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27印度洋畔的桑香:海蓝红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327印度洋畔的桑香:海蓝红纹与棕榈温室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327印度洋畔的桑香:海蓝红纹与棕榈温室(第1/2页)
    乌蒙山的秋意尚未褪尽,全球桑蚕文化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那幅“丝路同心锦”还沾着庆典时的金箔碎光,一封来自印度洋西岸的信函便随着季风商船,停靠在了联盟的码头。信笺用桑树皮混合椰壳纤维制成,边缘缀着细小的珊瑚珠,字迹是斯瓦希里文与阿拉伯文交织的曲线,落款处盖着桑给巴尔苏丹国的鎏金印章——那是东非海岸最古老的城邦之一,扼守着印度洋丝路的要冲,却正遭遇一场足以摧毁当地桑蚕业的危机。
    “桑给巴尔的雨季比往年长了三个月,”风澈展开信中附带的手绘地图,指尖划过标注“红树林桑园”的区域,地图边缘还画着几株叶片枯黄的桑苗,“高温高湿让桑苗得了根腐病,成片枯死;更糟的是,当地传统的‘红纹染’技艺,只剩下老匠人姆瓦纳一人会做,他年近八十,若没人传承,这门用红树林树皮染色的手艺就要彻底消失了。”
    阿琳正对着博物馆里新收的非洲霞染蓝面料发呆,闻言立刻凑过来:“红纹染!我在文献里见过,染出的丝线是红底暗纹,和我们的蓝丝搭配能出奇迹!要是这手艺没了,太可惜了。”
    守苗爷爷捧着刚修订好的《全球桑苗培育图谱》,翻到非洲章节,眉头皱了起来:“高温高湿加根腐病,是热带桑蚕业的死穴。不过桑给巴尔有猴面包树,那树的根系能在雨季储存水分,树皮还能提炼抗菌物质,或许能用来改良桑苗。”
    小石头早已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地里画起了温室草图:“非洲的太阳太毒,普通温室会闷坏桑苗,得用当地的棕榈叶做遮阳顶,再装个自动通风的竹编墙,肯定行!”
    三日后,一支由风澈带队的支援队从乌蒙山出发——除了守苗爷爷、阿琳、小石头,还多了两位特殊成员:波斯商人赛义德,他常年往返于印度洋商船,熟悉桑给巴尔的贸易路线;以及龟兹织匠鸠摩罗的徒弟阿依莎,她带着龟兹的金线织法,想试试与非洲染色的融合。众人乘坐联盟的“丝路号”商船,载着抗腐桑苗种子、温湿度传感器、红树林树皮样本,还有一箱阿琳准备的蓝丝线轴,向着印度洋深处驶去。
    商船出南海,过马六甲海峡,驶入印度洋时,海风里便多了椰香与香料的气息。赛义德站在甲板上,指着远处驶过的阿拉伯商船:“桑给巴尔是‘香料之岛’,丁香、肉桂堆满港口,以前我们波斯商人常把那里的染布运到欧洲,现在桑苗病了,染布产量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商船都改走其他航线了。”
    阿依莎捧着一筐龟兹金线,正和阿琳讨论织法:“要是红纹染的丝线能和金线织在一起,肯定比我们的蓝金织锦更特别。就是不知道非洲的织机和我们的竖机一样不一样。”
    二十天后,“丝路号”终于停靠在桑给巴尔的石质码头。码头上空荡荡的,只有几个搬运工在搬卸香料,往年堆满丝绸的货栈如今只剩蛛网。桑给巴尔苏丹穆罕默德带着官员在码头迎接,他穿着镶金边的白色长袍,腰间系着桑蚕纹腰带,脸上满是焦急:“风澈先生,你们再不来,我们的桑蚕业就真的完了!雨季快结束了,要是赶不上种新桑苗,明年就没蚕丝可织了。”
    跟着苏丹的马车前往桑园时,风澈才真正见识到这里的困境:城郊的红树林旁,原本成片的桑苗只剩下枯黄的枝干,根部泡在发黑的积水里,轻轻一碰就碎;几间茅草盖的蚕房里,蚕宝宝饿得缩成一团,地上散落着发霉的桑叶;不远处的集市上,只有几个老妇人在卖少量染布,布面上的红纹已经淡得几乎看不见。
    “那是姆瓦纳爷爷,”苏丹指着集市角落一个穿粗布长袍的老人,他正用布满皱纹的手揉着一堆褐色树皮,“他是最后一个会红纹染的人,以前他的染布能卖到威尼斯,现在没人学,他也没力气教了。”
    阿琳立刻走过去,蹲在姆瓦纳身边,指着他手里的树皮:“爷爷,我在书里见过这种红树林树皮,您是用海水煮它来染色吗?”
