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3、咎由自取胡惟庸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13、咎由自取胡惟庸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咎由自取胡惟庸
    在朱元璋时期,发生了四起影响全国的案件,每个案件都牵连很广,杀人众多,被称为明初四大案。
    其中,空印案和郭桓案属于肃贪案件,总体上应予肯定;而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虽然也有反贪因素,但更多的属于政治倾轨,特别是朱元璋大搞株连,杀人过多,许多人含冤被杀,就应该予以谴责了。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与郭子兴、李善长是同乡。早在朱元璋在滁州打根基的时候,胡惟庸与李善长就一块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见胡惟庸机灵,便留在身边,当了随从,替朱元璋办些送信之类的杂事。
    胡惟庸文化水平不高,但头脑灵活,办事干练,受到朱元璋的赏识。后来,胡惟庸担任宁国县知县、吉安府通判、太常寺少卿等职。胡惟庸的官职不是很高,也没有立过战功,因此,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胡惟庸没有被封伯,更没有被封侯,算不上是开国功臣。
    朱元璋建国以后,任命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徐达领兵在外,李善长主理朝政。胡惟庸贿赂李善长二百两黄金,被擢升为中书省参知政事。
    时间不长,李善长患病,暂时无法理政,朱元璋就任命汪广洋、杨宪为左右丞相。不料,杨宪与汪广洋闹矛盾,互相攻讦,惹得朱元璋大怒,杀了杨宪,把汪广洋贬为广东行省参政。
    中书省没有了丞相,这给了胡惟庸一个难得的机会,他便独揽了中书省的事务。胡惟庸勤勤恳恳,事事顺从皇帝旨意,干得很出色。朱元璋一高兴,提拔胡惟庸为右丞相,后来又升他为左丞相,并把汪广洋召回来,担任了右丞相。在明朝时期,左丞相比右丞相地位高一些。
    胡惟庸很有心机,他一方面千方百计讨好皇帝,一方面控制言路。胡惟庸不辞辛苦,朝廷各部门和各地的奏章,他都要亲自一一过目,凡是觉得对他不利的,一律扣下不报。同时,他指使自己的亲信,经常给皇帝上书,夸赞胡惟庸如何对皇上忠心,如何勤政能干。于是,朱元璋对胡惟庸越来越信任。
    胡惟庸搞定了皇帝,还要进一步密切与李善长的关系,因为李善长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大臣,是文臣之首,势力很大,并且与朱元璋是儿女亲家。胡惟庸原本与李善长就不错,他再投其所好,经常送一些重贵物品,关系自然就进一步升温了。
    胡惟庸还倾心交结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胡惟庸又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存义的儿子李佑,两人成了亲家关系。胡惟庸与李家几乎形成了一体。
    胡惟庸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又有李善长撑腰,胆子逐渐大了起来。他大权在握,独断专行,有些生杀废黜的大事,也不报告皇帝,自己就敢擅自处理。
    胡惟庸依仗职权,培植亲信,结党营私,把一大批亲信安插到朝廷重要岗位,形成了很大的势力。胡惟庸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对不依附他的人进行迫害打击,排除异已。胡惟庸的家人甚至仆人,也仗势欺人,横行霸道。
    胡惟庸权力一大,贪心也大了起来,大肆收受贿赂,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明史》记载说,一些热衷功名之人和不法之徒,竟相奔走于胡惟庸门下,送去的金银财宝、名马、好玩之物不计其数。胡惟庸迅速腐败堕落,成了大贪官。
    胡惟庸权势熏天,朝中大臣很多依附于他,但有些正直之人却不买帐。徐达就痛恨胡惟庸奸恶,曾经向朱元璋揭发他的罪行。然而,朱元璋并不相信。
    胡惟庸对徐达怀恨在心,多次向朱元璋进馋言,朱元璋也不相信。朱元璋认为,这是大臣之间的争斗,因而双方之言都不轻信。
    后来,胡惟庸想收买徐达的守门人福寿,企图陷害徐达。福寿却将这事告诉了徐达,徐达从此断绝了与胡惟庸的来往。
    刘基也曾经提醒过朱元璋,说胡惟庸当丞相,就像劣马拉车一样,早晚是会把车弄翻的。
    胡惟庸对刘基恨之入骨。有一次,刘基有病,朱元璋命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视,胡惟庸却胆大妄为,借机下毒,把刘基害死了。有人说,这是朱元璋指使或者默许的,可《明史》明确记载说,这事就是胡惟庸干的,与朱元璋没有关系。
    胡惟庸权势一大,野心也大了起来。偏巧这个时候,胡惟庸定远老家的井里,忽然生出了石笋,离水面数尺高。有献媚之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显示将大福大贵,贵不可言。献媚人还说,他们亲眼看见胡惟庸的祖坟上,晚上出现亮光,照亮了夜空。胡惟庸听了,心里十分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朱元璋毕竟是英武之君,他虽然没有完全相信徐达和刘基的话,却也开始留心胡惟庸的行为,时间不长,便知道了他的许多不法之事。朱元璋很恼火,对胡惟庸产生了强烈不满。
