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863章 散胙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863章 散胙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863章散胙
    周氏祠堂,用的是古代大户人家比较常见的祠堂格局。
    青石牌坊后面是小广场,小广场往后,沿中轴线依次是头门丶主殿丶后房,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着东西厅丶东西斋房。
    每进之间通过「火巷」分割,起着通风丶防火丶排水等作用,整体又通过长廊相连,形成整体划一丶又通透的空间结构。
    其中主殿为中轴核心,也是供奉祖宗牌位丶族人聚会丶议事丶举办活动的主要场地。
    两侧的东西厅和斋房,可以用作私塾丶书院,如果宗族内有人需要地方议事,也可以选在这里,以便区别于主殿的全体宗族大事,又能请先祖作为见证。
    (这样子)
    道长们都换好衣服,祭祖仪式即将开始。
    在陈凡的指挥下,所有人准备就绪。
    周正东怀里抱着周锦程,身边站着赵婉茹,身后是周亚丽丶陈凡丶姜丽丽和姜甜甜。
    再往后,依次是作为观礼的「宾客」,也就是当地派出协助工作的孙瑞和等人,最后才是道士们。
    哦,道士们的后面,还有过来看热闹的周家坳生产大队的社员们。
    大冬天的也不怕冷,老的老丶小的小,有的还抽着鼻涕,裹着打了补丁的棉袄,在寒风中伸长脖子张望。
    这黑压压的好几百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出声,就连还在襁褓里的小娃娃,也瞪着黑漆漆的眼睛乌溜溜地转,似乎在好奇,今天是个什麽日子,怎麽会有那麽多的后脑勺?
    而他们的大队长焦天佑,则恭恭敬敬地站在周振东的侧前方,先伸手做了个邀请的手势,随后迈步往前走,走到祠堂头门前,忽然转身,侧立在一旁,又做了个请的手势,「周先生,请开门。」
    周正东满脸严肃,对着他轻轻点头致意,随后左手抱着小儿子,右手向前用力,两扇大门便被推开。
    只是大门有点重,一只手的力度似乎不够,两扇门开是开了,却只开了九十度左右,还挡在两旁。
    焦天佑赶紧上前,却没有迈过门槛,而是站在门槛外,将两扇门彻底推开,又对着周正东做了个手势。
    周正东深吸一口气,右手拉着赵婉茹,毅然迈过门槛。
    陈凡瞟了一眼焦天佑,见他还在边上站着,便对着他轻轻点了点头,拍了一下周亚丽的后背,四人陆续迈过门槛。
    等他们都进了门,焦天佑才快步跑进去,一溜烟地跑到周正东侧前方,领着他到了主殿前,又做了一遍开门的仪式。
    直到周正东丶陈凡几人都进了正殿,他才侧立在主殿门外,对着宾客的方向,大声喊道,「今有周氏子孙周正东,携妻儿重回故里丶认祖归宗,重开周氏祠堂,礼请四方宾朋为~证~!」
    最后两个字的音拉得好长,就很有仪式感。
    旁边有人立刻拿出一挂鞭炮,点燃后丢到地上,噼里啪啦一阵响。
    到了这时,焦天佑作为祠堂的重建者和认祖归宗的见证者,便功成身退。
    剩下的,请看青莲真人表演。
    陈凡轻咳一声,看看供桌上方几十块灵牌,确认无误,便转过身来,对着刘道长招了招手。
    刘道长侧身回头,轻声说道,「传丶青莲真人令,布置法堂。」
    身后道士们微微躬身,齐声唱道,「领丶真人法旨。」
    后面一百零七人立刻朝四周散开,老道长负责指挥,青壮年负责动手,抖开手里的包袱,不一会儿,祠堂周围便悬挂起一张张神幡。
    有的画着神灵图像丶有的写着神灵名讳,更多的是太极丶祥云丶七星丶八卦丶龙凤丶符籙等道教符号。
    或挂在檐廊下,或撑在场坪上,一时间神幡纷飞,让人情不自禁地肃然而立。
    孙瑞和等人虽然表面刻意配合,实则心里还有些不屑,认为这些海外同胞尽弄些糟粕,可等这些神幡挂起来,他们心里也不觉有些改观。
    虽然还是不信,但在无形之中,那种不屑已经荡然无存。
    只不过,这些神幡看上去似乎新旧不一,虽然不是很明显,但也能看出来不是同一时期的产物。
    看来,凑齐这一百零八面神幡,恐怕费了京城道界不少功夫。
