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688章邮局从没试过那么好生意(第1/2页)
朱元璋就在茶馆里,给他们读报纸。
那些百姓们看到朱元璋愿意给他们读报,开心地围在老朱身边,那个眼神甚是追捧,他们还是很敬佩识字的人。
茶馆的掌柜过来,给朱元璋换了一壶好茶,再上了两个大包子。
说是免费送的,多谢朱元璋给大家读报纸。
有人在这里读报纸,还可以吸引其他的客人进来用餐,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掌柜当然很舍得,送朱元璋这点东西。
朱元璋不和掌柜客气了,再看到那些百姓,如此追捧自己,让他也有一种特别的享受。
怪不得那两个秀才,如此喜欢在这里读报。
朱元璋有一个想法,未来能不能让更多的普通百姓,都能读书识字呢?
让他们不至于,连报纸上的字都看不懂。
这个想法,任重道远。
就连他的大孙,暂时还做不到如此,但想法可以先有了,以后再想办法执行。
朱元璋在茶馆里面,把报纸上的内容读完了。
再读了一遍,批评文章的内容。
还乐意给他们讲解,为什么要批评,遇到比较难懂的,还说得特别的清楚。
作为皇帝,老朱的见解,肯定和别人不一样。
朱元璋读报解释,讲解得更有道理。
这是那两个秀才,都不具备的条件,那些普通百姓听完了,对朱元璋更感到敬佩,他们都不是很清楚,标准如何行礼。
但也有些笨拙地,给朱元璋行了一礼。
朱元璋赶紧让他们,不用客气。
他这个皇帝的荣誉感,在这个时候得到极大的满足。
等到一切结束后,朱元璋走出茶馆,念念不忘道:“咱以后,要经常来这里走走。”
吉祥说道:“陛下,外面有一定的危险,还是少出宫为好。”
他也是担心。
皇宫外面,人那么多,还那么复杂。
万一遇到心思不轨的人,这该怎么办?
朱元璋无所谓道:“大明现在,欣欣向荣,哪来的危险呢?”
他也不把这些,当一回事。
其实他身边保护的人,还是不少的,只是那些护卫没有直接现身,藏在了暗中,如果真遇到危险,绝对会第一时间走出来保护。
吉祥没办法,不敢再劝说了。
朱元璋说道:“去红薯地!”
之前去红薯地,他看到了一个,叫做娄庆丰的人,此人特别擅长种地,还是朱允熥找回来,改良更高产作物的农业高手。
朱元璋和这个娄庆丰交流过,对他的农业知识佩服不已。
那些报纸上的事情,他暂时不管了,现在只是想去和娄庆丰再深入交流,把利国利民的高产粮食改造好。
教会百姓如何耕种,种出永远吃不完的粮食。
这些特别重要!
——
今天的报纸,一大早就卖完了。
特别是国子监内,买的人特别多,他们都为了最近发生的事情,专门买报纸。
想看看那个离经叛道的方孝孺,还有什么逆天的言论要发表。
国子监生本来对报纸的需求,就是很大的,方孝孺的事情爆发了后,这个需求随之增加了不少,刘士瑞还要安排多个卖报郎,在国子监附近走动。
能多卖一些报纸,刘士瑞肯定不会拒绝。
“今天没有方孝孺的文章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88章邮局从没试过那么好生意(第2/2页)
“真的没有了,再也不刊登方孝孺的文章,殿下总算动手了,殿下还是比较倾向我们。”
“太好了,我们再也不用,被天下为公。”
……
部分得到报纸的国子监生,首先去熟悉的版面,寻找方孝孺的文章。
看到找不到了,他们无不欣喜。
只觉得殿下还是愿意做事的,也愿意听他们提出的诉求。
方孝孺的影响力确实很强,他本就是儒林大家,现在的国子监里面,认为方孝孺的天下为公很合理的人,其实还不少。
只是之前没有表露,问题没有爆发,大家都不知道。
现在爆发出来,那些读者也就不装了。
今天看到报纸上没有方孝孺的文章,他们正准备感到失望的时候,马上就看到了,那篇批评的文章。
“你们快看,殿下两不相帮。”
“殿下还让我们,可以随意投稿,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是合适的,都会在报纸上刊登。”
“殿下这是给我们辩论的机会,只要我们可以赢了他们,就是成功了,可以实现天下为公。”
“就算殿下不刊登方先生的文章,也不一定支持你们。”
“你们高兴得太早了,哈哈……”
……
这部分读书人,立马反驳了他们。
传统的读书人听了,立马看了看那篇批评的文章,只觉得天要塌了。
殿下连他们也批评了。
这怎么能行啊?
殿下居然,还不支持他们。
这是传统读书人,没办法接受的结果。
殿下两不相帮,两边的人,都批评了一遍,这样算是什么?
一个读书人说道:“你看看,你们也不被殿下承认,还在这里炫耀什么呢?我们快回去,写信给大明日报投稿。”
这些天下为公读书人,无不觉得殿下在给自己机会。
回去把他们的观点,都写了寄去大明日报。
如果能刊登,自然是好的。
就算不能刊登,他们的气势不能输。
大明日报是殿下的产业,说不定寄信过去,殿下还能看到他们的书信,如果真的可以,那就是他们的荣幸,也是他们的机会。
“写信?”
传统的读书人,听了这话,马上往版面下面看去。
果然还有一则,鼓励他们投稿的消息。
给他们一个,辩论的机会。
“我们也写信,去投稿。”
马上有人说道。
他的这一声呼喊,得到不少人认同。
他们是一定不能输给那些天下为公的读书人,纷纷回去准备信件。
写好了书信,跑去大明邮局邮寄。
此时的大明邮局,自从改造结束了后,从来没有试过,像今天这般热闹,来邮寄书信的人,越来越多了,来的还都是读书人。
还能给大明邮局,极大地拉了一下热度。
看到这里人多了,路过的人,无不好奇地停下来,往里面看去。
他们都在想,大明日报真的有那么好吗?来寄信的人,竟然如此之多。
负责大明日报的李景隆,看到今天一早,来了数不清的人,他的心里还是懵逼的,大明邮局是很好,但也不至于,一瞬间多了那么多寄信的需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