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312章开工磨木薯(第1/2页)
潘秀芹准备的晚饭虽然简单,米饭、腊肉和野菜鸡蛋汤,但分量是真的十足。米饭是满满一锅,腊肉切了三大碗,蛋汤更是拿小盆装的。
虽然中午吃了烤鱼,但经过一下午的爬山涉水,大家的肚子也早就饿得咕咕叫。
特别是杜小龙,身为北方人,他很少有机会吃到腊肉,一个人就吃了三大碗米饭、大半碗腊肉,最后还喝了两碗蛋花汤。
当然沈薇也没有客气,毕竟她很喜欢腊肉。
而且这个腊肉是去年冬天的,一直挂在灶台上熏着,不但吃起来有一股烟熏味,而且瘦肉鲜红,肥肉几乎透明,并且肥而不腻,甚是符合她的喜好。
“黄叔叔,”一边吃着饭,沈薇道,“还有几件事想请你帮忙。”
“沈教授你不用跟我们客气,有什么事你尽管说就是了。”老黄头道,“只要我们能做到的,肯定不会推脱。”
“是这样的,”沈薇道,“你们这里没通公路,那么多木薯我们肯定是运不出去的,所以我想请你帮着找一些人,花个三四天的时间,把这些木薯都磨了,我们只带木薯粉出去。”
老黄头想了想,道:“磨粉肯定没问题,就是时间有点赶,可能要请不少人,还要去借不少石磨。”
“请人的工钱我来出。”沈薇道,“你觉得五块钱一天够不够?”
“不要不要,哪里要这么多,两块钱一天就够了!”老黄头道,“最多再管一顿午饭。”
“那给三块钱一天,管两顿饭吧。”沈薇道,“另外我再拿点钱给阿姨,帮忙买些肉和菜回来,咱们伙食也要弄好点,毕竟每天可能都要加班。”
“行,没问题的。”
说好了磨木薯粉的事,沈薇又道:“另外我还想跟你们合作,在这儿弄一个木薯种植基地,这事儿可能要跟你们村长说说。”
“你一年要多少木薯?”老黄头问。
“最少也要五六十万斤吧。”沈薇想了想,道,“以后可能还会更多,说不定能超百万。”
“那不多,不多!”老黄头道,“咱们这儿啥都缺,就是不缺地,山里的荒地随便开一开就能种。我一家就能种二十亩,加上我大哥、二哥家里,最少六七十亩了,一年收个二十多万斤没啥问题。你要五六十万斤,再去找几家人就够了。”
沈薇知道木薯产量高,但没想高得这么离谱。
但回头一想这也是好事,让老黄头家先种,让其他人看到有利可图,其他人的积极性才会更高,这就叫先富带动后富吧。
得知黄芩的大伯是生产队长,而且他们家跟村支书还是远亲,沈薇就更放心了。
她知道这个年代,在这种山高皇帝远的山村,要是没有村里的支持,想要做任何事情都异常困难。
最后就是关于帮助改善村里孩子们上学条件的事了,不过既然能见到村长,加上对现在学校的情况还一点都不了解,在这儿就不急着说了。
晚饭过后,农村里没有电,也没有什么娱乐,所以大家就洗洗睡了。
黄芩家孩子多,所以有三个卧室,再用干草凉席和被子打两个地铺,这么多人也能睡得下。
但沈薇却怎么都睡不着。
上一世她没有来过这样的山区,只从新闻和网络上看到,即便到了国家很富强的时候,好多地方的交通仍旧是个大问题。
她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个住在高山上的村落,上去还要爬几百米高得梯子,而且是用钢管搭建起来的。
一般人看着都害怕,更何况是爬上爬下。
交通问题不解决,就算国家再帮扶,也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最后村里的年轻人都离开了,只剩下一群老人和留守儿童。
现在亲自到这种地方走走看看,感触还是很大的,这也更坚定了她要在这里建立木薯种植基地的打算,而且还要尽可能扩大规模。
就算每年的木薯粉用不完,她也可以存在空间里慢慢用。
越到以后,木薯粉的价格肯定会越贵,所以也算是一种投资了。
隔壁的贺西洲也睡不着。
他跟沈薇想的东西都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他决定的努力方向不一样。身为一名国防科研人员,他现在想的是要如何尽快研究出更先进的雷达,让国防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这样国家才有精力和机会发展经济。
……
第二天天还没亮,沈薇就听到黄芩起床的声音,她也跟着爬了起来。
潘秀芹要去街上买菜,因为今天不逢集,所以她还要去县城里才能买到猪肉,一来一回估计都要到下午了。
沈薇一听这么辛苦,便问道:“村里有没有人家养猪的?”
“家家户户都养猪,”潘秀芹道,“沈教授你问这干什么?”
沈薇道:“如果有的话,我想干脆就不要去街上买肉,直接买头猪杀了,这样更省事些。”
潘秀芹和老黄头人都愣住了。
就请三四天的人,竟然要杀一头猪?
潘秀芹赶紧道:“沈教授,用不了那么,我还是跑一趟吧!”
