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377章 阴影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377章 阴影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过完年,萧家上下都开始为了萧清月的婚礼忙碌起来。
    婚期临近,萧清月终于有了要嫁人的不安,一有时间就黏着萧清禾:“阿姐,嫁了人我就不能时常回家了,你能不能多来看看我呀?”
    “虽然不能时常回家,但你可以日日都跟妹夫待在一起,你之前不是还怪娘拦着不让你们见面吗?”
    “那不一样,他对我虽然很好,但我跟他的家里人一点儿都不熟,万一有人欺负我怎么办?”
    “晋安侯夫人跟娘是手帕交,这些年哪次见你不是和和气气的,......
    春风三月,长安城外柳色初新。林氏立于忠烈祠前,望着那一排排整齐的石碑在晨光中泛着青灰冷光,仿佛无数双眼睛正从泥土深处凝望人间。她手中握着一封刚送来的密报,纸面微颤,字迹却如刀刻:“南诏使团已过秦岭,随行护卫逾千,兵器藏于礼箱之中。”
    她将信收入袖中,转身步入祠堂。沈知微已在密室等候,墙上巨图之上,红笔圈出数处新标记??自崔明远倒台后,各地暗桩纷纷浮出水面,有的是私设刑狱的地主豪强,有的是勾结外邦的边关守将,更有甚者,在国子监内秘密编纂“复礼纲要”,妄图以儒学之名重启男尊女卑之制。
    “他们学乖了。”林氏轻声道,“不再明火执仗,而是钻进书页里杀人。”
    沈知微点头:“这封南诏密信,经李德全亲手破译,确系二皇子旧部所发。他们在陇右残党掩护下逃往西南,如今借联姻之机卷土重来,意图借南诏兵力反扑中原。”
    林氏冷笑:“崔明远虽死,他的魂还在游荡。”
    她缓步走到那幅《未竟之路》图前,指尖划过“岭南”二字,又移至“河西走廊”。这两地,正是当年裴承志率军护粮、白鹭郎布设青鸾雏形的核心所在。如今,却成了贪腐与叛意交织的温床。
    “你说我派去和亲的是谁?”她忽然问。
    沈知微一怔:“您不是说……要选一位精通律法、胆识过人、又能潜伏敌营而不露破绽的女官吗?”
    “我已经选好了。”林氏回身,目光如炬,“是我自己。”
    “什么?!”沈知微失声,“您乃监察使、书院掌令,更是陛下亲封的镇国夫人!若您以‘公主’身份出嫁南诏,岂非等于承认其与大唐平起平坐?朝臣必会反对,皇帝也绝不会允!”
    “所以我不会以公主身份去。”林氏淡淡道,“我会以‘和亲使团总管’的身份前往,名义上只是随行官员。但到了南诏境内,我会让所有人知道??真正掌控这支队伍的,是我。”
    她取出一枚玉符,放在桌上:“这是我昨夜写下的遗诏副本。”
    沈知微瞳孔骤缩。
    “不必惊慌。”林氏神色平静,“我只是做了最坏打算。倘若我在南诏遇害,此符将启动‘青鸾七杀令’:第一,裴承志即刻接管兵部军情司;第二,小禾接任梅岭书院掌教,并公开所有清议盟余党的名单;第三,皇帝必须颁布《女子参政令》,允许女子参加科举、出任地方要职。”
    “您这是逼宫!”
    “不。”林氏摇头,“我是为将来铺路。若我活着归来,这条令便作废;若我死了,那就说明这个国家还配不上清明二字。”
    沈知微久久无言,终是低头:“属下愿随您同往。”
    林氏摆手:“你留下。我要你盯着长安。崔明远虽亡,可他的门生仍在朝廷任职三百余人,其中不乏六部要员。他们表面顺从新政,实则每日都在等待我离开京城的机会。一旦我走,他们便会掀起‘礼法之争’,要求恢复‘妇不干政’旧例。”
    “所以您才要在临行前,再放一把火。”
    “不错。”林氏唇角微扬,“明日早朝,我会当众提议??设立‘女子科举试典’,三年一考,不限出身,唯才是举。”
    沈知微心头一震。此举无异于撕开千年铁幕。自隋唐以来,科举虽开寒门之路,却始终将女子拒之门外。而今林氏竟要亲手打破这一禁锢,其震动之烈,必将激起士林滔天巨浪。
    “您不怕他们联手弹劾?”
