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92章 一个故事只能告一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192章 一个故事只能告一段落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北大钟亭,北面临湖,东北方向正对着翻尾石鱼,南面土山脚下有乾隆诗碑。
    不管是翻尾石鱼,还是乾隆诗碑都是燕园最为重要的文物之一。
    去过北大的人都知道,未名湖西岸附近有一尊白色石鱼雕像,身雕鳞片,翻尾翘首,张口朝天,宛若真正的鱼儿跃出水面,远远望去,像是将博雅塔影含在口中。
    嗯,这个时候,翻尾石鱼还没有见到影子,被扔到未名湖底了,到81年清理湖底淤泥的时候,才把翻尾石鱼给搬上来。
    所以经过翻尾石鱼前世所在的位置,苏亦突然说道,“你们知不知道,这里原先是有一块翻尾石鱼啊?”
    瞬间,众人摇头。
    知道才见鬼。
    他们都是北大的新生。
    苏亦解释,“翻尾石鱼是圆明园遗物,为长春园北部西洋楼建筑群西南角‘谐奇趣’前面的圆形喷水池中的装饰构件,此石鱼位于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正中,口内喷出水柱可上升十余米,属于西洋石刻艺术。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洗劫之后,石鱼被朗润园主人载涛购得,放置在朗润园多年,又由燕大1930届学生在毕业时买下赠给母校,从此才得以在未名湖安家落户。石鱼早先位于未名湖畔,十年间中被推人湖底,现在天气变凉了,不然,要是夏天就可以下水找一找了。”
    “小师兄,真的假的?”
    苏亦点了点头,“当然是真的,咱们北大的师兄师姐都知道,不管是马师兄还是许师姐他们都知道,各位师长就更加不用说了。所以,大家到时候,也可以查找一下翻尾石鱼的资料,到时候,学校整修未名湖了,肯定会把它弄上来的。”
    苏亦说谎了。
    十年间,乱糟糟的。
    北大的诸位师长,好多都不在学校。
    他们知道有翻尾石鱼,但翻尾石鱼被弄到哪里,就没有那么确定了。
    1981年整修未名湖时才被发现,那个时候鱼尾与鱼口均已断裂,后校方想方设法按照原样进行修补,并置于湖畔。
    慢慢的,石鱼含塔影已经成为未名湖胜景之一,冬天未名湖结冰时可走近鱼身,一睹其精美的纹刻工艺。
    如果说翻尾石鱼现在还沉在湖底。
    那么乾隆诗碑就安然耸立在未名湖畔了。
    乾隆诗碑,全称乾隆御制诗碑,未名湖西岸钟亭所在的土山下,横放有一长方形的乾隆御制诗碑。该碑长2.27米,高1.10米,碑身四周及碑座均镌刻有精美的云龙图案,碑体保存完好,字迹和纹样均较清晰。
    “大家都看一看,随便把碑文也都抄写下来吧。以后大家掌握拓碑了,也是不能来这里轻易拓印的。”
    拓印什么的,也就说一说。
    技术不过关,很容易伤碑。
    就算技术过关也很容易伤碑。
    比如捶打,还有就是墨迹进入石刻内部,都会对石碑产生影响。
    同时,做拓片一般需要先将石碑喷湿,这一过程会用到水。干湿交替是古碑刻第一杀手。
    因此,拓碑必定伤碑。
    “这里面有乾隆的两首诗,大家都去看看。有谁知道这里面写的是啥诗吗?”
    还别说,真的有人知道。
    “应该是《中松戏题》跟《土墙一首》吧!”黄莺歌都开始抢答了。
    这姑娘,今天文物调查环节,出镜率有点高了。
    其他人鼓掌。
    “黄学姐厉害。”
    “不愧是学姐。”
    “我都经过这里好几次了,要不是今天都没有注意看碑文,没想到黄学姐连诗命都能说出来了。”
    苏亦问,“能背了吗?”
    黄莺歌摇头,紧接着她笑道,“要不,小师兄给我们示范一下?”
    苏亦无奈,这算不算是挖坑给自己的跳?
    不过背书嘛。
    这绝对是苏亦的强项了。
    “清明时节宜种树,拱把稚松培植看……”
    是的,你没有看错。
    这就是乾隆的诗文开篇。
    这位被后人称为点赞狂魔的清朝皇帝,诗词作品高产似母猪。
    而且,大部分都是这类型的诗歌。
    不然,怎么会没有流传度很广的诗歌传世呢?
