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我没有说我不认识玉娘,我只是说我今晚没有跟玉娘一起逛灯会。”
谢浮解释了一句,不等萧清禾开口又道:“玉娘现在肯定有危险,萧将军,求你快去救救她吧。”
谢浮满脸着急,连一句关心萧夜辰的话都没有。
萧清禾沉了脸,冷声道:“萧将军受伤了,需要先找大夫诊治,谢公子如此担心,不如亲自去余家解释。”
“余兆刚刚都派人来杀我了,小姐叫我现在去余家不是送死吗?”
谢浮皱眉看着萧清禾,不明白这位气质出尘的小姐怎么能......
春寒料峭,长安城外的柳枝初绽嫩芽,河面薄冰碎裂,随水流缓缓东去。林氏清晨起身,披一件素色绣兰长衫,未施脂粉,只将青丝绾成一个简单的圆髻。她推开书房窗棂,望着院中那株去年新栽的海棠??尚未开花,却已抽出几簇细叶,在微风中轻轻颤动。
案上堆着三封急报:岭南来信称苏婉在办学途中遭当地豪族围堵,险些被泼污名;河西柳莺查实草场侵占案背后竟牵连户部一名郎中;而最令人震惊的是,幽州秦霜密奏,吐蕃使者近日频繁出入程景元旧宅,虽其人已被革职软禁于府中,然暗流仍未断绝。
“他们还不死心。”沈知微站在她身后,声音低沉如铁,“昨夜内廷司礼监递出一份密折,说是太子太傅病重,请赐御医诊治。可据我们的人所见,那晚有两名黑衣人翻墙入府,停留半个时辰后携一木匣离去。”
林氏指尖轻叩桌面,目光落在墙上那幅全国义学布点图上。四百零八颗朱砂红点,如今已有二百六十七所挂牌开学,其余正在筹建。每一颗红点,都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曾经蒙昧的角落。
“你猜那匣子里是什么?”她忽然问。
沈知微皱眉:“若是账册,便是要重新串联旧党;若是信物,则可能涉及皇室血脉之争。”
“都不是。”林氏摇头,“是印模??复刻的‘尚书省行令铜印’。他们想伪造政令,借皇帝之名废止女子参政院,再以‘清君侧’为由清洗新政派。”
沈知微瞳孔骤缩:“这等大逆不道之事,谁敢为之?”
“程景元不过棋子。”林氏冷笑,“幕后之人,早已潜伏多年。你以为他为何能在被软禁期间仍能调动吐蕃细作?为何每次我们推进新政,反对之声总能精准预判?因为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张网,根须深扎于宗庙、国子监、甚至宫闱之内。”
她站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礼记集注》,翻开夹层,露出一张泛黄的名单??上面赫然写着二十三个名字,皆为当朝重臣或退隐大儒,旁边标注着“清议盟余孽”四字。
“十年前裴承志剿灭叛军时,缴获的不只是军情,还有这份‘复礼会’名录。当时圣上念及朝局安稳,未予清算,只命我暗中监察。如今看来,是养虎贻患了。”
沈知微沉默片刻,终是开口:“是否该向陛下禀明一切?”
“不可。”林氏断然道,“此刻揭发,只会引发朝堂震荡。若主战派与保守派彻底撕裂,边关军心动摇,吐蕃必趁虚而入。我们要做的,不是掀桌子,而是换掉桌下的毒酒。”
她转身凝视沈知微:“你记得阿?吗?她在南诏已秘密建立七所乡村学堂,学生逾千人。前日传来消息,她用蜀中童谣改编了一套识字歌谣,孩子们唱着‘娘亲也能写状纸,阿姐读书不做妾’,连贵族家的奶妈都偷偷抄录传阅。”
沈知微微微动容:“民间风气,已在悄然转变。”
“正是如此。”林氏眼中闪过锐光,“真正的变革,不在朝堂争辩,而在百姓口中流传的一句话、孩子笔下写出的一个字。我们要让天下人亲眼看见??女子不仅能读书,还能治事、断案、护家、守土。”
正说话间,门外传来脚步声。一名青鸾卫女官快步进来,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密函:“洛阳急报!那‘崔氏遗孤’在狱中自尽,临死前留下血书,指认同谋者另有其人,并提及‘东宫有变’四字!”