    姆瓦纳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又很快黯淡下去:“你知道红纹染?可知道又有什么用?年轻人都去卖香料了,没人愿意蹲在海边煮树皮,这手艺……要带进坟墓了。”
    守苗爷爷没顾上休息,立刻带着小石头和当地农官去桑园取样。他蹲在枯死的桑苗旁,用小刀切开根部,里面已经发黑发臭:“是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高温高湿让病菌繁殖得太快。幸好我们带了猴面包树的枝条,现在就得开始嫁接。”
    当晚,支援队在桑园旁的茅草屋召开会议,制定了“热带桑蚕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培育抗腐桑苗:用猴面包树的根系与联盟的抗寒桑苗嫁接,提取猴面包树树皮中的抗菌物质,涂抹在桑苗根部,抵御根腐病;
    2.复活红纹染技艺:阿琳和阿依莎跟着姆瓦纳学习传统染法,再结合蓝丝和金线,改良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海蓝红纹染”;
    3.修复贸易节点:赛义德协调波斯、威尼斯商船,重启桑给巴尔与印度洋沿岸的丝绸贸易,在码头建一座“印度洋桑蚕交易站”。
    第二天清晨,守苗爷爷就带着小石头和当地农人钻进了桑园。他先教大家挑选猴面包树枝条:“要选直径三厘米的一年生枝条,上面得有三个芽点,这样嫁接成活率高。”说着,他用嫁接刀在桑苗根部切出一个楔形切口,将猴面包树枝条削成对应的形状嵌进去,再用浸过猴面包树汁液的麻布缠绕固定:“这汁液能杀菌,还能促进接口愈合,比硫磺水更适合热带气候。”
    小石头则忙着搭建棕榈温室。他用当地的竹子做支架,顶部铺上两层棕榈叶:“第一层挡太阳,第二层留缝隙通风,这样温室里的温度能比外面低五度。”接着,他在温室四周装上竹编通风墙,墙上嵌着联盟带来的温湿度传感器:“等传感器显示湿度超过80%,通风墙就会自动打开,再也不怕桑苗闷坏了。”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就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袭击了桑给巴尔,狂风掀翻了好几座棕榈温室的顶,雨水灌进桑园,刚嫁接好的桑苗又泡进了水里。当地农官急得直跺脚:“每年雨季都会有台风,我们以前种桑苗,每次台风后都要重新种,根本来不及!”
    风澈看着被吹断的棕榈叶,突然想起赛义德说过桑给巴尔的渔民会用红树林树干做船:“红树林的树干耐腐抗风,我们可以用它来加固温室支架!”众人立刻行动起来,砍来红树林树干做支架,顶部铺上三层棕榈叶,还在温室四周挖了排水沟,将雨水引入附近的盐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327印度洋畔的桑香:海蓝红纹与棕榈温室(第2/2页)
    几天后,当守苗爷爷看到温室里的桑苗抽出嫩绿的新芽时,终于松了口气:“你们看,这新芽的边缘带着淡淡的红纹,是猴面包树和桑苗融合的迹象,以后长出的桑叶,蚕宝宝吃了肯定健康。”
    与此同时,阿琳和阿依莎也跟着姆瓦纳学起了红纹染。每天天不亮,她们就跟着老人去海边砍红树林树皮,姆瓦纳教她们挑选树皮:“要选向阳面的树皮,里面的单宁多,染出的红色才鲜艳。”回到作坊后,她们把树皮切成小块,放进大铁锅里,加入海水和少许海盐,用柴火慢煮:“煮三个时辰,水会变成深红色,这时再放丝线,煮半个时辰就能上色。”
    可第一次染出来的丝线,红色淡得像褪了色。阿依莎着急地问:“姆瓦纳爷爷,为什么和您以前染的不一样?”
    老人叹了口气:“现在的海水比以前咸,树皮里的单宁也少了,我试过加丁香、肉桂,都没用。”
    阿琳突然想起联盟带来的蓝丝染法,她从包里拿出一小瓶乌蒙山的蓝靛:“要不我们试试加一点蓝靛?蓝和红混合会变成紫色,说不定能出特别的效果。”
    姆瓦纳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阿琳小心地往锅里倒了半勺蓝靛,搅拌均匀后,再把丝线放进去。半个时辰后,当她们把丝线捞出来时,所有人都惊呆了——丝线是深邃的海蓝色,上面还带着淡淡的红纹,在阳光下像印度洋的波浪,泛着细碎的光。
    “这是……海蓝红纹!”阿依莎忍不住叫了起来,“我们可以用它和金线编织,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姆瓦纳抚摸着丝线上的红纹,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红纹染变出新花样,这手艺,终于能传下去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阿依莎跟着姆瓦纳改良染法:她们用珊瑚礁粉末代替海盐固色,让红纹更清晰;用丁香花汁调整颜色深浅,染出从浅蓝到深蓝的渐变;还把染好的海蓝红纹丝与龟兹金线混合,织出带有阿拉伯卷草纹的面料。当她们把第一块织好的面料拿到集市上时,立刻被香料商人围了起来。
    “这布多少钱?我要十匹!”一位来自威尼斯的商人举着金币喊道,“我要把它带回威尼斯,给贵族做礼服!”