“是啊,一头猪也要大几十块呢,杀出来少说也有一百多斤肉,吃不完的。”
“还是买猪来杀吧,大家干体力活,就得多吃点肉。”沈薇道,“吃不完的肉请你们帮我腌一下,反正我要雇车送货,到时候一起带回京城慢慢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12章开工磨木薯(第2/2页)
老两口对视一眼,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大方的人。
“那行,就按你说的来,”老黄头道,“我大哥家的猪应该肥了,我这就去问问,顺带把石磨借了,帮忙的人也都叫了。”
老黄头借着微微的天光出了门,潘秀芹和黄芩则到厨房给大家做早饭。
没多久黄芪也起来了,拿出语文书坐在屋檐下读课文。
黄芪跟琳丫头是一年的,不过她没有跳级,所以才上二年级,见沈薇一直看着她,都有点不好意思读课文了。
“沈教授,”黄芪问道,“你们城里的小朋友,早上起来也要读书吗?”
“大部分都是不读的。”沈薇笑道。
“为什么呀?”黄芪问,“在城里上学不是都很近吗?那早上就有好多时间,不用来读书好可惜啊。”
沈薇心道这丫头以后估计也能跟黄芩一样,是个读书的好苗子。
“那你想不想去城里读书呢?”沈薇问。
“想啊!”黄芪道,“但我去不了,我爸说城里的学费好贵,我大哥、二哥每个月都要好几块钱生活费呢。”
“只要你想去,你就跟你大姐说,让她帮你想办法。”沈薇道,“对了,我也有个妹妹跟你一样大,不过她现在都上四年级了。”
“这么厉害呀?”黄芪道,“那我去了城里读书,也能很快考上四年级的!”
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很快潘秀芹就把粥煮好了,黄芪匆忙吃了一碗后,便背着一个补了十几个疤的书包去学校。
黄芩家离学校还不是很远,翻过旁边那座山,再爬个大长坡就到了,估计半个小时路程。
但一些住的远的学生,只是路上就要花一两个小时,遇到下大雨这种天气就只能不去上学。
沈薇跟黄芩聊了一下让黄芪去京城的事,黄芩虽然心动,但考虑到她现在的收入还不稳定,而且工作也很忙,可能没时间照顾。
“收入的事你就不用担心了。”沈薇道,“从现在起,咱们的项目会多得做不过来。所以我决定除了给你们奖金外,每个月我再以个人的名义,给你们发放一些补助,加上你还能从学校领补贴,怎么都够了。”
“可问题是学校会收吗?”黄芩道,“还有住的地方也是个问题。”
“学校那边我去说说,肯定没问题的。”沈薇道,“至于住的地方,你有硕士学位,只要愿意继续留在学校,就能申请单人宿舍。”
黄芩大喜过望,赶紧问道:“我能拿到硕士学位了?”
“你的学识水平和资历都够了,现在差的就是一篇论文而已。”沈薇道,“回去你抽几天时间把你上次的论文完成,我帮你看看,应该没问题的。”
“谢谢沈教授!谢谢!”
黄芩激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从研究生到硕士,好多人都要花四五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也是最难熬的。
因为没有什么收入,学校发的补贴也不多,好多人都要靠家里救济。
但二十大几的人不挣钱回去,还要张口问家里要钱,很多人的家里都不理解,更不会支持,只催着赶紧去找个工作赚钱才是正事。
她以前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自从跟着沈教授之后,好像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最关键的事,不到两年就能拿到硕士学位,这换了谁不得开心得蹦起来?
得知沈薇愿意帮忙,把黄芪带去京城上学,潘秀芹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两口子为了供黄芩几姐弟读书,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鸭子都生了蛋人都还捞不着休息,总算是把黄芩培养出来了。
而且现在黄芩出息了,还能回馈家里,想办法让家里赚钱,让弟弟妹妹去好的学校念书……
这十几年的辛苦,也算是没有白费了。
这时老黄头跟两个中年男子,一人背着半扇石磨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两个妇女,应该是黄芩的大伯、二伯家。
老黄头把石磨咚一声放在地上,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道:“石磨借了六个,等下都要去搬回来,咱们家还有一个,一共就是七个,应该够用了。”
“那人呢?”
“人都叫上了,”老黄头道,“除了我们本家的亲戚,还从隔壁生产队叫了二十多个,男男女女都有,加起来得有四十个人了,他们吃过早饭就来。”
沈薇算了算,七口石磨,每口能够分配到六个人,轮流着来应该不会很累。
而且按照总时间三天来算,每口石磨每天要磨掉将近两千斤。虽然强度有点大,但加把劲也不是完不成,大不了再放宽一天,怎么都能弄完了。
也就过了半个小时,老黄头找的人都到齐了。
大家也没有磨蹭,二话不多说,卷起袖子就开始干活。
一些人架石磨,妇女们开始削木薯皮,再把木薯切成小颗粒。等所有的石磨都架好,木薯也切了几大盆,男人们便把石磨转动起来,很快白色的浓浆就顺着石磨流淌。
见大家干得这么轻松,贺西洲和杜小龙也手痒难耐,凑到石磨前道:“要不让我们来推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