    碑身两面各刻有乾隆御制诗一首,均作于乾隆五十二年,是76岁的乾隆忆及40年前畅春园旧事写下的诗句。其中一首题为《种松戏题》的七言律诗,记由种树引发的关于育材任官的感想;另一首题为《土墙一首》的五言古诗,回忆往年筑土墙练枪的情景。
    诗歌的部分没啥好说的。
    碑文都写的一清二楚了。
    苏亦说一点大家不知道的。
    “该碑为燕大兴建新校舍时从西校门附近挖出,旧说为畅春园遗物,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小师兄,这里面有什么说法嘛?”话语不多的张新,对此有些好奇。
    后世,张教授对碑刻书画一道造诣都很高,只是没想到才大一,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些东西了。
    小伙子有前途啊。
    苏亦不吝解释,“咸丰五年御制《习枪有作》诗注云:“山高水长有乾隆间所筑土墙,并碑刻圣制土墙诗,盖因御虎神枪而作也”。据此,此碑当为圆明园“山高水长”旧物。至于其何时流入燕园,尚待进一步研究,未来就靠你来考证了。”
    说着,苏亦就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货啊了一声,连忙摇头,“不行,不行,我不会。”
    苏亦憋着笑,“小伙子,我很看好你,加油!”
    没事干,多跟张教授培养一个个人感情是很有必要的。
    谁知道,他未来会不会也有儿子想要拜入张教授门下呢。
    风水轮流转,这玩意,说不好啊。
    不然,谁又能够想到学生时代的张教授会是一个如此耿直的小伙子呢。
    说到碑文,之前在南岸那边还有一个植树碑呢,是当年燕大学生参加校园植树节所立,碑身还刻有《植树铭》,一共52个字,全部取自于《诗经》,可不是乱来的。
    当然,植树碑肯定不是最为出名的石碑。
    燕园还有一个极为出名的梅花碑。
    “南北阁那边还有个梅花碑,大家要不要过去看看。“
    “啊,太远了吧!“
    “确实有点距离!“
    “能够有多远啊,燕园这点地方。“
    “行,行,一块去吧!“
    这块梅花碑,现在还在南北阁那边,后来才移到未名湖畔临湖轩旁边。
    在北阁北面的小山顶上,这是一座造型独特的石碑,上有石雕庑殿顶,下有莲花碑座,碑面镌刻有梅石图案,故称梅石碑。
    该碑高1.64米宽1.03米厚0.25米,单面刻,完好无缺。
    孤立其中,很醒目。
    苏亦照样让大家先把诗文抄写下来,“梅石碑并不多见,咱们北大能有这样一块,还是很珍贵的。”
    “不多见?小师兄,梅石碑很少吗?”
    苏亦点了点头,“很少,历史上共有三块梅石碑,大家知道吗?”
    大家摇头。
    这玩意太偏门了。
    比之前提及乾隆诗碑诗名,难上一百倍。不对古石碑有过系统的研究,谁能知道这些玩意啊。
    这一刻,大家都望向苏亦。
    苏亦只能开启自问自答的模式。
    “南宋德寿宫内旧有苔梅和芙蓉石,至明代石存而梅枯,画家孙林便立碑刻梅置于石旁,后蓝瑛又增刻芙蓉石于碑上,是为第一块梅石碑。”
    众人恍然。
    “那么第二块呢?”
    “乾隆十六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时发现了芙蓉石与梅石碑,甚是喜爱,遂将芙蓉石运回圆明园中长春园西南角的茜园内,命名曰“青莲朵”,并对梅石碑加以题咏。但他据《浙江通志》的记载,以为梅石皆为蓝瑛所刻绘。乾隆三十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时发现,苔梅是孙林而非蓝瑛所刻,遂令人重摹一碑,并题诗作文,加刻于碑上,立于杭州原碑旁,以正前讹。此为第二块梅石碑。”
    苏亦讲完。
    王讯开始抢答,“小师兄,第三块,我知道。”
    “滚!”