林氏接过信,拆开阅览,脸色渐沉。沈知微凑近一看,只见纸上歪斜写着:“非吾父子,实为傀儡……程师授计,太子少保主谋……三月十五,将以祈福为名,引乱兵入宫……”
“太子少保?”沈知微笑问,“可是那位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缙?”
“正是。”林氏冷声道,“此人表面支持新政,实则一直阻挠女子继承法修订。他曾私下放话:‘妇人掌产,必致家宅不宁’。如今竟敢勾结外敌,图谋政变,真是胆大包天!”
她当即提笔写下三道指令:命秦霜加强边境戒备,防吐蕃借机南下;令柳莺彻查户部郎中与草场案关联,搜集证据直送御前;再派阿?即刻北上,以“南诏使节随从”身份混入洛阳,接触曾受迫害的寒门士子,组建“明理社”,专事揭露伪儒谎言。
“我们要让真相自己走入市井。”林氏掷笔道,“不必由我亲口说出,只要百姓自己看懂,便无人能再蒙蔽他们。”
三日后,洛阳街头出现一群年轻学子,手持小册子宣讲新政成果。他们列举数据:自女子科举推行以来,江南十县讼案减少三成,因无知被骗卖田者下降六成;青鸾义学毕业生中有十七人协助地方官查获贪腐案,挽回税银八万余两。
更有盲女状元周婉儿受邀讲学,她在台上朗声道:“有人说我靠怜悯得状元,可我能背出三百条律例,能算清全县赋税流水,能替老妪写诉状讨回祖产!请问哪一条,是你们所谓的‘男子才智’所独有?”
人群哗然,掌声雷动。
与此同时,阿?悄然联络昔日冷宫旧仆、被逐婢女、逃婚寡妇,组成“苦主联证团”。她们在茶楼酒肆讲述亲身遭遇:如何被强迫嫁人、如何被夺走嫁妆、如何因无子被休弃赶出家门……每一场讲述,都有青鸾卫暗中记录,并制成简报送往各地义学作为教材。
舆论之势,如春潮涌动。
而长安宫中,亦风云暗起。
三月十二,太子奉旨祭祀太庙,归途遇刺客袭击,幸得贴身侍卫拼死相护。经查,刺客所用匕首刻有“忠义”二字,正是当年清议盟死士信物。更蹊跷的是,案发前一日,王缙曾秘密会见太子属官,谈话长达两个时辰。
林氏得知后,立即面圣。
紫宸殿内,皇帝高坐龙椅,神色疲惫。近年来政务繁重,加之新政阻力重重,他已不复早年锐气。
“陛下,”林氏跪地陈情,“臣不敢妄言储君之过,然今有确凿证据表明,有人欲借‘复礼’之名行篡权之实。王缙勾结程景元残党,私养死士,伪造天象谶语,意图制造混乱,废立太子。”
她呈上一卷竹简:“此乃青鸾卫截获的密信副本,其中明言‘待春祭血刃,便可迎真主登基’。所谓真主,并非当今圣上,而是那位由世家扶持的庆王??其母系太原王氏远亲,若其即位,王缙便是国舅权臣。”
皇帝震怒,拍案而起:“朕待之以礼,竟敢谋逆至此!”
“然臣恳请陛下暂缓处置。”林氏叩首,“此时抓捕,恐激起兵变。不如设局诱其出手,一网打尽。”
皇帝沉吟良久,终于点头:“由你全权处置,但务必确保社稷安宁。”
林氏领命而出。
她回到女子参政院,召集核心幕僚密议。当夜,一道假消息通过特殊渠道泄露出去:皇帝病危,拟传位于庆王,太子即将被废。
果然,三日后,王缙紧急召集十七名官员于府中密会,决定提前发动。他们计划在三月十五春祭大典上,由庆王率兵“护驾”,趁乱控制皇宫,宣布太子失德,另立新君。
然而他们不知,整个过程已被青鸾卫全程监视。
十四日夜,林氏亲自赶赴城外军营,与裴承志会合。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早已整军待发,三千精锐埋伏于城南山谷,只待信号升起。
“你知道吗?”裴承志握着她的手,声音低沉,“当年你说要办女子学堂时,我说你疯了。现在我才明白,你比谁都清醒。这些人怕的不是女人做官,而是女人有了脑子。”
林氏微笑:“所以今晚,我们要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知行合一’。”
十五日凌晨,春祭大典如期举行。文武百官齐聚太庙,庆王身着礼服,神情倨傲。王缙则立于阶下,频频观望宫门方向,等待接应兵马。
就在此时,钟鼓齐鸣,却非祭祀之音,而是警讯!
