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50章大汉国师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250章大汉国师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整个案子的破解过程,甚是有趣,如今已被人津津乐道,四处传颂。
    却说当日御史中丞张陵派了魏朗为巡察御史。
    魏朗字少英,会稽上虞人也,其履历亦是十分精彩。
    年轻时曾任县吏,善文,县长度尚命其为曹娥作诔辞,文成,自感不及邯郸淳所作而放弃。
    后来其兄为乡人所杀,魏朗持刀大白天刺杀了仇人,亡命到陈国,从博士郤仲信学春秋图纬。
    因文才出众诣太学受五经,名动京师,许多名声卓著者都争相收他为徒,其中就包括李膺。
    魏朗初辟司徒府,再迁彭城令,时中官子弟为国相,多行非法,魏朗不畏强权,经常上章奏弹劾。
    也因此遭到了幸臣忿疾,一直郁郁不得志。
    这次张陵破格将他提拔为巡察御史,就是看上他性格矜严,嫉恶如仇。
    到了青城郡之后,他假意调查搜集五斗米教的罪证,与郡守钟储表面上称兄道弟,打得火热。
    有龙麟卫密探暗中保护,他也不怵,故意泄露出五斗米教的诸多证据,以证明对方不是邪教,并委婉地表示可以花钱消灾。
    钟储急了,为他与杨氏家族牵线搭桥,在此过程中,魏朗逐渐掌握了杨氏家族的诸多犯罪证据。
    为了迷惑对方,他还收受了不少钱财,只是全部登记在册,以便将来作为证据之一。
    不仅如此,为了能够挖出更多的资料,魏朗与龙麟卫合作,伪造了五斗米教的各种罪证,当面传回京城,取得了对方的最终信任。
    只是钟储和杨氏家族没有想到,这些奏章半路上又被龙麟卫给劫了下来,并没有送到皇帝手中。
    这操作是真的很牛皮,若没有刘志钦命的龙麟卫做后盾,谁敢公然伪造罪证?
    当然,魏朗的胆识与智慧也是出类拔萃的,一般的御史,谁能有如此胆气?
    这其中看似轻松顺利,其实风险重重,只要一露馅,就会被人下黑手灭口。
    魏朗做事胆大心细,他与张道陵接触之后,两人达成协议,五斗米教是为了洗脱罪名自救,而他是为了挖出蛀虫。
    张道陵能耐通天,他信徒广泛,遍布蜀中各阶层。
    除了普通平民,也会有许多富户,甚至就是在各大世家也一样有不少的信徒。
    两人合作,将这杨氏家族查了个底朝天,掌握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
    到最后,魏朗还全身而退,杨氏被龙麟卫传回的假消息所蒙蔽,还对他感激涕零,赠予了丰厚的礼品,派人护送出益州。
    正在他们为顺利逃过一劫沾沾自喜的时候,却被朝廷以雷霆手段一网打尽,闹了个天大的笑话。
    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杨氏家族,成为了这次吏治整顿运动,最后的祭旗人头。
    以血腥开始,又以血腥结束,但中间的过程却又温和得多,年底总结数据呈上来后,刘志乐开了花。
    由于开启了轻罪主动退赔,概不追究,重罪主动交待,罪责减半的司法程序。
    在血腥震慑之下,许多人都采取了主动,这一轮全国运动,刘志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
    退出的土地,钱财,和房产不计其数,望着他上位以来,终于充盈了的国库,他感觉自己的底气也足了。
    从前他虽然把自己的私库赚满了,可对于一个庞大的国家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何况一个国家如果老是需要皇帝自掏腰包去建设,那他这个皇帝当的也太失败了。
    当了三年半的皇帝,就只在查抄梁冀那一次,看到国库满过一回,为了解决灾荒,又给花出去了。
    现在这一批钱,他可得好好规划一下,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能再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缺哪补哪了。
    年底,他召集顾问和参谋们,想仿照后世,制订一个全新的五年计划,顺便把拖延了这么久的第一次土地改革,给确定下来。
