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又一场叔侄博杀
明宣宗登基不久,发生了汉王朱高煦叛乱。朱高煦是明宣宗的亲叔叔,于是,在明朝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叔侄博杀事件。这一次,是侄子把叔叔杀了。
朱高煦是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同母弟。朱高煦自幼凶悍,狂傲不羁,不爱学习,言行轻佻。朱元璋对这个孙子十分厌恶。
朱元璋驾崩,朱高煦与兄长朱高炽一同入朝奔丧。朱高炽痛哭流涕,朱高煦却毫不悲伤,被舅舅徐辉祖训斥了一顿。朱高煦不仅不改,反而恼怒,盗走徐辉祖心爱的宝马,私自跑回了北平,途中还杀害了无辜百姓,朝臣因此都指责燕王朱棣。
朱高煦身材高大魁伟,膂力过人,武功高强,脾气暴躁,在战场上是员悍将。朱棣有心起兵造反,朱高煦是他得力的助手,因而并不严厉约束,而是有意放纵和包庇。
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留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命次子朱高煦为先锋。朱高煦果然是员猛将,在战场上不惧生死,英勇无敌,屡立战功,并多次救了朱棣的性命。
在聊城之战中,朱棣被朝廷军队包围,大将张玉战死,形势十分严峻。在危急时刻,朱高煦率军赶到,杀入重围,救出了朱棣。在浦子口之战中,朱棣已经精疲力竭,无法坚持了,又是朱高煦率军赶到,击退朝廷军队,再次救了朱棣的性命。
朱棣对朱高煦在战场上的表现很满意,曾经抚摸他的背说:“好好干吧,你哥哥身体不好。”暗示有可能立他为太子。朱高煦心中窃喜,此后更加卖力。
朱棣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登基称帝。在立太子的时候,朱高煦十分活跃,依仗功高,联络一批武将,企图争夺太子之位。但朝中大臣认为他狂妄自傲,大多数都主张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棣犹豫再三,觉得朱高炽仁贤,得到朝臣拥护,又有朱元璋规定的立长制度,最终还是册立他为太子,而把朱高煦封为汉王,藩国云南。
朱高煦大怒,大叫道:“我有何罪,为何要被赶到万里之外?”坚决不肯去云南。朱棣念其功高,不忍责罚,只好改封青州。
朱高煦居功自傲,横行不法,擅自杀害朝廷军官,私自募兵数千人,时间不长,违法之事就多达数十起。朱棣大怒,把他囚禁起来,准备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再三为弟弟求情,才使朱高煦免于处罚。
朱高煦却对哥哥并不领情,反而认为,江山是他打下来的,太子之位就应该是他的。后来,朱高煦又被封到山东乐安州,就是现在滨州的惠民。朱高煦觑觎皇位之心依然不死,时刻准备找机会谋反,夺取皇位。
朱棣病逝的时候,大臣们严密封锁消息,让朱高炽顺利登位。朱高煦事先毫不知情,失去了一次作乱的机会。
朱高煦接受了教训,派亲信潜入北京,刺探情报,又让儿子入朝,窥视朝廷动向。因此,明仁宗病危、急召太子朱瞻基回京的消息,被朱高煦探听到了。
朱瞻基回京,必须要经过乐安州。朱高煦觉得机会难得,立即派出刺客,准备截杀太子。没想到朱瞻基机警,绕道而行,使得朱高煦阴谋落空。
明宣宗朱瞻基继位称帝,时年二十七岁。朱高煦当时四十六岁,正值壮年,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又因为常年带兵,手下亲信武将很多,于是,他野心勃勃,加紧进行谋反活动,打算用武力夺取皇位。
朱高煦与将领靳荣结成死党,又与王斌、韦达等旧将密谋,聚集兵马,并在乐安招募士兵,制作兵器旗帜,组成了五军。
朱高煦亲自统领一军,其他各军由王斌等人统领,几个儿子充当监军。朱高煦还私下里大封官职,任命王斌、韦达等人为太师、都督。朱高煦私自组成了朝廷,他自己俨然就是天子了。
朱高煦派亲信枚青潜入京城,联络旧部,打算作为内应。枚青聚集了一些旧部以后,又去勾结手握兵权的张辅。
张辅是张玉之子、“靖难之役”名将,曾经与朱高煦并肩作战。枚青认为他与朱高煦有旧情,所以想拉拢他。可没想到,张辅忠于朝廷,反对叛乱,他得知消息以后,立即派兵把枚青抓了起来,并马上报告了明宣宗。朱高煦的造反阴谋暴露了。
这时,御史李浚也匆忙跑来报警,说朱高煦准备在乐安起兵造反。李浚是乐安人,父亲死了,他在家中守孝。朱高煦把他召来,逼他参加谋反。李浚假装应允,却连夜抄小路进京禀报。
