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82章 王守敬干练的行事作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82章 王守敬干练的行事作风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王守敬看着案上精神饱满的字帖,心旷神怡。
    那种欢喜怎么也掩藏不住。
    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
    气节激昂者,当以德行融其偏。
    修身养性,偷得浮生半日闲都是人间雅致。
    那一点点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知府大人。”
    “宁波府共计征用了五万的徭役,道路正在紧急地修缮。”
    “按照您的指示,地面全铺以青砖。”
    魏宗汇报的时候,不禁露出肉痛之色。
    有钱。
    也不能这么花啊。
    王守敬不以为然,谆谆教诲道:
    “要致富,先修路。”
    “以后番邦的商队都会抵达宁波府,你要让他们在泥泞的道路里,推着马车前行吗?”
    “收了税,就要给百姓办事。”
    “拿出泱泱大国的气魄来!”
    魏宗听得热血翻涌,最终还是忍不住汇报道:
    “以现在的境况,宁波府的商税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这是五万张口,每天消耗的物资以山岳来计。
    魏宗每天看着审计,冷汗都会冒出来。
    宁波府没有这么大的市场,王守敬招商来的大批商贾都在翘首以盼。
    等待着一个恰当的时机!
    王守敬没有让他们失望,着手建设舟山双屿港。
    以及疯狂向造船厂下商船的订单。
    张辅完成剿匪以后,还要坐镇一段时间。
    期间只有一些零零星星的小规模战斗爆发,影响不了大局。
    昌国卫已经补充满编,共计五千人。
    两千人留在舟山驻扎,守护出海港口,三千人作为护卫舰人员,参与到远航中。
    王守敬有感人手不足,向张辅请要“宁波卫”。
    二人邀约郑和一同上书,将宁波卫暂且归于市舶司调配。
    朱棣慷慨地同意了。
    如此一来,远航舰队就有了足够的保障。
    源源不断的物资,集中到宁波府。
    苏州府、杭州府的丝绸,以及越窑、瓯窑、龙泉窑、德清窑等地的瓷器,都汇聚而来。
    景德镇瓷器的运输比较麻烦,成本也较高。
    很少有商会进行运营。
    现在就差茶叶了!
    王守敬很郁闷。
    朝廷卖个茶叶,都搞“茶引”。
    穷疯了!
    总不能因为这点芝麻绿豆的小事,麻烦朱棣吧。
    宁波府的商贾,缺乏市场消耗商品。
    他们榨不出什么油水了。
    王守敬曾考虑过搞“房地产”。
    奈何时机尚未成熟。
    只有等到商贾赚取了第一笔资金,享受了海贸的福利,才能更好地割韭菜。
    王守敬打起了缴获的主意。
    按理说,这笔钱除了嘉奖卫所的将士,就是上交给朝廷了。
    王守敬必须从“上交给朝廷”的部分,截留一部分为宁波府所用。
    “银钱的事,你不必操心。”
    “管好徭役的伙食,让他们吃饱,才是你的职责。”
    王守敬叮嘱魏宗几句,转身去写自己的奏折了。
    他写完以后,满意地吹了吹墨,派人送往京城。
    朱棣看了以后,哭笑不得。
    “这王守敬跟朕耍宝卖弄小聪明呢?”
    朱棣每次征战,都是风餐露宿。
    他知道将士的疾苦,所以从不吝啬赏赐。
    这一次缴获,他拿出十万两,分发给有功的将士。
    每个人最少获得三两银子,其余的由张辅奖励功勋之士,以及抚恤阵亡将士。
    这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
    可王守敬的奏书,将这一笔缴获,上升到了一个罪恶的高度。
    海盗、倭寇劫掠钱财,其中就有宁波府百姓的资产。
    朝廷应该留下一点,抚慰百姓。
    正好宁波府修官道,造福百姓,缺少一点点资金。
    “兵灾无情,陛下有情。”
    “望陛下垂怜宁波府穷苦的百姓。”
    朱棣知道王守敬有修路的“劣性根”,不把道路修好,他浑身难受。
    句容就是在王守敬的强迫症下,发展起来的。
    考虑后宁波府以后会成为市舶司的运转之地,朱棣最终还是同意了王守敬的申请。
    反正也是慷他人之慨,朱棣一点也不心疼。
    十万两经费,就这么到手了。
    王守敬也不含糊,全部投入到宁波府的建设当中。
    没有辜负朱棣的一片好意!
    他正视察徭役工作情况,郑和急匆匆地派人来寻。
    “许柴佬愿为大明效力,听候差遣。”
    王守敬嘴角勾起,露出喜色。
    有了带路党,何愁不能拿下吕宋的市场?
    他当即起身前往市舶司衙门,与郑和商讨此事。
    “市舶司第一次出海贸易,不宜选择过远的地方。”
    “暂定高丽、东瀛、吕宋、琉球。”
    王守敬还是比较谨慎的,经过深思熟虑。
    洪武时期设置了严格的海禁。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澎湖巡检司,后来又取消了。
    澎湖列岛的百姓,也被迁徙至陆地。
    “我朝信国,以岛中余民,叛服难谌,故徙之以实内,湖中虚无人矣。”
    王守敬只能惋惜。
    有了宋、元打下的外贸基础,大明不必从零摸索。
    郑和只带来耳朵,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重要的决策,都是王守敬来做。
    “为了加快贸易进度,市舶司应当吸纳民间的力量。”
    王守敬说到这里,郑和已经有了不妙的预感。
    “索性让商会各显神通,自行筹备船只,挂靠在市舶司名下。”
    郑和心神一震。
    “宁波府市舶司只是试点,不宜声张。”
    “如何大动干戈,陛下那里如何交代?”
    王守敬思忖半晌,对答道:
    “用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银两,进行交代。”
    “按照现在的造船速度,出海贸易恐怕要等到明年。”
    “发挥民间的力量,能够缩短两三个月。”
    郑和闭目养神,最终默认了此事,遵守朱棣的交代。
    “我会向陛下禀报。”
    他语气平和,跟王守敬通气。
    “没问题。”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你我都是一样。”
    王守敬随后见了许柴佬一面,将他收拾得服服帖帖。
    “此人表面趋奉,暗中韬晦,是个人物。”
    “有他张罗吕宋航线,必万无一失。”
    王守敬向郑和感慨。
    郑和心底实则更惊。
    王守敬做事的老辣,根本不像二十岁的年轻人。
    他总是能让益事,见效最快。
    效率二字,刻在骨子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