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南下吞并张士诚
朱元璋灭掉陈友谅,占据了江西、两湖等大片土地,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吞并盘踞苏杭一带的张士诚。
张士诚,江苏泰州人,盐贩出身,家境贫寒。公元1353年,张士诚与弟弟张士信、好友李伯升等人聚众起义,占领了泰州城。民众群起响应,很快聚拢起数万之众。
张士诚率军攻占高邮、淮安等江北之地,又南下占领杭州、苏州等城池,并在苏州建立了政权,国号大周,自称诚王,后来又改称吴王。张士诚不属于红巾军。
张士诚占据了富庶之地,割据称王,便心满意足,不想再有大的作为了,一心只想守住自己的地盘,过舒服日子。张士诚为了避免元军攻打,表示愿意归顺朝廷。朝廷自然乐意,授予他一个太尉的空官衔。这个时候,元朝已经千疮百孔,顾不上管他,张士诚仍然拥有地盘和武装,割据于江浙地区,中心在苏杭一带。
后来,张士诚为元朝立了一大功,就是剿灭了刘福通红巾军的残余势力。北方的红巾军,是北方白莲教教主韩山童组织发动的,有数十万之众。可是,起义刚一发动,韩山童就牺牲了,由刘福通接过了指挥权。刘福通率军攻占了开封,恢复了大宋国号,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皇帝,被称为小明王。元朝集中全力镇压刘福通的红巾军,经过十多年激战,红巾军溃散了。
红巾军主力溃散以后,刘福通、韩林儿率残部向南逃到了安丰。安丰靠近张士诚的地盘,张士诚见有机可乘,派大将吕珍围攻安丰。刘福通急忙派人向朱元璋求救。
当时,朱元璋势力已大,但他名义上仍然是韩林儿的部下。刘基建议不要去救,正好让张士诚除掉韩林儿。可朱元璋从大局考虑,仍然亲自率军把韩林儿救了出来,安置在滁州。关于刘福通的下落,《明史》说他在安丰阵亡了,有的史书说,他与韩林儿一块到了滁州,后来又一同遇难。
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期间,张士诚坐山观虎斗,没有趁机扩大势力。其实,当时的机会是很难得的,朱元璋亲率主力西征,守卫南京的部队只有一万多人,如果张士诚借机抢占地盘,进一步扩充实力,是能够做到的。可是,张士诚胸无大志,只是一个“自守奴”。
张士诚的手下,也没有深谋远虑的谋士。张士诚统治的地盘,是鱼米之乡,历来人才辈出。张士诚也注重招贤纳士,专门建有景贤楼,施耐庵、罗贯中、陈基等一批名士入驻其中。可惜,张士诚招揽的大多数是文人,被称为“游谈之士”,而不是能够平定天下的俊才。
张士诚统治区域几年没有战争,好似太平年景,他便奢侈放纵起来,日夜以歌舞饮宴自娱。张士诚和手下都喜欢聚敛财富,玉器珍宝、名画书法,无不收罗于家中。张士诚出身贫苦,从小受穷,如今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感觉快活极了。
张士诚贪图享受,自然怠于政事,更不想谋取天下。手下将领也都松懈懒散,不愿意出征打仗,遇有战事,便装病不出。张士诚政令不通,军纪不严,赏惩不明,打了败仗也不追究责任。
张士诚封弟弟张士信为丞相,把政事军务全都委托给他,自己很少过问。张士信只顾吃喝玩乐,也不亲自处理政务,而是委托给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三个人是典型的“游谈之士”,只是嘴上说得漂亮,并无真才实学,致使政务混乱,人心离散。
时间长了,老百姓都知道了这种情况,编成歌谣说:“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蔡叶,一朝西风起,干瘪。”连民众都看出了形势不妙,可张士诚却依然醉生梦死,浑然不觉。
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接下来就要收拾张士诚了。当时,张士诚的统治中心在苏杭一带,但在长江以北,也占据了不少地方,甚至连朱元璋的老家濠州,也在张士诚的手里。不过,张士诚在江北的统治力量不是很强,朱元璋便决定首先攻取张士诚的江北之地。
