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番外篇(11)完成目标并撤离(第1/2页)
机场外面,陈捷华继续布置任务。
“所有行动必须在午夜后,凌晨两点至四点间完成,这是后半夜日军换岗后最松懈的时段。”
“我在舒兰那次,带领的是老关他们,当时也是一千多人,其中还有两百多的游击队,装备和现在比可是差多了,不然也不会打劫军火库。”
“那次,鬼子的反应速度我做了测算,那种状态下,他们至少需要半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整建制的集合。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
于学中带队佯攻吸引火力的危险性最大,但老于是正牌军校的指挥官,这种小场面不在话下。
高运鹏能做到师长,自然也不是草包,都不用操心。
陈捷华需要操心的是自己,没指挥过几次正经的战役。
凌晨两点,东边老于率先发动,火烧日军宿舍,机枪顶着门帘子向里面扫射,手雷不要钱的向一间一间宿舍里扔。
日军一阵混乱,但集成飞行团的飞行员和地勤很聪明,“八嘎!快,突围,带武器向飞机那边冲!他们袭击的主要目标是飞机!!”
高运鹏那边是真的时间掐的真正好,分配任务做的也是干净利落,三人一个,先炸掉装甲车的锁,接着手雷直接丢进发动机。
刘峻泽的吃饭本领也没有丢下,炮炮命中,迫击炮的炮弹还能省下来,协助老于那边轰军营。
陈捷华这边,听到那边枪响,三人一组有序的沿着墙根向飞机移动。
一个小组,两个在前面边跑边警戒,一个在后面观察,最前面的一组去找最远的飞机,各组按照约定,手雷炸驾驶舱,炸药包钉发动机机翼。
最终,众人配合默契,很短时间内,外面的几十架战斗机全部摧毁。
但是陈捷华这边还是遇到了小麻烦。
最重要的轰炸机在半地下的防空机库里,因为天热,轰炸机的驾驶员没有回宿舍,而是直接住在机库。
听到外面的动静,里面的驾驶员醒来后很快把机库门都抵死了。
“叶先生,怎么办?”
“机库门太厚了,子弹打不穿,时间也不够了,再耽误就要给守军包饺子,撤吧。”
陈捷华想想,炸轰炸机可以以后再找机会,但人不能折这里。
“不能撤!我有办法,这机库是仿造的咱们沈阳机场机库,顶上有个小平台可以拉开!”
“快,贞姬,爬到机库顶上去开开,拉开一条缝后先向里面丢一波手雷,然后炸药包点燃向飞机上扔,扔完就撤。人别下去,没时间了!”
“其他人去那边的机库!”
总算没有白来,天选之子啊,侍卫队里居然有原来沈阳机场的地勤。
全部炸完也没时间看验收战果,陈捷华带着自己的这一队快速撤退。
南苑机场遇袭的消息震惊了华北日军司令部。第20师团长川岸文三郎暴跳如雷,下令封锁北平和天津周边所有道路,并派出骑兵队搜索可疑目标。
陈捷华和高运鹏的人因为撤退的迟了点,被堵在了包围圈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番外篇(11)完成目标并撤离(第2/2页)
两队遇上后,简单商议了下,决定放弃南下的大路,向西南方向的团泊洼转移。
这里地松沼泽多,日军机械化部队难以深入,但陈捷华他们的物资补给也成了大问题。
当时空间里只带了武器和弹药以及药品,没地方带干粮,失策。
兄弟们的干粮吃完后,只能吃野菜。但没人抱怨,因为大家都很兴奋,一千多人突袭了鬼子的机场,战果辉煌,积累了几年的郁气仿佛一扫而空。
现在更严峻的是天气。
7月末的华北正值雨季,连日暴雨导致团泊洼附近严重淹水,许多小路被冲毁。
先一步撤退到南边的于学中利用自己对这边地形的熟悉,带着小分队绕道返回,成功接应了被困的众人。
众人在新海县简单休整。
陈捷华的能力再次刷新众人的认知,“你居然还是医生?”
“我如果说我的主业是医生,你们信吗?”
陈捷华花了点时间,麻利而熟练的给重伤的兄弟做了手术,金贞姬自然成了临时“护士”。
重伤员稳定后,安排朱慧吾的“红中组”成员将重伤员向南转移到淮阴,交给万福麒照应。
轻伤的简单包扎、消炎,跟着大部队向山东石臼所港转移。
7月18日夜里,众人与天枢舰队接上头,上船,老周指挥舰队向南边开去。
接下来向哪走?
次日午后,一路奔波劳累的众人睡醒起来,陈捷华带着周永素、于学中、高运鹏以及刘峻泽一起开会商议。
首先放弃向北回东北的选项。
关无痕那边已经增补了两万多的兄弟,兵强马壮,这边现在一千人不到,过去也就是锦上添花。
剩下的选项,好几个都被否决,比如高运鹏提议去上海,被陈捷华否决。
自己有历史知识,日本海军和陆军即将联合进犯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就在今年,这一千不到的弟兄,去“淞沪绞肉机”填空可不划算。
老周提议去台湾,也被大家否决。
台湾南边现在是蔡贤初“天玑组”(原十九路军精锐)的地盘,在美绪的暗中操作下,和台湾的日本驻军形成一个微妙的平衡,两边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一千人过去,破坏平衡不说,关键用处也不大。
最终大家在两个选项中摇摆不定,第一个,跟老周的舰队去南洋找个基地秘密特训,第二个,在福建、江西、浙江交界的山区找个地方特训。
“去福建吧,这样补给方便,而且和高雄那边的部队遥相呼应,相互有个照应。”陈捷华最终拍板。
“福建那边,民国22年的时候给刘尊民同志送过一次材料,那边的革命根据地现在应该是荒废了,可以先去那看看,位置很好。”
接下来的时间,陈捷华绞尽脑汁编写“特种部队”训练纲要,等部队找到合适的地方,让老于带着大家进行训练。
至于器材和特种兵需要的物资,陈捷华和老周躲在船舱里一起画图研究,由老周带回美利坚去生产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