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卷第32章培训班里的牛人与刺头(第1/2页)
清晨,天色刚蒙蒙亮,公社卫生院后排的职工宿舍区就已经人声鼎沸了。
屋外的薄雾还未散尽,空气中混杂着潮湿的泥土味、牲口棚隐约传来的氨水味,以及宿舍里特有的、多人混居的体味与烟草味。
李长青从硬邦邦的大通铺上坐起,揉了揉有些不适的肩颈,耳边是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哈欠声和脸盆碰撞的叮当响。
新的一天,也是“六二六赤脚医生培训班”正式开课的日子。
教室设在卫生院东头一间闲置的大平房里,斑驳的墙壁上糊着旧报纸,窗户上的几块玻璃都裂了纹,用胶布粘着。
最显眼的是正面墙上新糊的大红纸,用浓墨写着苍劲的标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几十张高低不平的旧课桌和长条凳摆放得有些杂乱,学员们陆陆续续从各处汇集而来,操着各地口音,叽叽喳喳的,让这简陋的教室里充满了躁动的活力。
李长青和林晓梅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刚坐下,就听见门口一阵略带刻意的喧哗。
一个身影出现在门口,顿时吸引了不少目光。
来人约莫二十出头,穿着一身崭新的深蓝色的确良中山装,风纪扣扣得一丝不苟,头发梳成标准的三七分,油光水滑,脸上带着一种与这环境格格不入的、略显矜持的优越感。
他身后还跟着个矮胖青年,正殷勤的赔着笑脸。
“哟,这不是王干事吗!您也来参加学习班啦?”有认识的人热情招呼。
那被称作王干事的青年微微颔首,用带着点拿腔拿调的语气回应:“嗯,响应号召,融入基层学习锻炼嘛。”
声音虽然不高,却足够让附近的人听清。
“这人谁啊?排场还不小。”
李长青侧头低声问旁边早已混熟了的学员赵卫国。
赵卫国凑近些,压低声音,带着点不屑:“王志涛,咱公社王副书记的亲侄子,在公社广播站当播音员,他可是个人物。听说就是下来镀层金,混个资历,将来好提拔。”
李长青心下明了,哦,原来是个标准的关系户,还是带着点文艺青年范儿的小官僚。
他下意识地揉了揉眉心,这类人在哪个时代都不少见,往往成事不足,但添堵的本事却不小。
就在这时,另一个身影悄无声息地走进教室,吸引了李长青的注意。那是个女学员,约莫二十一二岁,身姿挺拔,剪着一头利落的齐耳短发,穿着件干净平整的旧军装,没有领章帽徽。
她肤色是健康的小麦色,眉眼清秀中透着一股寻常农村姑娘没有的沉静和英气。
她独自一人,径直走到教室角落坐下,从洗得发黄的军用挎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农村医生手册》,低头看了起来,仿佛周围的嘈杂都与她隔绝。
“她叫周薇。”
赵卫国顺着李长青的目光,语气带着几分佩服,“是北大荒建设兵团推荐来的知青,听说在兵团里就是卫生员,立过功,是真有本事的。就是性子冷,不太合群。”
李长青多看了周薇两眼,这气质,沉稳干练,一看就是经历过风霜磨砺的,眼神里有种对技术的专注,或许是个可以交流的正经人。
他还注意到周薇翻书的手指关节较粗,带有细微的疤痕,那是经常接触器械和药材的痕迹。
学员们陆续到齐,堪称一场微缩的时代群像展。
有像李长青、林晓梅这样从各生产队推荐的知青或当地青年,脸上基本都带着求知的新奇和些许忐忑。
有像王志涛这样从公社各单位下来锻炼的,神态透露着轻松,带着优越感。
也有像周薇这样从建设兵团、国营林场来的,往往都沉稳寡言,背景各异,心思自然也不同。
“铛~铛~铛~”
一块挂在屋檐下的旧铁轨被敲响,声音格外刺耳。
讲课的是卫生院一位姓刘的副院长,五十多岁,头发花白,戴着深度近视眼镜,表情严肃。
第一堂课讲“农村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消毒隔离”。
刘院长理论功底扎实,但讲得比较刻板。当讲到用蒸笼沸水消毒纱布、棉球、针具时,坐在李长青斜前方的王志涛用不大但周围人能听见的声音对旁边的矮胖青年嘀咕:“啧,这有啥可学的,跟家里蒸馒头包子一个理儿,费这劲……”
刘院长耳朵尖,立刻停止了讲课,扶了扶眼镜,目光严肃地投向王志涛:“王志涛同志,看你很有心得嘛?站起来给大家讲讲你的高见?”