    姆瓦纳看着被抢购的面料,拉着阿琳的手说:“孩子,我把红纹染的配方都教给你,你要答应我,以后多来桑给巴尔,教更多年轻人学这门手艺。”
    阿琳用力点头,从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爷爷,我已经把您教的每一步都记下来了,还画了图,以后会放进联盟的技术数据库,全世界的匠人都能学。”
    贸易方面,赛义德也传来了好消息。他联系了波斯和威尼斯的商船队,重启了“桑给巴尔-波斯-威尼斯”的海上丝绸专线,还在码头建了一座“印度洋桑蚕交易站”。交易站的屋顶用棕榈叶搭建,墙壁上画着桑蚕从吐丝到织锦的全过程,里面分为面料区、染料区和技艺交流区。开业当天,来自东非、波斯、印度、欧洲的商人齐聚一堂,桑给巴尔的海蓝红纹布、波斯的织金锦、威尼斯的玻璃珠绣品摆满了货架。
    “我们已经和威尼斯的服装商会签订了长期订单,”赛义德兴奋地对风澈说,“他们每月要一百匹海蓝红纹布,还要我们派匠人去威尼斯教染色技艺!”
    一个月后,桑给巴尔的桑园迎来了丰收。守苗爷爷培育的“猴面包树桑苗”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蚕宝宝吃了桑叶,吐出的蚕丝既有蓝丝的莹润,又带着猴面包树的韧性,被称为“猴面蓝丝”。用这种蚕丝织成的面料,耐腐抗晒,特别适合热带气候,很快就成了印度洋商船上的抢手货。
    苏丹穆罕默德决定举办一场“印度洋丝路桑蚕节”,邀请各国商人、匠人参加。节日当天,桑给巴尔的码头张灯结彩,到处挂满了海蓝红纹布和金线织锦。姆瓦纳带着十几个年轻学徒,在广场上演示红纹染;守苗爷爷和小石头则展示猴面包树桑苗的嫁接技术;阿琳和阿依莎合作,用海蓝红纹丝和金线织出了一幅巨型挂毯,上面绣着印度洋的商船、红树林和桑园,边缘还缀着珊瑚珠。
    风澈站在挂毯前,对着众人说道:“桑给巴尔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种地域技艺都有它的价值,只要我们愿意倾听、愿意融合,就能让桑香飘向更多地方。接下来,联盟计划在桑给巴尔建立‘热带桑蚕培育基地’,让猴面包树桑苗和海蓝红纹染走向印度洋沿岸的每一个国家。”
    苏丹穆罕默德走上前,递给风澈一枚银质徽章,上面刻着桑蚕和红树林的图案:“风澈先生,桑给巴尔愿意加入全球丝路桑蚕联盟,成为印度洋地区的分会,我们会用最大的努力,让印度洋的桑香永不消散。”
    庆典的最后,所有人都来到桑园,种下了新的猴面包树桑苗。姆瓦纳的学徒们小心翼翼地扶着桑苗,阿琳和阿依莎在桑苗旁系上了海蓝红纹丝带来的丝带,小石头则在每棵桑苗旁装上了迷你温湿度传感器:“以后不管在哪里,都能通过联盟的数据库看到这些桑苗的生长情况。”
    夕阳西下时,印度洋的海水泛着金红色的光,洒在桑园里的新苗上,也洒在众人的笑脸上。风澈望着远处驶来的商船,心里清楚,全球桑蚕的故事又多了一段新的篇章——从乌蒙山的紫纹蜜桑,到龟兹的胡杨蓝丝,再到桑给巴尔的海蓝红纹,每一缕丝线都连接着不同的文明,每一棵桑苗都扎根在不同的土地,而这些丝线和桑苗,终将织成一张覆盖全球的桑蚕网络,让天下桑香,永远流传。
    一个月后,支援队返回乌蒙山。阿琳把海蓝红纹染的配方和织法存入了全球桑蚕技术数据库,守苗爷爷则在“全球桑林”里种下了第一株猴面包树桑苗。博物馆里,新的展柜已经备好,里面陈列着桑给巴尔的海蓝红纹布、猴面包树桑苗标本,还有姆瓦纳送给联盟的那把染布用的大铁锅。
    风澈站在博物馆的窗前,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桑林,想起了桑给巴尔码头那面飘扬的联盟旗帜。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接下来,联盟还要去美洲的玛雅部落,看看那里的木棉桑蚕技艺;还要去欧洲的法兰西,试试把蓝丝与蕾丝结合;还要去北极的冰岛,研究如何在寒冷地区种桑……只要还有一片土地渴望桑香,联盟的脚步就不会停下。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