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五百七十八章我还能走到对岸么(第1/2页)
向庄到今天还记得,自己是怎么丢掉的河东郡,又是怎么灰溜溜的逃离的。
时至今日,明州的作战方式已经让周边的豪强都意识到,武器弱后就要挨打。
他们的弩弓,不如枪械。
他们的投石机,不如火炮。
他们攻城还需要用人命去堆砌。
但明军不用。
他们只需要在很远的距离,用远程武器打击。
这种碾压性的,无敌的姿态,是他们学不来的。
所以向庄纠集了能工巧匠,想要打造同样的武器。
但事与愿违。
枪械枪械造不出来。
哪怕一比一仿制都不行。
就算造出来了,相差也很大,根本无法击发。
火炮同样如此。
就算他们造出来了,也没有火药,没有炮弹。
造出来的也不过是个空管子,没有任何作用。
他们能学的只有铁蒺藜,还有猛火油制作的火油弹。
可就算是火油弹,威力也相差甚远。
对方的火油弹是添加了其他未知材料的,蔓延迅速。
武器上的差别,暂且不提。
还有向庄引以为傲的战舰。
在战舰的大小上,还是他们的大舰更多。
但明州的战舰既然在体型上占不了便宜,他们就给战舰穿上了甲胄。
他嫉妒的眼珠子都红了。
箭射不穿。
火烧不烂。
连拍杆都难以击毁。
如此坚固的战舰,不战先胜三分。
对方还有水鬼,能在水底潜行,潜入船底,粘贴炸弹。
一旦引爆,连龙骨都能炸断。
留给他们的只有船毁人亡。
后来没办法,向庄只能给船底加上了昂贵的铜片,因为铁片他们根本搞不出来,而且铁容易生锈。
后果就是,负重增加,每艘船都得减员。
其次,军费支出大大增加。
短短半年时间,军费支出翻了一倍。
武器竞争,都快把向庄给拖垮了。
“行了,我知道了,下去吧。”向庄无奈的摆摆手。
贾谋说道:“主公,火器之利在于火药,没有火药配方,打造出再多的武器,也无法使用,或许可以用重利诱之......”
向庄摇摇头,“半年多了,潜伏的人全都死了,而且,根据已知消息,火药配方掌握的人不超过三个,这三个人,除了汪成元,剩下两个都是保密的。
你能刺杀了汪成元吗?”
贾谋皱起眉头,此时也是颇为无奈,打又打不过,学又学不会,那咋办?
论计谋,对方也有高人坐镇,在谋略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打的就是武备。
但,明州的谍报体系明显要比他们更强,这么久了,埋伏成功的次数很少。
而且,明州有多稳呢?
下一郡,就治理一郡。
对方的治理手段一点也不比他们的武备要弱。
“现在明州一家独大,此时已经坐拥二十余郡,占天下四一江山,称兵三十余万,拥有重骑八千人,普通骑兵也超过了五万,这份家底,天下无人出其左右,既然单打独斗打不过,那就联盟吧。”
向庄有些愣神,旋即露出无奈的神情,“十八路反王联合进攻,就差刘雍,近百万大军,在三个月内被打的节节败退,还要怎么联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百七十八章我还能走到对岸么(第2/2页)
从河东郡狼狈逃到了江南,用了一年不到,就打下了六七个郡,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进发。
可结果呢,碰上明军后,就没有一次赢的。
一次都没有。
仿佛对方就是自己的克星,牢牢的将自己摁死在地上。
他内心居然没由的生出一抹退意。
有汪成元在,自己真的能走到对岸吗?
这一刻,汪成元三个字,仿佛成了他的梦魇。
“主公,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对方的破绽罢了,是人都有破绽,属下承认,明州的军备的确很强大,无论是单兵作战的能力,还是他们的武器装备,都远胜过一般势力,但只需要一场胜利,就能打破明军不败的战绩。”
“而且,明军也是人,他们中箭也会流血,也会死的。”
这一番话,让向庄回过神来,“我知道,我就是觉得汪成元运气太好了。”
贾谋没说话。
运气好吗?
这可不是单单的运气好能解释的。
但眼下主公已经有些恍惚了,要是在刺激他,失了心气,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就在各方焦灼的时候。
赵正却在加快集权。
比如,天下大乱后,他主持的第一场秋试,正式在明州开考。
在京城的时候,他就向天下颁布了秋试的时间。
这一招釜底抽薪,把各路反王给碾的痛不欲生。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完全不是他们能比的。
模仿也不过是照猫画虎,他们主持的秋试,是完全不具备国家层面法律认可的。
读书人读了一辈子书,为的不就是这一场秋试?
而且,这个节骨眼,其他地方乱着呢,填饱肚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赵正治下,却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秩序。
秋试,对读书人的吸引是难以想象的。
考场之中,近千人在内。
赵正颇有一种天下英才尽入彀中的感觉。
虽然外来的读书人不多,但治下的读书人,已经归心,这一场秋考后,人手短缺的问题就能解决了。
现在的六事科已经取缔,六事科的官员都成了六部的官员。
而朝廷六部空缺就更多了。
这一批的秋考学生有福了。
前三甲,包括第一批进士,肯定做官的。
明州治下多得是空缺。
“右相。”徐凤至见赵正过来,也是急忙从考官的位置上下来行礼。
“考生考的如何?”
“回右相,一切都好。”
“巡场人员一定要多走动,学生有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
这一场秋考,可不比以往,要在考场考个三天三夜。
而是考一场走一场。
赵正直接在私人订制里整了几千套试卷,让他们考。
走的是高考的模式。
当然,也没有脱离四书五经。
但是,实行的是分科制度。
比如律法,术算,经典。
是按科抡才。
全面人才太少了,培养起来也麻烦。
虽然秋考改制的事情,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并不妨碍他们作答。
很快,第一场考试就结束了,试卷收上来,在赵正的亲自监督下送入军治所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