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章 东陵晏氏(三)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三章 东陵晏氏(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等到画眉回来,看见的就是晏非聆站在树下,指挥着平喜用一根细长的竹竿拍打着殿内那棵屹立墙角,盛放着一串串洁白如云的槐花的老槐树。
    地上平铺着一块藏蓝的布料,上面已经落满了不少的槐花。
    “公主,您这是做什么?”画眉有些不解的问,“您要是想要摘花,吩咐奴婢们就好,您身子刚刚痊愈,不宜吹风。”
    “画眉,今儿个御膳房送来的食材里可有牛乳?”晏非聆嘻嘻一笑,并不在意画眉的话,只是反问了画眉一个问题。
    画眉眨眨眼,回忆了一下,“回公主的话,今日御膳房送来的食材里有两斤的牛乳。”
    “好,你们两个帮我把槐花洗干净。”晏非聆神色自若的说着。
    而平喜和画眉却连忙跪了下来,“公主殿下,奴婢们实在担不起您的帮字,有事公主尽管吩咐才是,还有请您务必尊称自己。”
    看平喜和画眉一脸惶恐的模样,晏非聆捏了捏垂在颊旁的一缕乌发,恍惚了一下,继而轻轻一笑,“起来吧,本宫不过在自己的地方随意了些,你们也不用太拘谨。”
    说完便让画眉和平喜带路去小膳房。
    ……
    瞎婆婆已经五十岁了。
    二十年前,她夫君儿女因为逃灾逝世后。
    她就领着剩下的十几两银子买了个小院,摆了个小摊,赚点生活费。
    每天天亮摆摊,天暗收摊,一天天平淡如水。
    瞎婆婆生活的波澜是在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清晨出现的。
    那日清晨,一如既往出摊的她听见了婴儿细细弱弱的哭声。
    瞬间令她回忆起了逃灾路上自己儿女绝望而茫然的哭嚎。
    自此之后,她小院子里的孩子越来越多。
    小四是第四个被瞎婆婆收留的,她十三岁那年,瞎婆婆中了风。
    前面三个哥哥姐姐嫁人的嫁人,成家的成家,长居同一个城池里的就只有在大户人家混饭吃的老大。
    小四是剩下几个孩子里最大的。
    老大凑的十两银子只支撑了一阵子,就花光了。
    瞎婆婆一直坚持让所有的孩子念书识字,那年头,供养一个读书人,一年花费的银两不下五两。
    大的白天上学堂,晚上回来教小的,这样一直循环往复,尽可能的省钱节约。
    五两足够寻常百姓人家花费小半年了。
    她央了老大送自己去他做工的那个大户人家为奴,凭着好姿色,好绣活以及识文断字,卖了五两的高价。
    老大刚刚娶媳妇,花了一大笔彩礼。
    十两银子也是挤出来的,加上小四的五两,总共十五两银子。
    十五两银子,只续了瞎婆婆半年的命。
    那一年,小六刚刚十岁。
    瞎婆婆死后,剩余三个孩子的生活费,学习费,都是老大和小四负担的。
    每个月,小四都让老大带回来三两,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小四回来。
    直到小六十四岁那年,老大带回了小四。
    带回了小四的尸体。
    后来他们才知道,为了养活院子里的孩子们,小四成了大户人家少爷的小妾。
    几天前,少奶奶不小心流了产,小四请安时,被心情不好的少奶奶关进柴房,饿了三天,滴水未进。
    终究还是熬不过,去了。
    少奶奶随口吩咐下人将小四扔去乱葬岗。
    少爷则感叹了两天就好像不记得小四这个人了,依旧和少奶奶过着日子,又抬了一房美妾。
    老大不忍心,悄悄跟着,将小四的尸首从乱葬岗带了回来。
    她至今记得,当时那种浑身上下透着刺骨的寒意,四肢无力的感觉,是如此的绝望和悲伤。
    一个小小的小城富户,便是如此的草菅人命。
    更遑论这天底下水最深最浑的皇宫了。
    一个不慎,只怕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晏非聆并不打算去改变平喜和画眉的习惯。
    如果让她们习惯了没大没小,在自己跟前尚好,出了殿门,怕是凶多吉少。
    晏非聆指导小膳房的厨娘做了几道宫外的小食,让平喜和画眉拿食盒装好,踩着饭点去了孟昭仪住的正殿。
    此时孟昭仪听贴身宫女乐心汇报了自家女儿的行动,正在调的香怎么也调不下去了。
    索性来到桌旁坐着,翘首等着宝贝女儿亲手做的饭菜。
    是的,在孟昭仪眼里,自家女儿哪怕只是进了个厨房,端出来的饭菜就是女儿亲手做的。
    晏非聆进门的瞬间,就被眼前一双亮晶晶的眼睛给吓了一跳。
    “沅沅!快点快点,娘亲的肚子好饿呀。”孟昭仪一双明明该是魅色天成的桃花眸,偏偏闪烁着格外纯净明媚的色彩。
    声音清脆娇嫩,仿若十六七岁的少女。
    圆圆?!
    晏非聆脚步一顿,这是什么梗?
    小名吗?
    难道这具身体小时候圆嘟嘟的,所以叫圆圆吗?
    嗯,貌似这是最合理的解释了。
    这厢晏非聆在走神,那边孟昭仪已经一把搂过自家女儿娇娇软软的身体,打量着桌上的饭食。
    这是……
    “娘亲知道,这是槐花香饼,牛乳羹,凉拌小黄瓜,煎馒头,小馄饨,葱花蛋饼。”孟昭仪轻轻松松的就认出了所有的菜品,让晏非聆有些诧异。
    不过稍稍一想就明白了。
    “这些娘亲还没进宫前曾吃过不少,至今还记得京城里有个胡杨胡同,里面一对老夫妇开的叫杨记小店的小馆子,小馄饨和鸡丝冷淘可是两大招牌,一顿饭不过十文就能吃得肚皮鼓鼓的呢。”孟昭仪面露怀缅之色,尝了口小馄饨,“皮擀的薄韧,不过馅却比不得杨记小店的鲜香多汁。”
    晏非聆眸子眨了眨,听闻孟昭仪来自民间,娘家在这宫里不过寒门小户,但在民间,却也算富足之家了,偶尔也能有个闲钱出门淘淘美食。
    注:冷淘即冷面,古称冷淘
    冷淘面早在唐宋时代就已很流行,杜甫有一首《槐叶冷淘》,就写到了食冷面的感受,诗中有“经齿冷于雪”的句子。又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等书的记载,宋代两京的食肆上还有“银丝冷淘”和“丝鸡淘”等出售,丝鸡淘即是鸡丝冷面。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