王志涛没料到会被点名,脸一下子涨红了,讪讪地站起来,支支吾吾:“刘院长,我……我就是觉得,觉得这道理挺简单的……”
“简单?”
刘院长语气严厉,“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做到万无一失,就是最不简单的!无菌操作是医疗安全的生命线!你这种思想,要不得!坐下!”
王志涛灰头土脸地坐下,引来几声低低的窃笑。他脸上有些挂不住,偷偷瞪了周围的人一眼。
李长青心里直摇头,这哥们儿,把机关里那套散漫带到这儿来了,怕是踢到铁板了。
下午是实践课,练习六步洗手法、正确佩戴口罩和三角巾包扎,刘院长亲自演示,步骤清晰,要求严格。
“现在,两人一组,互相练习!”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有毛手毛脚的把绷带缠成了死结,勒得同伴龇牙咧嘴,有的口罩戴得歪歪扭扭,还有的洗手糊弄几下就完事。
林晓梅学得极其认真,清澈的眼眸紧紧盯着老师的动作,白皙修长的手指一丝不苟地模仿着每一个步骤,和李长青互相练习时,嘴里还小声复诵着要点:“内、外、夹、弓、大、立、腕……每个部位至少揉搓五次,总时间不少于十五秒……”
李长青看着她专注的侧脸和微微颤动的长睫毛,心里暗自赞许,这姑娘有种科研工作者般的严谨和天赋,是个学医的好苗子。
王志涛和那个矮胖青年一组,弄得手忙脚乱。王志涛不耐烦地抱怨着:“真是的,洗个手也这么多穷讲究!乡下地方,干净不到哪儿去,差不多得了!”
他这话声音不小,周围几个从村里上来的学员,连他旁边看着憨厚,名字叫张大壮的汉子,脸上都露出了明显的不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卷第32章培训班里的牛人与刺头(第2/2页)
李长青正好在旁边操作,闻言,头也没抬,一边帮林晓梅调整绷带结的松紧,一边用平和的语气,声音清晰地接过话头:“王志涛同志,你这个想法可有点危险啊。细菌病毒这东西,肉眼看不见,可不管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更不跟你讲差不多。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轻则伤口感染化脓,折腾病人多受罪,重则引发败血症,那可是要命的大事。这可不是穷讲究,这是对生命负责的基本底线,容不得半点马虎。”
他这番话,既是反驳王志涛,也是说给所有可能心存侥幸的学员听的,有理有据,不卑不亢。
角落里,正在独自练习、动作异常利落标准的周薇,闻言停下动作,抬头深深看了李长青一眼,目光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和认同,但她依旧保持沉默,只是手上的动作更加一丝不苟。
王志涛被当众噎了一下,尤其还是在几个他有些瞧不上的村里人面前,脸上顿时有些挂不住,想反驳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只得悻悻地哼了一声,扭过头去,脸上青一阵白一阵。
就这样,第一天的学习在紧张、严肃又略带小风波的气氛中结束。
晚上,男宿舍里众人议论纷纷。
赵卫国拍着李长青的肩膀:“长青,行啊!白天怼王志涛那几句,在理!听着就痛快!那小子,仗着叔是书记,眼睛都快长到头顶上了!”
从红旗林场来的黑壮小伙张大壮,也瓮声瓮气地附和:“就是!还是长青兄弟说得在理!咱来学本事,就得认认真真的!”