    有一次,胡惟庸的仆人驾车硬闯城门,被守门军士拦住。仆人挥鞭就打,并报出丞相名号进行恐吓,守门军士便敢怒而不敢言了。
    朱元璋知道了此事,对众人说:“一个仆人,竟敢无法无天,那还了得!”朱元璋下令,将仆人斩首示众。朱元璋毫不留情地杀掉仆人,等于给胡惟庸敲了一个警钟。
    胡惟庸感觉皇帝怀疑他了,但他不仅没有收敛,反而产生了图谋造反的念头。当时,朱元璋反贪力度很大,惩治了不少功臣和官员,有些人对此心怀不满,胡惟庸就极力拉拢他们。时间不长,胡惟庸就与朝廷大臣陈宁、涂节等人结成了死党。
    陈宁为人凶狠,经常用烙铁烧人,人送外号“陈烙铁”,名声很差。陈宁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感觉怀才不遇,心生不满,于是极力鼓动胡惟庸谋反。
    开国功臣陆仲亨、赵庸、费聚等人领兵在外,镇守一方。他们整天吃喝玩乐,沉溺酒色,荒废军务,受到朱元璋惩戒。胡惟庸把他们拉拢过来,令他们在外边收集兵马,联络对朱元璋有怨恨的人,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准备造反。
    胡惟庸同时招揽了魏文进等一批亡命之徒,让他们跟随自己左右,以备随时效命。胡惟庸派亲信林贤,出海勾结倭寇,与他们商约起事日期。林贤当时领兵驻扎在海边,负责防御倭寇,他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反而与倭寇相勾结。
    胡惟庸还丧心病狂,竟然派元朝旧臣封绩去联系北元,请他们出兵相助,自己愿意向北元称臣。胡惟庸甚至让李存义去鼓动李善长,想拉他一块造反。李善长没有同意,但也没有劝阻,更没有揭发,而是任其所为。
    对胡惟庸的这些阴谋活动,《明史·胡惟庸传》有着详细记载。
    右丞相汪广洋也依附了胡惟庸,两人关系密切,朱元璋很生气。公元1379年,朱元璋借外国人来进贡而中书省不报皇帝之事,下令赐死了汪广洋,并惩罚了胡惟庸和中书省的官员。胡惟庸感觉处境大为不妙。
    恰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结果掉下车来摔死了。胡惟庸大怒,杀了驾车人。
    朱元璋听说以后,把胡惟庸召去,冷冷地说:“你无故杀人,该当何罪?”
    胡惟庸见朱元璋神情严峻,知道大事不好,赶紧叩头认罪,说愿意拿出一大笔钱来,赔偿驾车人的家属。
    朱元璋嗔怒道:“自古以来,杀人者偿命,哪能这么简单?”
    胡惟庸见朱元璋起了杀心,也只得横下心来,准备造反。胡惟庸赶紧让陈宁、涂节联络自己的人,做好各种准备。
    朱元璋既然对胡惟庸起了疑心,肯定早有防备。涂节见真的要造反,害怕起来,向朝廷告了密。朱元璋当机立断,将胡惟庸等人逮捕入狱。
    公元1380年,当了七年丞相的胡惟庸被诛杀。因为胡惟庸造反还没有发动起来,他联络其他人的事情也没有完全暴露,所以牵连的人并不多,被处死的朝廷大臣,只有陈宁、涂节等少数人。
    从《明史》记载来看,朱元璋平定胡惟庸谋反,过程十分简单,波澜不惊。可是,此事让野史写起来,就曲折复杂多了。野史中有一个“云奇告变”的故事,流传很广。
    野史说,胡惟庸想要造反,杀害朱元璋,便在家中埋伏重兵,然后骗朱元璋说,他家井里涌出醴泉,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很感兴趣,立即前去观望。
    朱元璋走到西华门,快要到达胡惟庸家了,突然,有个人气喘吁吁地跑来,一把抓住朱元璋车马的缰绳。来人因为跑得急,大张着嘴,喘着粗气,却说不出话来。来人名叫云奇,是一名小太监。
    侍卫们误认为是刺客,立即蜂拥向前,刀枪齐下。云奇顿时倒在血泊之中,但至死仍然紧抓着缰绳不放,而且手指一直指向胡惟庸家的方向。
    朱元璋感到蹊跷,便登上西华门城楼,向胡惟庸家眺望,只见胡惟庸家里刀枪林立,有重兵埋伏,这才知道胡惟庸要造反,于是逮捕处死了他。
    故事虽然曲折动人,但“云奇告变”的故事不是真的,历史上也没有云奇这个人。
    朱元璋处死胡惟庸以后,下令废除了丞相职务,撤消了中书省,朝廷事务由六部分别办理,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丞相一职是春秋战国时期设立的,为百官之首,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长期以来,历代朝廷都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因此,东汉、隋朝和唐宋时期,多数时候都不设丞相,到元朝时期又复置了丞相一职。这样,丞相职务存在一千六百多年,断断续续,朱元璋把它彻底废除了。这是朱元璋对行政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
    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因此,有人认为,胡惟庸案实际上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胡惟庸是冤枉的,后世对胡惟庸案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但从《明史》记载来看,胡惟庸确实是利欲熏心,欲图谋反,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并不冤枉。《明史》还把胡惟庸、陈宁等人都列入了奸臣传。
    当时,朱元璋处理胡惟庸案,还是比较理智的,只处罚了少数人,没有牵连过多,更没有滥杀功臣。不料,过了十年以后,风云突变,胡惟庸案又被翻了出来。这一次,朱元璋就凶相毕露,大开杀戒了。这是为什么呢?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