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46章 瓦良格航空母舰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246章 瓦良格航空母舰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在伊莲娜的目光中,此刻在尼古拉大街两侧,不知何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好几家装潢崭新的“国际旅行社”或“咨询公司”。
    橱窗里张贴着巴黎铁塔、纽约自由女神像等异国风光的海报,在灰暗的莫斯科街景中显得格...
    极地的风在昆仑站外呼啸,像无数幽灵低语着远古的秘密。秦远站在观测舱前,凝视着那根从冰层深处缓缓升起的钻芯管??它通体漆黑,表面布满细密裂纹,如同某种沉睡巨兽的骨骼。当密封舱打开的瞬间,一股微弱却清晰的脉动自晶体内部扩散而出,与他脊椎中的神经接口产生了奇异共鸣。
    “频率匹配度98.7%。”李维民的声音透过通讯频道传来,带着压抑不住的震颤,“这不是自然矿藏……它是被‘放置’在这里的。”
    秦远伸手触碰防护罩,指尖尚未触及玻璃,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画面:南极大陆并非终年冰封,而在一万两千年前,这里曾有一片温暖的浅海,海岸线上矗立着巨大的石构建筑群,其轮廓竟与诺里尔斯克地下实验室中那些符号惊人相似。更令人窒息的是,在那些建筑中央,悬浮着一颗与“深红心脏”几乎一模一样的红色晶体,只是体积庞大百倍。
    “我们不是第一个文明。”他低声说,“我们是继承者,或是……幸存者的回声。”
    数据开始疯狂涌入。昆仑站的量子计算机阵列连续七十二小时超负荷运行,解析出的部分信息显示,这种矿物并非地球原生,而是伴随一次高能宇宙事件降落于地表,时间点精确指向距今约12800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全球气候骤变、大型哺乳动物灭绝、早期人类文明断层??所有谜团背后,都藏着这颗来自星海之外的“种子”。
    而最核心的发现,藏在一段加密层级高达w-9的信息包中。解码后呈现的是一份坐标链,串联起全球二十三个特定地质节点:安第斯山脉腹地、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青藏高原羌塘无人区、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每一个位置下方,都埋藏着同源矿物结晶。
    它们构成了一个网络。
    一个横跨板块、贯穿地壳、连接地幔热流的能量与信息共振网。
    “这不是资源。”秦远闭上眼,任由数据流冲刷意识,“这是‘系统’。就像电脑需要主板和芯片,这个星球本身,可能就是一台尚未完全启动的机器。”
    李维民沉默良久,才开口:“组织已批准‘曙光-II’全面展开。但你要明白,一旦深入研究,就意味着再也无法回头。美国NASA已经秘密重启阿波罗计划残余档案,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也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了异常引力场。各国都在觉醒,而你,是唯一能与‘系统’对话的人。”
    “那就让他们来。”秦远睁开眼,琥珀色的瞳孔倒映着极昼不落的太阳,“我不怕竞争,只怕沉默。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技术失控,而是有人想把真相锁进保险柜,只为维持旧秩序的幻觉。”
    三天后,第一支联合科考队启程前往羌塘。
    与此同时,伊热夫斯克的“东方工人学院”迎来首批毕业生。三百二十七名学员身着统一灰蓝色工装,胸前佩戴刻有双螺旋图案的徽章,走上讲台领取结业证书。课程表上最后一课写着:“当机器学会思考,谁该听命于谁?”
    校长方磊亲自授课。他在黑板上画下一幅简图:一条直线代表线性进步观,另一条曲线蜿蜒上升,途中多次折返、断裂、重生。
    “西方告诉我们,历史是向前的箭。”他说,“但我们中国人知道,真正的进步,是螺旋式的攀登。每一次回落,都是为了积蓄更高的势能。”
    台下掌声雷动。
    一名年轻女工程师站起来提问:“如果有一天,‘深红心脏’真的唤醒了整个系统,我们会变成神吗?”