    祠堂正殿里面,周正东抱着小儿子,看着供台上的几十面灵位,一时间有些出神,愣愣地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旁边赵婉茹也不打扰他,只是静静地站立陪着。
    她受得了,身后的周亚丽可站不住。
    左右看了看,见道士们都忙着布置法堂,老弟也不知道什麽时候穿上一件黄色的法袍,头上还戴了一顶四四方方的帽子,站在主殿侧方的大木桌后面,便拉了拉姜丽丽和姜甜甜,往那边走去。
    陈凡换好衣服,正了正头上的庄子巾,感觉这个比全真教的混元巾戴着舒服多了。
    此时几个青壮道士忙活着摆放文房四宝,不一会儿,笔墨纸砚都已齐全。
    刘道长站在一侧,对着桌上的东西比划了几下,给陈凡介绍,「笔是紫竹狼毫笔;墨是由檀香丶木香丶霍香丶降香丶沉香丶乳香丶安息香七种香料制成的七香墨;
    纸是清廷造办处当年专为关帝庙秘制的黄符纸;砚是泰山石制成的太极八卦泰山石函砚;水是京城玉泉营的水。
    另有上等朱砂一盒,可用来制符丶书写祷文。」
    陈凡肃然而立,对着他微微点头,「有劳师兄。」
    随后一个道士拿起玉勺,放在刚倒到碗里的水中,舀了两勺水,拿起墨条缓缓研磨。
    不一会儿,便磨出一砚墨汁。
    陈凡拿起狼毫笔,展开一张黄符纸,开始书写祭文,「维丶庚申年正月初五,周氏子正东,携妻赵婉茹丶女周亚丽丶子周锦程,及外甥陈凡丶妻姜丽丽丶妻姐姜甜甜,谨以果品佳肴丶香帛冥金之仪,致祭于周氏宗祠,凭吊周家先祖,告慰列祖列宗曰:
    始祖自鲁地转照发徙,辞别故土,长途跋涉,迁此立村。适逢乱世,基业难维,不得已而弃业保人,远离故土,漂泊海外……。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昌隆繁盛,周氏子正东乃携家眷重返故土丶重开祠堂。
    周氏列祖列宗在上,祈求先祖厚泽,福佑子孙,保家兴族旺,……」
    洋洋洒洒千馀字,很快便写完一篇祭文。
    刘道长站在旁边看着,忍不住说道,「好字丶好文采。就这麽烧掉,真是可惜了。」
    陈凡放下毛笔,拍了拍手,说道,「祭文就是用来烧的,有什麽可惜?」
    他话音刚落,过来凑热闹的周亚丽忽然从包里拿出照相机,咧着嘴说道,「老弟,要不我拍张照留念吧。」
    陈凡没好气地瞪了她一眼,「谁给祭文拍照留念?你也不怕祖宗晚上给你托梦。」
    周亚丽嘴巴一瘪,「我也是看你这篇文章可惜了嘛。」
    陈凡都懒得理他,转身问道,「师兄,准备得怎麽样了?」
    刘道长看了看旁边站着的几人,回过头来说道,「已经准备就绪,只等你一声令下。」
    陈凡点点头,「那就准备开始吧。」
    随后抖了抖身上的黄袍法衣,傲然走出主殿。
    外面的院子里,孙瑞和丶叶雁山等本地干部正聚在一起小声交谈,话里话外都是这些道士是怎麽把这些东西藏起来丶躲过大风天的?
    然后又聊起本地的这个观丶那个庙,说来说去都是不太妙,最后总结,看来京城的战斗力也就那样!
    他们正说着话,下一秒,一直注意观察正殿里面情况的孙瑞和,忽地一下眼睛都直了,「哎呀妈呀丶哎呀,……」
    「怎麽了?这是?」
    叶雁山顺着他的视线转头望去,只见陈凡竟然也换了一身道袍,顿时吓了一大跳,「这丶这是什麽情况?」
    还好,并不是所有人都不了解内情。
    有个陈凡的铁粉,就立刻解释道,「陈副主席是宗教界人士,你们都不知道吗?」
    其他人一起看向他,眼睛都在喷火。
    尤其是孙瑞和,不禁恶狠狠地瞪着他,小声说道,「这麽大的事情你不早说?」
    那人缩了缩脖子,「你们都说是陈作家的读者,我还以为你们都是知道呢。他不仅是道士,还是京城朝阳观的观主,京城文艺界很多人都知道。」
    叶雁山黑着脸,「现在先不说,回去后给我解释清楚。」
    他们的嘀咕声虽然很小,但陈凡依然听得清清楚楚。
    不过陈真人没有在意,他是道士这件事吧,知道的人确实不算少,但比起不知道的,只能说是凤毛麟角。
    因为这个事只能口口相传,不能见诸于报端,又因为他身份的多重性和特殊性,很多知情人只在小圈子内部传播,比如京城的美术家协会,就因为荣宝斋的那幅青莲图,才知道背后的内情,便只针对这幅画去讨论,对于外人,哪怕是家人,他们也乾脆闭口不言。
    所以孙瑞和他们不了解,其实很正常,反倒是那位小同志竟然知道这件事,还让他有些意外。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无需在意。