李长青一边泡着脚,一边笑了笑说:“道理不辩不明。咱们从各地方凑到一起学习,机会难得。学好技术,回去能给老乡解决实际问题,减少病痛,这才是正事。至于别的,不重要。”他这话,既安抚了同伴,也再次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培训第二天。
课程进入了“本地常见中草药识别与初步应用”。
这一下,来自农村、经常跑山识草的学员优势立刻显现出来。
刘院长拿出了几株提前采集的常见草药标本:蒲公英、车前草、益母草、艾叶等……
“这叫婆婆丁,学名叫蒲公英,清热解毒,嫩苗还能蘸酱吃!”
张大壮嗓门洪亮,第一个抢答,他在林场没少见这个。
“这是车轱辘菜,学名车前草,利尿消肿的好东西。”
本地女青年李秀兰也细声细气地补充着。
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来自田野间的智慧在互相交融。
王志涛和他旁边的几个城里学员则有点傻眼,看着那些花花草草,觉得都长得差不多。
当刘院长拿出一株开着淡紫色小花的植物时,教室里一下就安静了。
刘院长问:“有谁认识这个?”
林晓梅蹙着秀气的眉头,仔细辨认了一下,不太确定地说:“刘院长,这个……看起来像是黄芩?清热燥湿的。”
刘院长赞许地点点头:“没错,就是黄芩。这位同学的观察很仔细。”
王志涛有些不服气,撇撇嘴,小声跟同桌嘀咕:“蒙的吧,这玩意儿在山沟里也不常见。”
他的话音还没落,角落里的周薇清冷的声音响了起来,语调平稳而准确:“黄芩,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性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主要用于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亦有侧重,酒炙黄芩善清上焦热,生用则清热燥湿力强。”
她这一串流畅的专业术语和精准的性味归经阐述出来,顿时把大家都镇住了,连刘院长都惊讶地推了推眼镜,多看了她几眼。
这水平,明显超出了赤脚医生的培训范围。
李长青心里暗赞,不愧是兵团历练过的,理论基础打得可真扎实,简直是人形药典。
他也顺势补充了一句,语气平和:“周薇同志说得非常对。另外使用黄芩时需注意,因其性苦寒,易伤脾胃阳气,所以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需慎用,或配伍温中药同用。”
这是他结合了前世的中医药常识和重生后对药性那种微妙的感知力得出的判断,更侧重于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周薇这次直接转过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李长青,眼神里的探究和兴趣更加浓厚。
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小山村青年,不仅敢说话,在药材应用上似乎也有独到的见解?她开始觉得这个培训班有点意思了。
课间休息时,周薇主动走到李长青和林晓梅的课桌旁,她手里拿着笔记本,指着一个关于黄芩与黄连清热的异同的问题,语气认真,没有任何寒暄:“李长青同志,你刚才提到黄芩对脾胃虚寒者慎用,在临床配伍上,除了常规配伍干姜、白术,有没有更贴近农村实际情况、就地取材的稳妥配伍经验?”
这是个纯粹的技术性问题,直接了当,显示出她务实高效的沟通风格。
李长青心里一笑,果然是个技术控,交流起来效率还挺高。
他便结合自己前世所知和近期的思考,介绍了比如配伍生姜、大枣等温和食材的思路。
周薇听得非常专注,偶尔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都切中要害。林晓梅也在一旁认真听着,不时点头,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王志涛靠在教室后门框上,看着这边俨然形成的技术交流核心圈,尤其是看到周薇这个冷美人居然主动去和李长青讨论,而那个清秀的林晓梅也围着李长青转,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脸色更加阴沉。
他感觉自己在培训班里的风头和存在感,正被这个不知道从哪个山沟里冒出来的小子抢走,一种混杂着嫉妒和不爽的情绪在他心里滋生。
两天的学习短暂而充实,培训班里的人物形象和关系网络也逐渐清晰起来。
有王志涛这样的关系户刺头,有周薇这样的技术大牛,有张大壮、李秀兰这样的朴实学员,也有李长青、林晓梅这种既有实践经验又善于思考的潜力股。
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合作竞争已初现端倪。
李长青感叹,这一个月不仅要学医术,更要学如何在这小小的人际场中立足、团结可团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