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 588章 一封信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 588章 一封信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588章一封信(第1/2页)
    但初步推算,帮我们度过工程最艰难的初创期,可以作为我们向北平证明我们自力更生决心的筹码,更可以稳定乡亲队伍。
    同时,我会继续全力向北平争取直接粮款支援,双管齐下,填补剩余的缺口。”
    周明光听完这一连串从宏大到具体、从困难到解决方案的清晰阐述,沉默了足足一分钟。
    他目光扫过账本上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又看向陈朝阳这张年轻却坚毅无畏的脸,最终,他重重一拳捶在桌上,一锤定音:
    “账,算到家了。
    底,也亮透了。
    困难是真困难,但办法,也是真办法。
    就这么定了。”周明光目光看向孙亚军和陈朝阳,
    “亚军同志,省里这紧绷的弦,你继续给我稳住,一分钱一粒米都要算计着花。
    朝阳同志,我给你授权,这十五万到二十五万吨煤炭的对外协作权,就交到你手上。
    你亲自去谈,给我把每一吨煤都换成救急的粮食!”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放缓,却带着更重的分量:“省委,为你们的担当负责。
    但是朝阳同志,我也要给你交个底,省里能给你的支持,除了这份授权,就只剩下道义上的支持了。
    你这是在没有任何后方支援的情况下,去打一场正面攻坚战。
    一旦……我是说一旦‘以煤换粮’这条路走不通,或者北平的支援迟迟不到……”
    陈朝阳迎着周明光的目光,平静接话:“那么,所有的责任,由我陈朝阳一力承担。”
    他没有立军令状,但这句话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沉重。
    至此,这场决定苏北命运的省委会议,终于在算清了每一分钱、每一吨煤、每一粒粮之后,找到了那条充满荆棘却唯一可行的道路,并将千斤重担,压在了具体的执行者肩上。
    省委会议结束的当夜,陈朝阳办公室的灯光亮至深夜。
    他铺开信纸,沉思片刻,便奋笔疾书。
    这不是一份官样文章,而是一封写给老首长的私信,言辞恳切,直抒胸臆:
    首长钧鉴:
    一别数月,常在念中。
    首长身体可还康健?
    深夜提笔,非为私事,乃为汉东苏北数百万饱受盐碱之苦难乡亲,为我新社会建设亟待攻克之一大难关,冒昧陈情,恳请首长于百忙之中,垂阅此信。
    职陈朝阳于汉东苏北,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诚挚的问候。
    关山远隔,但每每念及首长昔日之教诲,如在耳畔,成为职在此地攻坚克难之不竭动力。
    今日冒昧上书,实因苏北之事,关乎百万民生,关乎国家长远,职深感责任重大,不得不向老首长一陈肺腑,并恳请支持。
    ……朝阳自朝鲜归国,奉调汉东,本意在于军事教育,偶兼地方工业。
    然深入基层,方知苏北平原,看似广袤,实则千年盐碱为患,地表泛白,禾苗难生,乡亲困苦异常,劳作终年,仍不得温饱。
    近日实地勘察,触目惊心:
    百姓碗中稀粥可照人影,孩童面黄肌瘦多患虫疾,尤为痛心者,烈属之家,
    其子为国捐躯,其母却因地方财政困窘,连微薄抚恤亦不能按时足额领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88章一封信(第2/2页)
    生活之艰,令人潸然,而地方少数干部,已生腐化享乐之苗头……
    此情此景,令朝阳寝食难安,恍若回到当年目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之旧世。
    治碱如治病,需断其根,根在于水。
    究其根源,在于土地。海潮倒灌,内涝成灾,地下水咸,蒸发滞盐,乃成此“三大害”。
    若不从根本上治理,则苏北永无宁日,百姓永无富足可言。此非一县一省之事,实乃关乎华东地区粮食安全、国家稳定之大局。
    职与同志们反复勘察论证,决意启动“苏北治碱第一期工程”。
    其核心在于“治水”,目标在于“拒咸蓄淡,引水洗盐”。
    计划开挖疏浚骨干河道,修筑海堤闸坝,引长江、洪泽湖之淡水,冲洗千年之积盐。
    在此基础上,发展水产,推行稻改,种植耐碱经济作物,力图将这片不毛之地,变为未来之“江北粮仓”。
    ……然,蓝图虽绘,施行极艰……最大之困难,非技术,非人力,而在于‘粮’!
    我省财政捉襟见肘,税粮在保障前线、城镇及必要储备后,已无余力支撑此等规模工程之民夫口粮。
    此绝非汉东一省之困,实为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如何解决重大民生基础建设与当前国力薄弱矛盾之缩影。
    ……为此,我省已决意‘以煤换粮’,挖掘自身潜力,与兄弟省份协作,力图自力更生。
    然初步估算,每年仍需北平在粮食或专项经费上,给予支持,方能弥补缺口,使工程得以启动并持续。
    此非长久之计,却为点燃希望之火种。
    首长明鉴万里,朝阳深知国家初建,百废待兴,朝鲜前线仍需巨量投入,北平亦有难处。
    然苏北治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若能成功,不仅可解数百万民之倒悬,更可为全国同类地区之治理,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此非为一地一隅之利,实关乎国家农业之全局与未来。
    更为一场向自然宣战、为人民谋福之硬仗。
    职已立下军令状,必当竭尽全力,带领苏北军民,奋战于此白地之上。
    今冒昧恳请首长,能在万忙之中,垂注苏北之困境。
    若北平能在粮食调配、部分关键物资,如水泥、钢材及政策协调上,予以些许倾斜与支持,
    则如旱苗得甘霖,必将极大鼓舞士气,加速工程推进,早收成效。
    朝阳,必不负首长信任,不负人民期望,以战场杀敌之勇,投身于此建设之战,定要在这盐碱荒原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谨祝
    首长身体康健!
    职陈朝阳敬上
    一九五一年五月一日
    数日后,关于汉东省苏北治碱工程的报告,被摆在了华东局主要领导的案头。
    一次小范围但至关重要的会议随即召开。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几位主要领导表情各异。
    主持会议的华东局第二书记率先开口,他扬了扬手中的报告,语气带着一种见惯大风浪的沉稳与锐利:
    “好家伙,这个陈朝阳,是个敢想敢干的人物嘛!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