲胄……
    由此想到,于个人而言,人生不过百年,孟婆灌汤也许确有手下留情时,可正因为有青史万卷,代代相传,我辈方能在看似清醒的今世,追溯依稀模糊的前世,由此,打破了千年时空的阻隔,贯通了人世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由此,将人心人性不断剖析,提醒自己,劝诫世人,珍惜所爱,摒弃所恶,遵从善心,终此一世……
    这,就是《虎》作得以完本的原因吧!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