    “我求之不得。”林氏眸光凛冽,“让他们跳出来。只要他们敢站上金殿指责我违背祖制,我就拿出那份账册??记录着他们师门受贿、舞弊、打压寒门学子的证据。一个不留。”
    次日清晨,紫宸殿上,百官肃立。
    林氏身穿监察使深紫官袍,腰佩铜牌,缓步登阶。她未等皇帝开口,便朗声道:“臣林氏启奏:为广纳贤才,振兴社稷,恳请陛下恩准开设‘女子科举试典’,纳入国考体系,择优录用,共理天下!”
    满殿哗然。
    礼部尚书当即出列,须发皆张:“荒谬!女子何堪治国?《礼记》有云:‘男主外,女主内’,此乃天地之序!林大人纵有权柄,也不能乱纲常、毁伦常!”
    刑部侍郎紧随其后:“臣附议!此议若成,恐致天下大乱!百姓见女子为官,必生轻慢之心,孝悌之道崩毁,家国何安?”
    一时之间,十余名大臣接连跪谏,声浪如潮。
    林氏却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本蓝皮册子,高举过顶:“诸位口口声声‘纲常伦理’,可曾记得十年前,江西提学使周文渊因拒绝录取一名姓陈的女子,将其文章焚毁,并写下批语:‘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曾记得此人三年前收贿三千两白银,助富商之子冒籍应试?这些事,我都记在这里。”
    她将册子掷于殿中:“还有你们??吏部郎中赵元礼,曾私下言‘妇人识字便是祸根’,可你自己家中女儿却偷偷拜入梅岭书院,去年还考取了甲等策论!你说该不该查?”
    众人面色煞白。
    皇帝端坐龙椅,目光扫过群臣,冷冷道:“尔等平日里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却贪赃枉法、欺世盗名。如今竟敢在此大谈礼法?朕看你们谈的不是礼,是权;不是义,是私!”
    他猛然起身:“准奏!自今年起,三年一度,开设女子科举,由梅岭书院主持初试,礼部协办复试,朕亲自主持殿试!”
    圣旨既下,百官噤若寒蝉。
    三日后,林氏启程南下。
    送行之人寥寥,唯有裴承志一身便服,牵马候于城门之外。他手中捧着一只漆盒,递上前:“这是我父遗留的轮台军令印模。若您在南诏遇险,可用它调动西域旧部残存的五百死士。”
    林氏接过,郑重收入行囊。
    “保重。”裴承志低声道,“若南诏敢动您一根头发,我不惜引兵入境。”
    她笑了笑:“别冲动。我现在不只是一个人,我是千万双眼睛看着的希望。”
    马车驶出长安,黄沙漫道。
    一路行来,林氏并未轻装简行。她带上了整整十车书籍,其中既有《监察法典》《民诉录》,也有梅岭书院女学生们亲手编写的《女子治政十策》。更有甚者,她还携带了一套特制印版??可在当地印刷汉文律令,传播大唐制度。
    进入南诏边境当日,迎接她的并非王室仪仗,而是一座戒备森严的行宫。南诏王遣使宣称:“贵使身份不明,需先查验文书,方可入都。”
    林氏冷笑,命人展开圣旨,朗声道:“我乃大唐皇帝钦命和亲使团总管,代行公主职权,携婚书、聘礼、律令、典籍而来。若南诏无意修好,请即刻退回使者,关闭边境。否则,便是背信弃义,视同宣战。”
    对方使者脸色变幻,终是退让。
    然而,入宫当晚,一场宴席便显露杀机。
    酒过三巡,南诏宰相忽然起身,举杯笑道:“久闻大唐女子才情冠绝天下,今日得见林大人风采,果然不同凡响。不如请大人当场赋诗一首,以证盛名?”
    话音未落,数十双眼睛齐刷刷盯向她。
    林氏不动声色,举杯回应:“既然相国有兴,我便献丑。”
    她放下酒杯,提笔蘸墨,在宣纸上挥毫疾书:
    >**山高月小水茫茫,
    >蛮烟瘴雨锁宫墙。
    >若问忠魂归何处,
    >一点青鸾照大荒。**
    写罢,她将笔一掷,目光扫过全场:“这首诗,送给那些躲在暗处、妄图操控两国政局的小人。你们以为换了个地方就能逍遥法外?可惜,青鸾卫的脚步,从来不分疆界。”
    席间一片死寂。
    数日后,林氏开始巡视南诏各地。她走访村落,查看赋税,询问百姓疾苦,每到一处,便张贴告示,宣布“凡受官吏欺压者,皆可赴使团申诉,大唐将代为追责”。短短半月,竟有上千人前来控诉地方豪强侵占田产、强征劳役之事。
    她一一记录,命人抄送南诏王庭,并附言:“此等恶行,若不惩治,贵国何颜与大唐结盟?”