    陈凡抖了抖袖袍,昂头大声说道,「周氏祭祖仪式即将开始,请诸道友就位。」
    随着话音落下,三十六位老道长陆续进入正殿,分别站到主殿两侧,坐在刚才有人从卡车上搬进来的蒲团上。
    其馀七十二位道士,则站在四周檐廊下,但都冲着正殿的方向,肃然而立。
    眼看道士们都准备就绪,陈凡再次喊道,「有请四方宾朋,入殿观礼。」
    孙瑞和等人不敢怠慢,立刻往正殿里面走去。
    还好他们人不多,这座正殿面积还挺大,十来个人站在一起,倒也不显得拥挤。
    等他们进去站好,陈凡又对着焦天佑说道,「焦队长,刚才我看见不少周家坳的乡亲在外面,外面风大,不妨请他们到院子里来,也正好观礼。」
    焦天佑愣了愣,说道,「这个丶不麻烦吧?」
    陈凡笑道,「没事,人越多越热闹,只要不乱说话丶打扰仪式进程就行。」
    焦天佑笑着点点头,「那行,我这就叫他们进来。」
    不一会儿,一大群人便涌进周氏祠堂,只不过他们没敢进中间的院子,只在头门殿里待着,隔着窗户往里瞧。
    陈凡也不管他们,眼看安排得差不多了,便转身进了正殿。
    伴随着一声清脆的磬响,祭祖仪式正式开始。
    陈凡是主持人,主祭人还是周正东。
    不过有些事不用他亲自动手,陈凡特意安排了两个道士,负责搬搬抬抬之类的重活。
    第一项,供奉三牲祭品,等祭品摆好以后,周正东上前摆弄一下托盘,就算是他亲自供奉的。
    随后上香丶敬酒,念祭文。
    完了又迎神丶献礼。
    这时候就是道长们出力的时间。
    主殿里,三十六位高功齐声诵念八大神咒,外面七十二位道士也大声念经,……刚才搬祭品的两个道士也重新归位,主打天罡地煞一个都不能少。
    一百零八人的声音,频率各不相同,明明不是很整齐,可汇聚在一起,却有一种莫名的韵律感。
    伴随着在风中飘摇的神幡,不知不觉中,整个祠堂里面酝酿出一种很神秘丶庄重的气息,让所有人都情不自禁沉静下来,伴着诵经声丶全神贯注看着主殿里的祭祀。
    这里面最忙的其实还是陈凡,他一会儿拿着拂尘唱念做打,一会儿换成玉如意敬献酒品,道士们念咒诵经的时候,他还要踏罡步斗,将身上的道袍舞出京戏水袖的感觉,却不耽误口中念咒。
    好一阵忙活过后,祭祖仪式总算进行完大半。
    刘道长时刻注意着陈凡的「舞姿」,等看到其中隐藏的密语,便悄然变换了几个手势,口中的诵咒声也渐渐小了下来。
    等到莫不可闻时,外面的诵经声也恰好落下。
    到了这时,十步已经完成了九步。
    陈凡缓缓收功,拿起供桌上的祭文,放到烛火上点燃,开始进行祭祀的最后一步,辞神。
    祭祀前面的步骤,是「事死如事生」,就是通过各种仪轨,将祖宗们请回来,送上祭品吃吃喝喝,顺便聊一聊这边的情况丶谈一谈生者的心愿。
    恰如现实中的迎宾丶献酒丶共餐。
    请客吃饭,吃完饭以后,当然是送别了。
    这时候就叫辞神。
    不能说送鬼,这就跟生活中碰到人都抬举一下一样,明明是个销售员,见面得喊一声某某经理,如果是经理的,那就得叫某某总。
    古人在长辈辞世之后,都希望祖宗能在阴间封神,所以哪怕是祭祖,这最后一步也叫辞神。
    更别说今天陈凡大办法会,请了不少四方神灵过来「赴宴」,辞神就更没问题。
    焚烧祭文,随后奏乐丶四拜。
    今天的祭祖仪式便宣告结束。
    不过仪式结束,却不代表所有活动结束。
    古代无论是皇家祭祀,还是民间祭祖,这最后一步,都是「散胙(zuò)」。
    正所谓「凡与祭者,皆受福胙,也是恩礼广博也。」
    直白一点说,就是该吃饭了。
    祭品不能浪费,这不是上坟时摆在坟头的祭品,……好吧,很多地方也有吃坟头祭品的风俗,认为能得到祖先的保佑。
    更别说这种祭祀过「神灵」的祭品,没人会觉得晦气,哪怕是坚定信仰的孙瑞和等人,也会遵从这种传统风俗。
    不一会儿,这些祭品就被送进后房,那里有个临时厨房,在焦天佑的安排下,周家坳几位村厨齐聚一堂,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要让离家几十年的周先生尝一尝家乡味道。
    至于陈凡,他当然是和刘道长他们一起,等着开席。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