紧接着,一队青鸾卫疾驰而来,当众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少保王缙勾结逆党,图谋不轨,着即革职拿问!其余涉案者,一律停职候审!”
王缙大惊失色,拔剑欲抗,却被早有准备的御林军当场制服。
与此同时,城门紧闭,裴承志大军进城,迅速接管各要害部门。十七名同谋官员尽数落网,无一逃脱。
三日后,朝廷公布全部罪证,包括伪造诏书、私通吐蕃、豢养死士等十二条大罪。王缙及其子被斩首示众,庆王贬为庶人,流放岭南。牵连官员共四十九人,或斩或贬,朝中文官系统为之震动。
百姓闻之,无不称快。
更有意思的是,洛阳“明理社”趁势刊印《伪儒录》,将王缙历年言行对比列出:他一面宣称“女子无才便是德”,一面却为自己女儿聘请名师教授诗文;他痛斥“妇人参政败坏纲常”,自家田契却由妻子掌管,十年未曾出错。
讽刺之极,传诵一时。
风波落定,已是暮春。
林氏站在女子参政院门前,看着几名新录用的女吏抱着文书匆匆走过。她们不再低头含胸,而是昂首挺胸,眼神坚定。院中花园里,几株牡丹盛开,红艳如火。
沈知微走来,笑道:“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王缙临刑前说:‘我本欲匡扶正道,奈何天意如此。’可他一辈子读圣贤书,竟不知真正的正道,是让人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林氏望着天空,轻声道:“他不是不懂,他是不愿懂。因为一旦人人都懂了,他就不能再打着‘礼法’的旗号,去维护自己的特权。”
她转身步入厅堂,签署今日最后一道政令:**自即日起,全国官学必须招收至少三成女童,违者主官降三级;私塾若拒收女童,不得享受免税优待。**
政令下达,举国响应。
数月后,第一期青鸾义学学生迎来结业考。试题出自林氏之手:
>“若你为县令,境内有一富户死后,其弟欲夺嫂与侄女田产,称‘女子不能承嗣’。你当如何判案?请援引律法,并说明理由。”
三百余名考生作答,答案各异,却大多引用新颁《妇产权益保护法》第十条:“凡未婚、寡居、离异之女子,均有独立财产权,不受族规约束。”更有十余人提出设立“妇女仲裁庭”,专理此类纠纷。
林氏阅卷至深夜,逐一评点,最后提笔写下批语:
>“尔等所学,不止为断一案,更为立一规。今日你护一人之产,明日便护万家之基。法治之始,不在严刑峻法,而在公理深入人心。”
次年开春,南方传来喜讯:岭南一所青鸾义学的毕业生黄?,出任乡里调解官,半年内化解婚姻财产纠纷四十七起,无一上诉。百姓赠匾“巾帼青天”。
西北亦有佳音:柳莺查明草场案后,推动设立“牧民共管会”,男女均可投票选举代表,防止豪强垄断资源。当地牧民编歌传唱:“阿姐执笔画界桩,阿妈骑马巡边疆。”
而最令人欣慰的消息来自南诏??阿?在山村创办的学堂,已有百余名女童入学。她们不仅学习识字算术,还排演话剧《我的命运我做主》,巡演至贵族府邸,连南诏王妃都悄悄派人邀请她们进宫演出。
林氏收到信时,正坐在书房读《孟子》。窗外雨声淅沥,檐下铜铃叮咚作响。她放下信笺,抬头望向墙上挂着的那幅画像??自己站在南诏学堂前授课的模样。
画中她笑容温婉,眼神坚毅,身后是一群仰头听讲的女孩,她们的眼睛亮如星辰。
她轻轻抚过画框,低声说道:“裴郎,你看,风起了,火没灭。”
远处,春雷滚滚,万物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