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12章 王守敬下乡,养殖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112章 王守敬下乡,养殖业的发展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宁波府的发展,非一朝一夕之事。
    当下除了市舶司的贸易,以及土地改造两样大计,还有各种各样的农事。
    任何的发展,都是以农业作为基础。
    王守敬几乎不怎么管理农事。
    这是因为,管理农事是大明官员必备的技能。
    随便派遣一名农官,都比王守敬专业。
    他真正推广的是,养殖业!
    鸡舍、鸭舍、猪舍下乡,是宁波府的新政。
    有人称“猪”同称“朱”犯了忌讳,一般称“豕”、“彘”。
    实际上很荒谬。
    朱元璋何许人也?
    他怎么可能给百姓添麻烦!
    《南京光禄寺志》卷二《膳羞》当中,有此菜单记载:
    “猪肉炒黄菜,素熇插清汁,蒸猪蹄肚。”
    之所以不称“猪”,是因为文武百官给自己添加的枷锁。
    古代“讳名不讳姓”。
    总不能天子姓朱,其他人就改姓吧?
    唐朝“李”为国姓,照样吃鲤鱼。
    王守敬为了满足乡野的发展,开办了养殖场。
    除了鸡鸭鹅猪,就是鱼了。
    鱼塘里养鸭子,是比较经济的一种模式。
    栅栏里面,密密麻麻都是鸭子。
    “嘎嘎”声震耳发聩。
    屠子真忙介绍道:“里面足足三万只幼鸭,统一喂养。”
    随行的官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哪里见过如此壮观的场面?
    鸭子连成一片,在水里遨游。
    给人一种遮天蔽日之感!
    老百姓养殖,最多养几只母鸡、公鸡,能够每天吃上一颗鸡蛋,人生就已经圆满了。
    这是生产力决定的!
    王守敬要改变这一种状况,扶持发展养殖业。
    “数量太多了,必须分散一点。”王守敬叮嘱道。
    成群结队的养殖,很容易遭病。
    一个小鱼塘,养殖一千头,是最佳的安排。
    “这只是暂时的。”
    “我们已经放出消息,半个月内会将所有幼鸭分配到百姓手中。”
    “宁波府补贴一半的价格。”
    屠子真兢兢业业地汇报。
    “你要记住。”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养殖不是每天喂一喂鸡鸭就好了,还要考验管理。”
    “除了将鸡鸭低价卖给百姓,还要安排有养殖经验的大户,给他们授课。”
    “鸡鸭生病了,如何分辨,如何妥善地处理防止蔓延。”
    “这里面的学问,不比做官要少。”
    王守敬查漏补缺,逐一安排下去。
    杨士奇听得津津有味,增长了很多见识。
    大明有很多地方,都吃不饱饭。
    宁波府这一次养殖要是成功,明年人人都吃得起肉。
    这就是差距啊!
    对待民生,王守敬一点也不含糊。
    他之所以竭力也要派遣舰队航行,就是为了带回玉米、红薯等粮食。
    手工业、养殖业、工业等基础,都是建立在农业上。
    宁波府的农业一般般,却不影响发现,是因为有邻府“负重前行”。
    没有粮食,那就花钱买。
    宁波府不缺钱!
    可养殖业、工业要遍地开花,大明的农业根本支撑不起。
    光是养鸡鸭鹅猪,每年需要多少粮食?
    百姓都吃不饱,怎么可能搞养殖!
    同样的,百姓吃不饱,也不会有过剩的劳动力,从事手工业、工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至今,已有四千年了,已是封建社会成熟阶段。
    王守敬那一点小聪明,根本无法促进农业大繁荣。
    因为那是“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产。
    良种的培育,以及化肥、农药的运用,就能将王守敬拒之门外。
    还不如多占领一些肥沃的土地,将物资运输回来。
    参观完大型养殖场后,王守敬一行人进入了村庄。
    山环水旋,茂林深竹。
    给人一种清幽之感。
    圆木建成的围栏,顺着弯弯曲曲的土路,环绕村落。
    房屋错落有致。
    没有艳俗的色彩,只有恬静、祥和。
    拙朴的鸡鸣虫叫,令人心驰神往。
    王守敬没有通知县衙,属于下乡暗访,自然没人迎接。
    “宁波城里的三五层楼,哪有乡下住得闲适。”杨士奇情不自禁发出赞叹。
    这样闲适的环境,才是士大夫的向往。
    一行人心里甚欢,脚下生风,竟沾染了一种人间的烟火气。
    他们一身锦袍,很快吸引了村民的注意力。
    老村长曾去过宁波城,见多识广,一眼看出王守敬、杨士奇等人的不凡。
    “诸位公子,要往哪里去啊?”
    他的官话不算标准,带着吴语的口音。
    宁波府属于吴语地区。
    “我们来看看鸡舍、鸭舍,前段时间官府不是出钱帮助村民营建吗?”
    “咱们村里,有没有这回事?”
    王守敬上前询问,老村长频频点头。
    “有啊,家家户户补贴了二两银子呢。”老村长得意道。
    他领着王守敬等人前去查看。
    鸡舍是一间简单的茅草房,能够遮风挡雨,没什么特别的。
    反倒是鸭舍,要奢侈一些,一般位于村外的鱼塘。
    王守敬走了一段土路,才抵达鱼塘片区。
    鸭和鱼混养,互有裨益。
    “还有猪圈,就在对面的山上。”
    “村里都建好了,就等官府下一步动作。”
    老村长热情洋溢,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
    王守敬顺着他指着的方向望去,只是一座土丘罢了,被泥墙、栅栏围起来了。
    用来当猪圈,完全足够了。
    “村里还有年轻人吗?”王守敬询问道。
    “年轻人啊,都到城里上工了。”
    说到这里,老村长难免有些惋惜。
    这和骨肉分离有什么区别?
    奈何家家户户都去,谁家不去,没挣到钱,容易被村里看不起。
    “只剩下老幼,能够照顾好鸡鸭吗?”王守敬又问。
    “没问题。”
    “谁家不是苦过来的?”
    “实在忙不过来,还有儿媳妇呢。”
    “左邻右舍再帮帮忙,再苦也能撑过去。”
    老村长激动地辩驳,生怕被人瞧轻了。
    “如果有衙役欺压你们,贪墨了补贴,就到城里告状。”
    “府里每两个月,都会派遣官差下来体察民情,你们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提。”
    王守敬嘱托了两句,潇洒地告辞。
    杨士奇觉得这个政策很好,防止欺上瞒下的事发生。
    不像有的州府,已经脱离了百姓。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