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1章:定稿发行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061章:定稿发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蒸汽机演示后的第二天,十一月初三。
    冬至日。
    这年代有着‘冬至如大年’的说法,为了祈祝平安度过一年中的最冷时节,不只是民间会有各种各样的习俗,朝廷的庆典还更加隆重,朝会、赐宴、郊祀……一忙就是一整天。
    老朱前一天离开时就特意招呼,考虑身体缘故,当天在家歇着就行,朱塬还是坚持参加了朝会和郊祀。
    这是大礼。
    朱塬坚持不能随意略过。
    本以为注意些就没事,折腾了一天,或许还要加上前些日子的劳累,朱塬当天晚上就感觉不舒服。
    再次开始趴窝。
    老朱派了内使监令何绶来探望,还传达了自己的训斥与关切,撑不了还逞能,好好养着,事情该放下就放下。
    然而,放不下。
    初五的时候,宋廉带着《大明月刊》的最后定稿来探望,这次加了绘图,以及一些内容细节上的修改。
    商讨一个时辰,终于确定。
    第一期,洪武元年十一月刊,计划初十日正式推出,加上前后封皮,总计78张,156页。
    朱塬亲自设计了封面。
    首先还是使用特意让人制作的加厚纸张。
    不是那种特厚的证件用纸,大概一般纸张两三页的厚度,朱塬比较遗憾的,就是这年代没有镀膜条件。
    封面标题是老朱墨宝,苍劲有力的‘大明月刊’四字行楷。
    然后,按照后世的杂志封面风格,增加一些文章标题缩写,以及,同样的背景图桉,这一次,大体是封皮前后两页共同构成一张舆图剪影,上面标注了一些重要的进兵路线和交战节点。
    其实就是老朱过往十余年征伐天下的战争示意图。
    这也不算随意设置,而是与这一期‘帝王起注’栏目第一篇的《朱氏创业纪略》相呼应。
    老朱也很满意这份设计。
    就像当初,老朱即位时,寥寥几百字的祭天表文,特意把自己这些年打败的敌人一一列举而出,这一次,也是一样。
    再说内里内容。
    杂志扉页,是老朱亲自写的一篇序文,标准的某人文风,浅显易懂,大致说了说创建这本杂志的目的,通告朝廷资讯,宣扬礼仪教化,因此要求百官万民认真研读。
    同时还表示,天下百姓,无论何等身份,都可以向杂志投稿,畅所欲言。
    最后的‘约稿’是朱塬提议加上。
    畅所欲言啊!
    对于这年代文人来说,必然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当然了,所谓的‘畅所欲言’,肯定是在某些框架范围内的畅所欲言。不过,参照曾经,朱塬会尽量给所有人一个自己能够畅所欲言的美好幻觉。
    再往里,之前与宋廉商议过一次,定稿除了增加配图,其他变动不大。
    另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
    第一是署名。
    除了各篇文章的署名,还有这份杂志主创的署名。
    得到老朱批准,这一次,一共五人。
    总编:朱塬。
    主编:宋廉。
    编辑:詹同、秦裕伯、熊鼎。
    除了朱塬,另外四人,要么是翰林官,要么是起居官,都算老朱近臣。
    接下来,除了朱塬这个总编,其他都可能变动。就像宋廉,朱塬最初考虑,是署名‘本期主编’,想想还是没提出来,不太厚道,听名字就一种‘下期可能就不是你了’的感觉。
    反正,加不加‘本期’,该不是的时候,就不是了。
    另外的编辑也是一样。
    大明版图不断扩大,各地都需要主政官员,或许什么时候,这些人就要下到地方。
    这些之外,说起署名,当然逃不了朱塬特意加塞的两篇,《倩女幽魂》和《红楼梦》。今次的两篇,朱塬提供创意,身边女人们代笔,但总要有个名字。
    朱塬想过‘佚名’。
    曾经很小的时候,经常在各种报纸杂志上看到‘佚名’这个人,觉得很厉害,竟然写了那么多文章,长大后才知道……这是没找到创作人,只能‘佚名’。
    不过,这次是能找到人的,无论是‘原着作者’还是‘改编作者’,再‘佚名’就不合适。
    斟酌一番,决定情怀一下。
    原版署名。
    问题又来了,莫名的两个人太怪,谁是蒲松龄啊,谁又是曹雪芹啊?再说了,终究不是原着。于是稍稍调整,前者‘柳泉居士’,后者‘悼红斋主’。
    这算笔名。
    说到笔名就想到超级有名的一个,这次不是‘鲁迅’,是‘兰陵笑笑生’,写了一本书,创造了古今第一淫妇潘金莲。
    那个经典啊!
    嗯……
    潘姐儿:那里的泼皮破落户,又在念叨老娘?!
    感觉又被骂了,连忙收一收。
    不对。
    为什么都要说‘又’?
    略略略。
    然后是稿酬、印量和定价。
    稿酬这一点,无论是老朱还是宋廉等人,最初都觉得没必要。能把文章登在这种官方杂志上,就是天大荣幸,你还想要钱?
    朱塬坚持。
    非常非常有必要。
    老朱也没坚持。
    确定的稿酬,大概按页算,一页一贯,简单明了。
    老朱觉得有些多,朱塬还是坚持。
    老朱就没坚持。
    于是,这一次……除了写序言的某人没稿酬,其他都有,总计150余贯,其中不足一页的各种豆腐块,就按照字数比例进行分配。
    再说印刷。
    老朱特意吩咐,调集了上百刻字匠人,初五定稿之后,平均每人才一张多点的刻量,只是两天,凋版就迅速完成。
    最初计划是印刷一万本,朱塬详细询问后得知,一套凋版,这里当然是上好的,最多甚至能印刷两三万册。这就是说,如果只印刷一万册,剩余的凋版‘耐久’就浪费掉了。
    斟酌之后,决定加印。
    朱塬希望第一期创刊号尽可能多一些,这样,哪怕很多很多年后,也会有留存。
    只要有留存,就会成为一份话语权。
    朱塬希望千百年之后,哪怕不可避免再次改朝换代了,这一段历史,也能被人铭记,无法再随意扭曲篡改。
    不过,加印的话,也不能全都再用上好的宣纸,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普通的皮纸或竹纸,成本降低到只有宣纸的三分之一,计划印到凋版不能再用为止。
    至于定价。
    朱塬不打算赚钱,但如同稿酬一样,还是坚持要求加一个定价。得到老朱批准的结果是,精装版,300文。简装版,100文。
    某人提出的‘299文’和‘99文’被驳回。
    耍弄机巧,大可不必!
    当然,虽然定了价,印刷出来,主要是免费分发到各省府州县。
    目前大明拥有的‘县’数量已经破千,因此,即使印刷三万册,平均每个县也只能分到三十本。
    实际当然不是如此。
    朱塬只计划平均每个县分发10本,也就是精装部分。
    多余的,看情况。
    就比如,既然定了价,当然也会进行公开贩售,允许各地书商批发,销往各地。
    朱塬还近水楼台地给自家的‘致用斋’添了一份营生。
    卖书还是很能提升格调的。
    总之,无论如何,这年代,不求利润的话,根本就不会存在图书积压之类的状况。
    如此直到冬月初十。
    大明洪武元年科举试卷批阅完成的同时,不断印刷出来的《大明月刊》,在老朱亲自命令之下,通过官方驿站系统,正式传送天下。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