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忠勇仁智李文忠
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明朝著名将领,开国元勋。李文忠智勇双全,而且十分仁义,是朱元璋至亲中唯一有学识、有远见的人。
李文忠是安徽明光人,出身贫苦。他的父亲叫李贞,娶了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
李文忠十二岁的时候,母亲死了。当时天下大乱,战火纷飞,李贞带着儿子四处流离,以躲避战乱。后来,李贞听说朱元璋占据了滁州,有了不小的势力,便带着儿子前去投奔。
朱元璋与姐夫一家多年不见,得知姐姐已死,不胜唏嘘。朱元璋见李文忠聪明伶俐,十分喜欢,收为养子,改名朱文忠,留在自己身边。
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疼爱,贤惠的马皇后更是把他当作亲生儿子,李文忠感到了父母般的温暖。朱元璋为李文忠请了老师,教他读书。李文忠聪颖敏悟,读书一学就会,好像从前学过一样,老师都感到惊奇。因此,李文忠学问很好,通晓经义,能诗善文,是朱元璋亲属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当时,朱元璋正在四处征战,李文忠很有心计,他在学习文化的同时,也注重练习武艺,阅读兵书,希望日后能派上用场。李文忠年龄不大,就吵闹着要上战场,朱元璋自然不许。
公元1357年,李文忠已经十九岁了,在他的再三请求下,朱元璋终于答应了,让他以舍人的身份,带领朱元璋的亲军去支援池州。
朱元璋的亲军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很强,因此,李文忠第一次出战,就立下大功,不仅解了池州之围,而且攻下青阳等四个县城。朱元璋大喜,任命李文忠为亲军都指挥。
从此以后,李文忠开始驰聘沙场,上阵杀敌,他先后跟随名将邓愈、胡大海等人,转战于浙江、江西等地。经过几年战火洗礼,李文忠成长为一位有勇有谋的年轻将领。
公元1362年,已经归顺朱元璋的苗将蒋英等人,趁着朱元璋西征之际,突然在金华发动叛乱,杀害了朱元璋的得力将领胡大海和耿再成,局势一片混乱。
面对突然变故,李文忠临危不乱,他以朱元璋的名义,迅速调集附近军队进行平叛。李文忠亲自到胡大海军中,安抚众将士,并带领他们与苗将作战。在李文忠的调度指挥下,叛乱很快被平息。平叛事件,表现了李文忠智勇双全的大将风度。当时,李文忠只有二十四岁。
朱元璋闻讯大喜,任命李文忠为浙东行省左丞,统领浙东各路兵马,并让他恢复了李姓。从此,李文忠成为独领一军的大将,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为朱元璋平定江南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文忠打仗风格与常遇春不同,他很少猛打猛冲,而是巧用计谋,以智取胜。李文忠经常采取设伏、夜袭、长途奔袭和疑兵之计,出其不意,打得敌军闻风丧胆。李文忠喜欢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果。
李文忠有时也敢于冒险。有一次,他率军驻守新城,张士诚的大将李伯升率二十万大军来攻。敌众多寡,众人都建议凭坚据守,不要出城作战。李文忠便部署守城,准备抵御敌人的进攻。不久,李伯升率军将新城团团包围起来,即将攻城。
半夜时分,李文忠忽见一股白气从东北方向飘来,料定很快将起大雾,便临时决定改变作战部署,出城歼敌。
李文忠把将士们召集起来,说:“打仗靠谋略,不在于人多。敌军虽多但骄傲,我军虽少但精锐,以锐克骄,必能获胜。”
李文忠施了个计策,当众进行占卜,打算借助天意,来鼓舞士气。李文忠信心十足地对大家说:“占卜大吉,我军乃仁义之师,必得天助,到清晨的时候,上天必降大雾,助我破敌。”
到了清晨,果然大雾弥漫,几步之外看不见人影,众将士见果真有上天相助,人人信心倍增。李文忠升帐点将,明确各位将领的攻击方向和作战任务。部署妥当之后,李文忠令擂响战鼓,大开城门,将士们齐声呐喊,杀向敌阵。
李文忠挺枪跃马,身先士卒,带领数十名精锐骑兵,直插敌军大帐。敌军猝不及防,在大雾中又看不清楚,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溃败而逃。李文忠率军乘胜追击数十里,斩首数万,俘虏敌将六百余名,士兵三千多人,缴获的粮食兵器堆积如山。李伯升只身逃脱,后来归降了朱元璋。
李文忠不仅能打仗,而且有很强的政治头脑。李文忠部队军纪严明,不抢掠,不扰民,不污妇女,不杀俘虏。李文忠每到一处,立即布告安民,开仓济贫,施行仁政。
李文忠还下达了一个特殊的军令,要求将士们注意收养孤儿,许多无父无母的流浪儿童,被李文忠养在军中,成为他施行仁义的最好宣传员。朱元璋对李文忠的做法大加赞赏,赏赐他御衣名马。
公元1366年,李文忠攻占了杭州,部队排着整齐的队伍,有序入城。李文忠下令,部队露宿街头,不准进入民房,“擅入民居者死。”一名士兵到百姓家里借炊锅,当即被斩首示众。
当时正值深秋,天气寒冷,将士们露宿街头,挤在一起,互相取暖。杭州百姓见了,无不含泪赞叹,称之为仁义之师。
过了五百八十多年之后,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了上海,也是露宿街头,绝不扰民。这一仁义之举,赢得了民心,震动了世界。不过,这个仁义之举,是明朝将领李文忠首先创造的。
统一南方之后,李文忠跟随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推翻了元朝统治。常遇春、李文忠率军追击元朝残余势力,连战连捷,将元朝残余势力驱逐到漠北。在班师途中,常遇春不幸病逝,李文忠统领了这支部队。
李文忠率军继续南征北战,先后参加收复陕甘之战,平定洮州番族叛乱,安抚四川,又数次北伐,攻击北元。李文忠在战场上拼杀二十多年,屡立大功,直到天下完全平定,他才回到了京城。
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封李文忠为曹国公,俸禄三千石,并赐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荣誉称号
李文忠回到京城以后,与李善长一起,参与军国要事。李文忠关心百姓疾苦,多次建议降低税赋,对贫困者予以救助。李文忠对如何治国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被朱元璋采纳。李文忠有多方面的才能,在财政、刑法、工程建设等方面都有建树。李文忠还喜欢写诗,他的诗歌雄浑可观,流传一时。
朱元璋登基的时候,曾派使者到日本,希望他们来朝贡,可日本不仅不来,反而杀了使者,朱元璋十分恼怒。后来,倭寇开始为祸,而且与胡惟庸勾结,朱元璋更加愤怒,决定征伐日本。
李文忠进谏说:“日本路途遥路,又居于大海之中,十分不便,如果兴兵远征,必会劳民伤财。如今国势刚定,以休养生息为好。”
朱元璋觉得有道理,便按下心中火气,没有对日本用兵,并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
李文忠经常劝谏舅舅朱元璋,要减少杀戮,多施仁义。由于李文忠与朱元璋有着特殊关系,李文忠的劝谏,起到了一定作用。胡惟庸案暴发的时候,朱元璋当时没有大搞株连,这与李文忠有很大关系。
公元1383年,李文忠患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视,命淮安侯华中负责组织人员医治。华中不敢怠慢,调集了多名医生,千方百计为李文忠治疗。但治疗无效,李文忠第二年不幸病逝,享年四十六岁。
朱元璋在悲痛之余,迁怒于医治人员,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其他医生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均被斩首。
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于功臣庙,位列第三。
朱元璋的儿时伙伴汤和,一生追随朱元璋,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