    南诏王震怒,下令彻查,连罢三名郡守。
    与此同时,她暗中联络南诏宫廷中的汉人婢女、被贬谪的文官后代,以及曾留学长安的年轻士子,组建起一支隐秘的情报网。这些人大多饱受本地贵族压制,早已心向大唐。
    一个月后,她终于找到了关键人物??南诏王妃的贴身侍女阿?。
    阿?原是被掳掠来的蜀中孤女,通晓汉字,读过《女诫》,却因反抗贵族逼婚而被打入冷宫。林氏派人救出她,并亲自教授律法知识。
    “你想报仇吗?”她问。
    阿?泪流满面:“我想让这片土地上的女人,不再被人当作货物买卖。”
    林氏握住她的手:“那就跟我一起,点燃第一把火。”
    不久之后,南诏皇宫突然传出消息:王妃病重,临终前留下遗言,称“愿以己身为祭,唤醒国人良知”,并附上一篇《南诏妇人血书》,痛陈贵族妻妾制度之残暴、女子不得读书之愚昧、民间溺女婴之惨状。
    此文一经公布,举国震动。
    更令人震惊的是,文中所用笔迹,竟与林氏当日赋诗完全一致。
    南诏权贵纷纷指责林氏煽动内乱,要求将其驱逐出境。
    林氏却在使馆门前召开公听会,邀请百余名平民代表到场,当众宣读《血书》全文,并展示阿?提供的证据??包括被烧毁的私塾遗址、被迫改嫁三次的老妇证词、以及贵族家中藏匿的奴婢买卖契约。
    “我不是煽动。”她说,“我只是让沉默的人发出声音。”
    风浪愈演愈烈。
    就在此时,南诏边境传来急报:吐蕃细作潜入,试图联合南诏西部部落发动叛乱,目标直指使团驻地。
    林氏毫不慌乱,反而下令打开粮仓,赈济受灾百姓,并亲自率领二十名青鸾卫女官奔赴前线,协助守军布防。
    她在战场上写下一道命令:“凡参与平叛者,无论男女,皆记首功;凡临阵脱逃者,不论贵族平民,一律斩首示众。”
    此令一出,士气大振。
    三日后,叛军溃败,首领被捕。审讯之下,供出幕后主使竟是南诏二王子,其母族与吐蕃世代联姻,意图借乱夺权。
    林氏立即将供词密封,快马送往长安,并附信一封:“南诏非不可化之地,但需刮骨疗毒。请陛下允我暂留一年,助其建立监察院,推行新法。”
    皇帝回信仅八字:“卿之所为,即朕之意。”
    春去秋来,转眼一年已至。
    南诏新建的“女子学堂”正式开学,首批招收三百名少女,课程涵盖算术、律法、医术与政务管理。林氏亲授第一课,题为《权力从何而来》。
    她说:“权力不在皇冠,不在宝剑,也不在祖宗家法。它来自人心。当你敢于说出真相,当你愿意为弱者挺身而出,那一刻,你就拥有了真正的权力。”
    离别之日,南诏百姓夹道相送。阿?跪在路边,捧着一束野花,泣不成声。
    林氏弯腰扶起她:“记住,你不是我的影子,你是你自己的光。”
    马车北归,长安遥遥在望。
    沈知微已在城外等候多时。见到她下车,立刻迎上:“您走了三百二十七天。期间发生八起贪腐案,均已查处;女子科举初试顺利完成,报名者达一千二百人;裴将军已升任兵部尚书,军情司重建完毕。”
    林氏听着,缓缓点头。
    忽然,她抬头看向远方巍峨的宫阙,轻声道:“回来了。”
    “接下来呢?”沈知微问。
    她嘴角微扬:“接下来,我们要办一件更大的事。”
    “什么事?”
    “让天下所有的孩子,无论男女,都能读得起书。”
    沈知微怔住。
    林氏从怀中取出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一座座小型书院的模型,分布于各州各县,配有粮田、药圃、织坊,学生半工半读,自给自足。
    “这叫‘青鸾义学’。”她说,“每一所,都由一名青鸾卫退役女官主持。她们不再是杀手、密探、卧底,而是老师。”
    风吹起她的衣袂,如同当年废窑中那盏将熄未熄的残烛。
    但她知道,这一次,火不会再灭。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