    大家学着苏亦的语气,开始轰人。
    这货就是耍贫。
    不过有他活跃气氛也挺好。
    前面都说历史上只有三块梅石碑了。
    已经讲了两个,剩下的第三个梅花碑肯定就是眼前这块了。
    不止王讯知道,大家都知道。
    但这块,咋个情况,就没人知道了。
    “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帝又令人再摹一碑,并新作诗文加刻其上,置于茜园“青莲朵”旁,是为第三块梅石碑,亦即咱们眼前这块梅石碑。碑上方刻乾隆御题七言诗及跋文,行书,共28行;右下方刻乾隆御题五言诗及跋文,行书,共8行。”
    五言诗以及跋文什么的就不说了。
    这玩意,没啥好说的。
    这块梅石碑怎么来燕园的,大家倒是蛮好奇。
    苏亦解密,“圆明园遭焚毁后,青莲朵和梅石碑却保存了下来。青莲朵于1915年前后移于今天的中山公园内,而梅石碑则于20年代移至燕园。“
    梅石碑最初放在北阁内,后移置于阁外西阶,再后来又被搬至北阁北面的小山顶上,1993年移至后来的地方址。在辗转搬移的过程中,梅石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加建了碑座和碑冠以保护,但已难复旧貌。
    石碑损毁了,想要修复回到旧貌,就不容易了。而且也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甚至都不需要修旧如旧,只需要它能够保持现状,就已经很难得了。
    加固了碑座跟碑冠已经是很好的保护方式了。
    这种保护方式,肯定是比不上杭州西泠印社的汉三老碑,这块汉碑,西泠印社都直接给它弄了一个汉三老石室,直接把石碑装入里面。
    这种保护力度,就知道这块汉碑有多重要了。
    梅石碑的故事,倒是让大家涨了不少的知识。
    甚至这帮家伙都纷纷拿出本子开始做笔记了。
    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大家谁都不愿意错过。
    除了这些石碑以外,还有石凳石桌什么的,比如着名的石雕五供以及石供桌。
    这一组保存比较完整雕造精美的石雕五供是陵墓祭器,用于供奉现任,追思恩泽。蜡矸和香炉略有缺损,但瑕不掩瑜,历史跟艺术的价值不能抹去。
    到前世,这东西已经重修做了整修,还弄了一大堆配套青砖,把坑坑洼洼的地面都被填平了。
    相比较前世,现在的状况有点糟糕。
    大家都很疑惑,好端端的,燕大怎么会有这样一个陵墓祭器。
    实话实说,苏亦也不知道。
    不过燕园里面有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也挺正常的。
    毕竟这里一开始就是教会大学。
    给前面的几个石碑拍完照,未名湖西岸的文物基本就处理完毕。
    接下来朝着北岸进发。
    未名湖北岸有啥?
    当然是德才均备体健全七斋,一开始德才均备四斋就是用来当男生宿舍用的,而静园六园就是燕大的女生宿舍。
    因此,德才均备四斋,到后世,基本上也都被叫做红一楼红二楼红三楼红四楼,这四间院子再北岸都很出名。
    至于体斋跟健斋,则分别叫湖滨楼以及平津楼,为啥叫两个名字,苏亦就有些搞不懂了。
    跟前面的四个院子不一样,体斋跟健斋则是当年的燕大的年轻单身教职工宿舍。
    北大搬入燕园以后,这两斋也都是兼职工宿舍,只不过不区分年轻单身而已,当年,苏秉琦先生就曾经住在这里。
    此外,还有1952年建成的全斋。
    燕大建校之处,墨菲设计不少建筑物,不过因为经费有限,终究未能实现,北大迁入以后,在墨菲设计图的原有基础上,补充建设了大量的建筑物。
    全斋就是其中一间。
    这部分,主要是建筑物。
    因为协会的名字号称古建保护协会,因此,在古建方面,苏亦讲的比较多。
    这些建筑物,每组的两斋之间都有一栋狭长的的东西走向的仿明清式建筑,将两斋连接在一起,形成品字结构,两组品字结构形成两个小院。
    因此,对比于作为女生宿舍的静园六院,德才均备四斋的建筑及其所夹庭院的设计风格都更为雄浑有力开阔豪迈,很复合男生的性格特点。
    苏亦说完这部分的时候,一帮男生就一脸羡慕,“要是我们也能住在这里,多好啊。”
    “对啊,羡慕当年燕大的男生。”
    “哪里像我们现在,六个人挤一间房子。”
    在这样的校园,这样的宿舍入住,确实充满诗情画意。
    大家也只是感慨而已。
    现在的北大住宿条件,其实不差了。
    因为这些宿舍楼,都是五十年代兴建的,也才二十多年,算不上多么的老旧,作为学生宿舍,绝对够用。
    这是过去燕大一代人的记忆。
    现在都已经成为传说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