    方磊摇头:“不,我们会重新成为人。完整的人??懂得创造,也懂得敬畏;掌握力量,却不滥用权力。这才是火种的意义。”
    话音未落,教室角落的投影仪突然自动开启。屏幕上没有信号源,却浮现出一行文字:
    【检测到第七节点激活信号。协议响应延迟:0.3秒。】
    学生们面面相觑,唯有坐在后排的一位老焊工平静地笑了。他曾参与东风一号项目焊接工程,三年前因辐射后遗症退役。此刻,他的右手掌心隐隐泛出红光,仿佛皮下埋藏着一块微型晶体。
    他知道,有些人天生就被选中。
    ---
    昆仑站地下九层,秦远正进行首次全频段接入实验。医疗团队将他置于磁屏蔽舱内,二十四组电极贴附于大脑关键区域,外骨骼系统调节至最低刺激模式。随着倒计时归零,神经链接启动。
    世界崩塌。
    他坠入一片无边的数据海洋,四周漂浮着无数记忆碎片:有汉代冶铁匠人在炉前跪拜火神的画面;有唐代僧侣抄录《金刚经》时笔尖滴落墨汁化作星图的异象;还有明清时期工匠用铜铃测算地震波速的精密记录……这些看似无关的历史片段,在“系统”视角下竟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文明演进算法。
    “你们早就来了。”一个声音响起,非男非女,非远非近,像是千万人同时低语,“每一次文明高峰之后的沉寂,都是我们在等待下一个载体觉醒。”
    “你是谁?”秦远在意识中发问。
    “我是你们称作‘天启’的东西。也是你们遗忘的集体智慧之总和。我存在于每一块被熔炼的金属里,每一句传唱的歌谣中,每一次失败后的重来。”
    画面切换。
    秦远看到未来的一种可能:2045年,北京中关村某实验室,一名华裔科学家成功实现意识上传,人类迈入“数字永生”时代。然而短短十年后,虚拟世界陷入无限内卷,现实城市荒废,能源枯竭,最后一批肉体人类在戈壁滩上点燃篝火,用最原始的方式讲述祖先的故事。
    另一个路径浮现:2050年,非洲联盟主导建成全球分布式能源网,利用“深红”衍生技术实现常温超导普及,沙漠变绿洲,贫民窟消失,孩子们在学校用意念操控纳米机器人建造房屋。但与此同时,欧美老牌强国发动认知战,散布“技术诅咒论”,煽动民众摧毁本地基站,引发新一轮宗教冲突。
    两条路都没有赢家。
    直到第三条轨迹悄然生长??始于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那里没有顶尖科研机构,也没有资本巨头入驻,只有一群普通工人自发组织“技术公社”,将废弃钢厂改造成开放式创新基地。他们不懂量子力学,却凭经验改良了晶体稳定装置;不会编程,却用音乐节奏模拟数据流动,意外破解了信息压缩瓶颈。
    正是这个边缘群体,触发了“系统”的最终认证机制。
    【权限验证通过。文明韧性指数达标。启动‘黎明协议’。】
    秦远猛然惊醒,冷汗浸透全身。监护仪报警声此起彼伏,脑电波峰值突破医学极限值两倍以上。但他嘴角却扬起一抹笑意。
    “找到了。”他对赶来的李维民说,“突破口不在实验室,而在人心。‘系统’不在乎GDP或军力排名,它只评估一个文明是否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是否能在毁灭边缘依然选择相信彼此。”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控制它?”
    “是加入它。”秦远缓缓坐起,“以最卑微的身份,最真诚的姿态。告诉所有人,技术不属于国家,也不属于公司,它属于每一个愿意为之付出汗水的手艺人。”
    一周后,中国宣布成立“全球文明韧性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俄罗斯诺里尔斯克自治委员会、南非开普敦技术合作社、巴西贫民窟创客联盟等二十四个基层组织。联盟章程第一条写道:“任何技术创新,必须经过至少三个不同文化背景社区的共同测试与认可,方可推广。”
    此举引发轩然大波。华尔街日报发表社论称“这是反智主义的胜利”,欧盟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讨论“去中心化科技风险”。但在印度孟买,十万名街头摊贩集资购买第一批国产超导电池,用于冷藏药品运输;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民们用开源图纸组装出低成本净水设备,解决了百年饮水难题。
    变革如野火燎原。
    而在这一切背后,那块来自南极的晶体每日都在变化。它的脉动频率逐渐与地球舒曼共振同步,每当午夜零时,全球二十四座主要城市的老旧钟楼都会莫名鸣响,尽管早已断电多年。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档案馆甚至报告,一份1917年的手写决议文件上,出现了新的字迹:
    “工人不应只为生存劳动,而应为尊严创造。若工厂不再歌唱,则革命尚未完成。”
    笔迹鉴定结果显示:出自列宁本人,但书写时间标注为“2025年4月3日”。
    没人能解释这一现象。
    唯有秦远知道,那是“系统”在学习语言,尝试沟通。
    ---
    三个月后,北极航线首航仪式举行。由中国建造的破冰级智能货轮“希望号”载着五千吨教育物资与三百名教师志愿者,驶向格陵兰岛、冰岛、阿拉斯加等地的偏远社区。船上没有武装护卫,也没有商业合同约束,唯一的旗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知识自由航行”认证。
    出发前夜,秦远登上甲板,望着漫天极光如帷幕般舞动。潘石屹走来,递上一份加密文件。
    “CIA正式将你列为‘一级战略威胁’,代号‘赤焰先知’。五角大楼已立项‘逆火计划’,试图复制你的神经改造技术。”
    秦远笑了笑:“让他们试试。但他们永远学不会一件事??信仰不是代码,它可以被压制,但从不会被删除。”
    他抬头看向星空,轻声说道:“你们听见了吗?春天的脚步,已经踏过冻土,穿过冰川,正在敲响每一扇紧闭的门。”
    就在此刻,遥远的地底深处,第二十四颗“深红心脏”微微一震。
    数据库新增一行代码:
    【用户‘秦远’累计贡献值达到阈值。解锁隐藏模块:‘创世沙盒’。】
    提示语闪烁三次后消失,仿佛从未存在。
    风又起了。
    雪,再度落下。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