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 72 章 战国篇二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 72 章 战国篇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不过问题不大,战国之时,一将难求,各国君主都将“求将”看作是第一要务。吴起已经有了最好的投名状。
    此时魏国正是魏文侯当政时期,魏国奉行联韩抗秦的决策,在李悝变法的加持下,魏国逐步走向强大,三晋之内,渐渐唯魏国马首是瞻。
    而吴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投奔魏国。
    据说魏文侯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接纳这位经历石破天惊的喋血名将。】
    魏侯斯虽然先开始并不确定这个魏文侯是自己,但在听到熟悉的李悝的名字后,逐步确认了起来。
    毕竟联合三晋,封死秦国东出的道路,一直是他的执政理念。
    且不惜一切接纳这样一位可以左右战局的将军,正是他本人会做出的抉择。
    【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吴起甫一上任,便大破秦军,直接将河西五城尽收囊中,将秦军直接打得退回洛水。魏国在此建立西河郡,吴起为第一任郡守。
    可不要小瞧这小小的一片河西,其战略重要性难以忽视,控制了河西,就控制了崤函,那是秦国东出中原的门户。】
    小小一片河西?
    秦国历代先君大惊。
    河西,那可好大一片地呢。
    谁敢小看河西?
    刘彻忍不住在心中吐槽。
    那崤函可远不仅仅是秦国东出的门户,也是他大汉西出发展的唯一门户啊。
    正是因为匈奴控制着河西,阻断了他大汉的发展,河西之地,他势在必得,否则永远寝食难安。
    而六国京都的其他普通黔首则纷纷到吸了一口冷气。
    什么,那可是秦国啊!魏国还有这么风光的时候呢?真看不出来。
    【当然,能让吴起名垂青史,入选华夏八大军神宝座的,自然不可能只是这样简简单单,平平无奇的一场胜利。】
    就这还简简单单,平平无奇?
    怎么办,还没成长为大魔王·秦国的先君们开始心慌了起来。
    【那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传奇之一。魏国侵占秦之河西之地后,成为秦国之心腹大患,屡次派兵进攻,却都无功而返。最后秦惠公欣忍无可忍,赫然发动五十万之众气势汹汹,誓要夺回秦国故地。
    而吴起不过率五万兵卒奋起反击,是为阴晋之战。】
    正在努力搞军队的秦公欣:???
    五万对上五十万?
    结果告诉他,是秦国大败?
    这如何可能。
    还有,这么丢脸的事,你秦惠公就秦惠公吧,干嘛还要再秦惠公后面再加上一个他的名字,这下好了,全天下都知道他不自量力,以五十万堆上五万结果还打输了。
    常柚要是知道秦公欣的想法,只能摊手,没办法,谁叫你秦国不止一个秦惠公呢。
    【但这就不得不提到吴起最厉害的一点,是为攻心之计。吴起行军则与兵卒同吃同睡,甚至亲为手下士兵吸吮脓疮,手下士
    兵对他忠心耿耿,誓死效忠,吴起因此粹炼出了一批英勇无双的魏武卒。
    而在阴晋之战之前,吴起也做足了鼓舞士气的准备,未出战,先开席庆功。
    在之前战争中无功者虽有宴席吃,但却没有贵重的餐具,又在门外犒劳有功者的家眷。看着有功者如此风光,魏国兵卒卯足了劲要在战场上夺取功劳,于是士气大振。
    遂大败秦军,吴起从此扬名立万。】
    秦公欣心头一哽。
    所以他这五十万的大军到底是现在立刻马上颜面无存地原地解散,还是继续硬着头皮招募啊?
    可是难道他这赳赳五十万大秦好男儿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给吴起扬名立万的吗?
    后世已知道发展的将军们纷纷点头。
    没错,吴子这番同吃同睡鼓励军心的做法一向为人推崇,青史留名的名将几乎没有不学他的。
    毕竟不学他就得学霍去病,虽然不同吃同睡,但跟着他就能封侯拜将,那难度系数实在是太高了。
    【阴晋之战,秦国国力打伤,魏国不仅成为一方强国,且隐隐有问鼎中原,成就一方霸主之势。然则,魏国生命力蓬勃的国力从此戛然而止。
    吴起被人谗害,离魏投楚,成为魏国的重大转折点,不到二十年,秦国收复全部河西失地,魏国迁都。
    而魏国在失去吴起之后,这个战国知名人才输出基地不负众望地放走了一位关键人物——商鞅。
    自掘坟墓,说的就是魏国。】
    商鞅?
    公孙座一听这名字就有些心惊肉跳。
    商鞅他是不认识,但是卫鞅他倒是认识一个。
    这不是他原本打算向王上举荐的应以国事相托,否则便杀之的那个大才吗?
    怎么还会放走呢?
    不管是不是吧,先围住再说。
    “快,先去将卫鞅围住。”
    但可惜已是人去楼空。
    也收听到天幕的卫鞅早已先走一步了,他自恃有才,这天幕一说,他便已猜到了是自己。既然魏王第一次不用他,那再给一次机会可也未必会重用他,若不能得到举国相托,他何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还是先走为妙,否则恐怕小命不保。
    【但也没什么啦,毕竟要按这么说来,其实亡魏者,乃卫也。吴起与商鞅原本都是卫国人,所以魏国兴也卫国,败也卫国,没什么好遗憾的。
    没办法,谁叫魏国摊上了魏惠王这么一个看起来好像很聪明,一做重大决策就失误,结果活得还特别久,那只能是魏国的悲剧。】
    魏王罃:???