    建和三年的冬天,整个大汉朝廷的气象为之一新,从上到下都忙着搞年终总结。
    这次总结与之前历史上任何一次都不同,刘志就此进行了特别指示,不需要粉饰太平,也不需要自我批评。
    只需要忠实的记录全年的重要事情即可,然后逐级进行审阅汇总,用来作为五年计划得参考。
    因为从这些事件里,便能够清楚的看到每个地方的优势和缺陷,在如今这个时代,这已经是他能想到的最快汇聚数据的办法了。
    全国大清洗,将刘志的威信提高到了顶点,一声令下,庞大的国家机器便迅速运转起来。
    这效率,从前的刘志连想都不敢想,不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工作。
    等到新的五年计划制定出来,怎么着也要到明年正月里了。
    眼看着元日越来越近,刘志却在考虑另一件事情。
    现在的年号建和还是当初梁冀和梁太后共同制定的,现在他有这个底气开启新的纪元,也从此彻底摆脱过去的阴影。
    元日大朝贺上,也是刘志登基的第五个年头,他正式公布改年号为熙元。
    今年也就是熙元元年。
    “熙”在古汉语中是一个特别吉祥的词,代表了光明和兴盛,也有引申为和乐、喜悦之意。
    “元”是开始,不管取其中哪个意思,对刘志来说都非常合适。
    虽然目前的问题还是很多,但与三年半前他刚刚上位的时候相比,简直已经是天壤之别。
    踌躇满志的十八岁帝王,高高端坐在王座之上,看着下面乌压压一片人头,意气风发。
    数年来缠绕在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双眼明亮而自信,举手投足间沉稳而坚定,霸气侧漏。
    这一年的新春佳节,他制定了新的风俗,要求在正月初一到十五挂灯笼,贴春联。
    贴春联可是一个的全新操作,甫一推出就风靡一时,汉代时,春节会挂桃符,上面写有“神荼“、“郁垒“等上古神明的名字,用以趋吉避凶。
    但对联据说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在三国周吴孙权时期,真正普及是在明朝。
    这与三国时期律诗的迅速发展有关,东汉晚期,律诗虽然还没有特别流行,但也已经有了。
    只是在东汉的文化中,诗只是小道,是文化中的一个小分类,并不受重视。
    刚开始刘志心中痒痒,很想当个文抄公,将后世的灿烂诗词提前展示给他们开开眼界。
    但后来还是决定算了,作为一个皇帝,既然不需要这些东西来谋生,就没必要为了虚荣而剽窃。
    只要他支持诗的发展,相信要不了多久,东汉的诗词也会迅速繁荣起来,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
    到时候一样会有打动人心的瑰丽词句,流传千古。
    对仗工整的对联,本身可以算作律诗的一个分支,何况东汉骈文的发展已经到了高峰,所以写写对联什么的,对于这时代的文人来说,真的是小意思。
    刘志亲手写下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让人镌刻起来,挂在崇德殿的楹柱上。
    于是元日的第一天,所有来上朝的臣子们,都要毕恭毕敬的在那里瞻仰吟诵一番。
    当然,刘志也收获了满满一箩筐的赞美之词,现在对于这种歌功颂德行为,他已经麻木了。
    听得太多,要是没啥技巧,拍不到点子上的,基本他已经没啥感觉了。
    去年的朝贺上,他在舞蹈的服装上搞了点新意,带动大汉人民穿合裆裤子的风潮。
    其效果让他非常满意,现在贵族们基本上都已经改了习惯,为了上下骑马方便,如今已经开始流行起开岔的外袍。
    今年的朝贺,他自然又要弄点新潮玩意儿出来,那就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歌舞剧。
    当年他刚刚与梁女莹大婚的时候,为了摆脱她的纠缠,故意将戏剧这种形式搬运了过来。
    后来梁女莹在芳林园组建了一支戏剧班子,主要是为了排遣寂寞打发时间,偶尔还会在贵族宴会中表演。
    这种形式也渐渐的流传了出去,如今洛阳西园中也有了常驻的戏班子,但多是短剧,还没有后世那样的长篇叙事戏剧。
    表演形式也是且歌且舞,但汉代的唱腔与歌舞刘志真的是不敢恭维,总的来说以端庄肃穆为主。