朱元璋为了出师有名,召集众将说:“濠州是我的家乡,父母坟墓都在那里,怎么能让别人占领呢?”朱元璋命令徐达率军,去攻打江北。
徐达渡江北上,一举攻占泰州、通州,包围了高邮。张士诚闻讯大惊,急忙派出水军,逆江而上,前去增援。朱元璋亲自领兵,大败张士诚军队。
徐达夺取高邮之后,继续北上,只用半年多时间,就连续攻占淮安、徐州、盐城、宿州、濠州等地,江北地区全都落到了朱元璋的手里。
公元1366年,朱元璋公开发布檄文,大军南下,准备消灭张士诚。在出征之前,朱元璋召集众将,研究作战方案。许多人都主张直捣苏州,认为只要拿下苏州,张士诚势力就会土崩瓦解。朱元璋当即表态,说:“好!我们就长驱直入,首先端了张贼的老窝。”
会议结束以后,朱元璋却把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华云龙等亲信将领留下,对他们说:“苏州城池坚固,短时间很难攻破,如果周围之敌来增援,我军会腹背受敌,那就被动了。所以,不能先去打苏州,而应该首先攻打湖州、杭州等地,占领周围地区,最后再夺取苏州。这是比较稳妥的万全之策。”
徐达等人认为此计甚好,但都感到疑惑,在刚才的会议上,朱元璋为什么不说此计,而是赞同攻取苏州呢?
朱元璋狡黠地一笑,说:“我军降将甚多,谁敢保证没有吃里扒外的,这叫兵不厌诈”。众将心里十分佩服。
果然,张士诚得到了朱元璋兵犯苏州的消息,立即做了相应部署,加固城防,调兵遣将,把周围兵将调来了不少。
徐达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并没有直扑苏州,而是分兵攻打苏州周围的城池。李文忠率军攻打杭州,华云龙领兵包围嘉兴,徐达、常遇春率主力直取湖州。
杭州等地防备松懈,没过几天,就全部陷落了。《明史》记载说,李文忠率军进入杭州城,令将士们露宿街头,不得进入民宅,下发军令说:“擅入民居者死”。有一名士兵到百姓家中借用炊锅,被李文忠下令斩首示众。
张士诚见朱元璋军队并不来苏州,而是攻打苏州周围地方,如梦初醒,亲率军队前去救援。徐达早有准备,筑起十处堡垒,断了敌军粮道。张士诚军队粮绝,军心大乱,徐达趁机猛攻,敌军死伤惨重,有六万多人投降。张士诚带领残兵败将逃回苏州,只得做固守的打算。
徐达率军经过数月战斗,将苏州周围的城池全部攻克,只剩下苏州一座孤城了。张士诚的著名大将吕珍、李伯升等人,见大势已去,都投降了朱元璋。
公元1367年1月,徐达率军包围了苏州。徐达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并不急于攻城,以免伤亡过重,而是在苏州城外筑起高墙,准备进行长期围困。
朱元璋写信劝降,被张士诚拒绝。李伯升与张士诚一同起义,关系密切,也派人进城劝说。可张士诚铁了心,宁死不降。
张士诚知道,守在苏州城内,早晚是死路一条,于是多次组织突围,却均未成功。徐达防守严密,又筑有高墙,根本冲不出去。张士诚成了瓮中之鳖。
到了九月,城中粮尽,战马也吃光了,将士们只得捉老鼠、剥树皮充饥。张士诚仍然不肯投降。
徐达发动总攻,百炮齐发,张士信在城头督战,被炮火炸死,连头都炸没了。大炮轰倒城墙,徐达挥军入城。张士诚企图组织巷战,可士兵们都四散逃走了。
张士诚仓皇逃回府第,夫人刘氏等家眷已经举火自焚了。张士诚万念俱灰,于是悬梁自尽,不料没有死成,被人救下,当了俘虏。
徐达命人将张士诚押送到南京。张士诚一路上不吃不喝,不说一句话,也不睁眼睛。到了南京之后,张士诚乘人不备,夜里再次上吊自杀,时年四十七岁。
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两个大敌,剩下的割据武装就不足为虑了。下一步,朱元璋就要平定江南,建立大明王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