    他是魏国第一位王,而已知,吴起是他父亲魏武侯之时离开魏国的,那这个魏惠王不会说得是他吧。
    肯定不是他!
    他如此英明,魏国四处征伐,大多有所收获,他如何不是一位英明之主呢?
    什么叫看起来很聪明,这意思是他实际很蠢吗?
    这个
    什么商鞅,掘地三尺也要找出来杀了。
    【事实上,吴起初学儒家,从一开始,就不仅仅只想做将军,而这次投奔楚国,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楚国的令尹,也就是楚国丞相。
    吴起大刀阔斧实行变法,励志要将楚国建立成一个军功国家。
    拥有了如此猛将的楚国自然一扫之前的屈辱,隐隐有春秋时期的雄风。
    一年之中,楚国北边将想要侵蚀楚国土地的三晋联军打得落花流水,一面反过手来又将秦国收拾了一顿,楚国重振声威,诸侯侧目。
    而楚国内部被吴起动了蛋糕的贵族们,却已经开始着手翦除这个心头大患吴起了。
    这似乎是每个失败的改革者的悲哀。】
    听说秦国又被削了的秦公们:……
    这吴起还真是在哪个国家都不忘揍他们秦国。
    打不过,真憋屈啊。
    那什么他们秦国占了一半的那两个战国名将到底什么时候出来啊,他们感觉自己快要被气死了。
    说好的秦国是唯一的胜利者,还开创未有之功业,一统天下的呢?
    怎么现在还在一直被挨揍的阶段啊。
    但又听到楚国贵族正在着手整治吴起,他们又心里平衡了。
    果然,就楚国那昏暗的统治,想成就什么,可真是基本不可能啊。
    他们放下了一些心。
    楚国要打谁,去挖挖楚国的墙角准没错。
    吴起:……
    又是这帮拖他后腿的旧贵族!
    难道他们就知道什么叫顾全大局吗?楚国难道不正是在他的手中富强起来的吗?
    他们为何不惜以楚国为代价也要杀了他。
    【机会终于来了。正如魏文侯的逝世带走了吴起在魏国一片大好的前途一般,楚悼王的逝世断送了吴起的性命。
    胜利而还的吴起前往楚悼王治丧之地祭奠,却遭到楚国贵族的伏击。
    吴起不可谓不机智聪颖,他将楚王的尸身当成挡箭牌,意图逃过一劫。
    可惜,已经杀红了眼的贵族还是下令放箭,最终,吴起死于乱箭之中,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吴起表示自己悟了。
    等楚王一死,他一定会头都不回地离开楚国的。
    他并没有想跟楚王一起去另一个世界的诉求。
    可……如果从此一去不回,他所有的变法,便化为乌有了。
    那可是他毕生的心血与抱负啊。
    【当然,吴起虽然死了,但是他临死前的举措并非毫无意义。因为楚悼王的尸体也被射成刺猬啦。
    按楚国的律法,丽兵于王尸者,夷三族。是以肃王上位后,严肃追究此事,所有参与者皆被斩杀,贵族也没能逃过,受牵连而被灭族的,有七十余家。
    吴起死得轰轰烈烈。】
    楚悼王:???
    有没有人为他的尸体发声啊?
    你们这群尸位素餐的贵
    族!
    他可是楚王,本以为他父王死于乱兵刀下便已经是极限了,没想到他死后之事,怎么竟然更加离奇。
    还有比他更冤种的楚王吗?
    【因此也有人分析称,吴起知道自己此一去必死,因而是故意拿楚王的尸体做文章,想要一举歼灭所有阻碍新法的旧贵族们。
    他成功了,但只成功了一半。
    旧贵族确实跟着族灭了,可惜楚王不是秦王,跟着旧贵族一起殉葬的,还有楚国的新法。
    旧贵族没了,立马新贵族顶上。
    不愧是政昏人庸的楚国啊,名不虚传。】
    吴起表示,他还是有多远跑多远吧。
    这什么拖后腿的楚王啊。
    他愿意为了抱负献身,可是这不代表他愿意白白送死。
    楚肃王:……
    变法虽好,反对声音如此之大,他是因为英明神武才会废除的。不适合他们楚国。
    怎么能骂他昏庸呢?
    他不认可。
    【当然,楚王的趣事并不止此一件。好歹楚悼王还是好好病死在楚国的,看看你的好曾孙吧,直接客死异乡,唯有梓宫得以返楚。只能说,同一个世界,不同的倒霉楚王。】
    楚悼王无语。
    你管这叫什么?楚王的趣事?
    所以天幕之前说得那个客死异乡的楚怀王是他的曾孙?
    但楚悼王表示,还是他这个被射成刺猬更倒霉吧。
    毕竟虽然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王颜扫地,但是他这还附带了身体上的伤害啊。
    再说了,他曾孙若能好端端呆在郢都,以他们郢都的坚固难攻程度,那秦国的国君总不可能打破郢都城门将人虏去吧。
    还不是自作孽不可活。!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