朱高煦谋反迹象十分明显,众臣纷纷要求迅速平叛。明宣宗不忍用兵,给朱高煦写了一封信,劝他悬崖勒马,不要妄动刀兵,派宦官前去送信。
朱高煦面南而坐,接见宦官,忿忿不平地说:“当年我九死一生,打下江山,皇上却听信谗言,将我迁徙乐安,使我终日郁郁不乐。你回去告诉瞻基,这样的日子我过够了。”宦官畏惧朱高煦,唯唯诺诺,什么也不敢说。
朱高煦见阴谋已经暴露,干脆公开造反了。朱高煦学着他爹朱棣的样子,也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给公侯大臣们写信,指责皇上昏庸,身边全是奸臣,他要聚集天下兵马,清除奸佞,维护大明朝廷。其实,朱高煦颠倒黑白,明宣宗身边全是贤臣。
明宣完见朱高煦不知悔改,叹口气说:“汉王果然谋反”。于是,只好与群臣商议平叛之事。将领薛禄主动请缨,明宣宗答应了。薛禄整顿兵马,准备率军平叛。
大臣杨荣则劝明宣宗御驾亲征,说这是宣扬皇威的好机会。明宣宗觉得有道理,于是改变部署,自己亲自率兵平叛。
张辅认为不用劳驾皇帝,说:“杀鸡焉用牛刀。臣愿领兵两万,将反贼擒获,献给皇上。”
明宣宗笑着说:“朕相信,你去肯定会马到成功。可是,朕刚刚即位,也许还有心怀二意的人不服,朕亲自征伐,可以安定人心。”这正是杨荣给他提的建议。
明宣宗御驾亲征,走在路上,问众将:“你们估计,朱高煦会有什么计策?”
众将议论纷纷,有的说,朱高煦可能会攻取济南,作为巢穴;有的说,他可能会引兵南下,占据南京,依靠长江天险,以图长久之计。
明宣宗听了,笑着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济南虽近,但城池坚固,不易攻取;朱高煦的叛军都是乐安一带人,必不肯南下。朱高煦虽勇,但多疑而不能断,他敢造反,是欺朕年少新立,认为朕不会亲征,听说朕亲征,他必然乱了方寸。他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未必真心随他造反,得知朝廷大军到来,必会发生内乱。朕估计,根本不用激战,叛军便会土崩瓦解。”
明宣宗分析得很有道理,事实果然如此。朱高煦起初听说薛禄率军前来,心中窃喜,他看不起薛禄,认为打败他不成问题。后来得知皇帝御驾亲征,天子威严,又带有许多名将,朱高煦心里害怕起来。叛军听说皇帝亲自领兵前来,也都人心惶惶,失去斗志。
朝廷大军很快抵达乐安,将城池团团包围。明宣宗下令,擂响战鼓,招展旌旗,将士们齐声呐喊,震天动地。明宣宗令发射神机统箭,声震如雷,威慑叛军。明宣宗制造了强大声势,使城内叛军胆战心惊。
与此同时,明宣宗继续向朱高煦写信,劝他投降,同时向城内发射大量传单,号召叛军士兵归降,并悬赏擒拿朱高煦。明宣宗的心理战起了作用,叛军不仅失去了与朝廷军队作战的勇气,反而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商议如何擒获朱高煦,去向朝廷邀功。
朱高煦知道以后,心中大惧,雄心壮志和英雄气概荡然无存。朱高煦明白,军心已经涣散,无法与朝廷军队对抗,大势已去,于是秘密派人去见明宣宗,表示愿意出城归降。明宣宗同意了。
当天夜里,朱高煦将叛逆来往的书信全部焚毁,告别妻儿,准备出城去见明宣宗。王斌等人劝他说:“宁可战死,不为人擒。”朱高煦假装答应,乘王斌等人不注意,偷偷从小路出城,投降了朝廷。
明宣宗估计得不错,朱高煦叛军一仗没打,就土崩瓦解了。明宣宗宣布赦免城中叛军士兵之罪,将乐安州改为武定州,留下薛禄镇守,然后高奏凯歌,班师回朝。
事后,明宣宗诛杀王斌、靳荣等六百四十人,获罪和流放一千五百余人。明宣宗亲自写了《东征记》,记述了平叛过程,以示世人。
关于朱高煦和诸子的结局,《明史》记载说,明宣宗把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在西安门内建造房屋,将他们禁锢于内。不久,朱高煦及诸子相继死去。
有的野史说,明宣宗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在周围点燃木炭,将其活活烤死。有的野史甚至说,明宣宗将朱高煦的肉,分送给其他叔叔吃。明宣宗不是残暴之君,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
朱高煦野心膨胀,阴谋造反,落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
明宣宗开创了仁宣之治,把大明王朝推向繁荣,是一位有为君主,可惜他命短,三十八岁就死了。明宣宗继位的儿子幼小,不能理政,大明朝面临困境。这个时候,一个女人挺身而出,撑起了明朝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