    总结起来就是,动作舒缓,唱腔沉稳悠扬,结合戏剧的表演形式,让人看起来昏昏欲睡,难以领略到戏剧的魅力。
    早在一年以前,刘志便指示宫中乐师,对唱腔和舞蹈动作进行了改革,要求舞姿曼妙轻盈,歌曲轻快优美,节奏加快。
    大朝贺的歌舞剧,选择了一出花好月圆的爱情题材,欢快喜庆,看得人耳目一新。
    将整个宴会的气氛也掀上了**,这才是歌舞剧应有的魅力嘛。
    用不了多久,他相信这种新的表演形式,就会流行开来,甚至会发展出更多的流派。
    作为皇帝,他只需要给出一个方向就行了,至于后期会怎么发展,发展成什么样子,他根本没打算去干涉。
    文艺的魅力,就在于丰富多彩,和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朝贺之后,他首次举行了大型的祭天活动,由首任钦天监张道陵主持。
    是的,没错,历史上十分推崇佛教的汉桓帝,改换了灵魂之后,虽然不至于打压佛教,但却选择了推广道教。
    汉朝皇帝和太后大多数信奉黄老之学,但在张道陵之前,并没有形成正规的道家教派。
    所以真正说起来,道教的历史要短于佛教,两个教派都引人向善,但佛教的转世之说,在乱世时,给了更多绝望的人一线希望。
    道教讲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而修炼成仙也过于虚无缥缈,所以在后世,佛教的规模逐渐盖过了道教。
    但在东汉晚期,道家的思想绝对占着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民间有着很深的基础。
    而佛教反而只是在贵族阶层流行,并没有形成全国层面的发展。
    因此早在听说张天师其人的时候,刘志就开始打起了主意,帮助他推广道教。
    然后利用宗教对人心的影响力,加强统治,也防止诸如张角的“太平道”之类蛊惑人心的教派产生。
    青城郡贪污案结束时,他便下了诏令,让张道陵进京面圣。
    时年一百零三岁的张天师,看起来精神矍铄,童言鹤发,颇有些仙风道骨的韵味。
    刘志选择在千秋万岁殿单独召见了他,刚开始张天师有些怀疑,以为皇帝是像秦始皇一样,为了炼制仙丹,求取长生不老之药。
    但他很快就发现,在这位少年天子的灵魂中,并没有对于神明的敬畏之心。
    他与自己之间,只是一场纯粹的利益交换。
    刘志承诺将道教提升到大汉国教的地位,但却要求他们稍微修改教义,将忠君爱国的思想,巧妙的融合进去。
    张道陵出身名门,年轻时一心向道,无意于功名利禄,在安帝和顺帝期间,他曾多次接到朝廷的征辟,都被他拒绝了,并从此躲入深山之中,潜心研究经义。
    后来为了更好的传播教义,他开始组建正一教,三十万教徒,听起来似乎很多了,成绩斐然。
    但张道陵却很不满意,他已经一百多岁了,这样下去何时才能见到道教的鼎盛兴起?
    原本他以为要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才能达成心愿,但现在希望突然出现在眼前。
    对于荣华富贵,他不屑一顾,钦天监的职务他也毫不稀罕,但将道教定为“国教”这个诱惑,却直接击中了他的心坎,让他欲罢不能。
    平心而论,刘志的要求并不算过分,也并没有违背道教的宗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道教也不再是老庄时期,推崇小国寡民的格局了。
    对于他的犹豫,刘志并没有放在眼里,张天师家族与其他的道教流派不同,一直以来他们都选择了与王朝合作。
    也说明他们这个流派,讲究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平衡,并不会假清高。
    当然该给的尊荣他都会给,例如封他为正一真人,为他在洛阳修筑天师道宫等等。
    一番推拒之后,张道陵半推半就地答应了他的所有条件,正月初一,大年的第一天,他正式向大汉臣民们亮相。
    正一教,也被以诏书的形式正式定为大汉国教,而张道陵也是实际意义上的大汉国师。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网址: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