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段彬看着大力被推进去抢救,这一刻的心情异常沉重。
正是有这些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人存在,才能揭开这层层黑幕,作为督察组副组长,居然无法保护他们。
段斌咬紧牙,原本还在犹豫,经历这件事之后,让他下定决心,带血的优盘放入包内,这是大力交给他的,段斌心里很清楚这个东西的分量有多重。
“段组。”
“这件事必须查清楚,是意外还是人为,最近凌北市接连出事,先是常务副局长张国栋坠楼身亡,现在又发生车祸,洪局长,......
朱远航一行离开玛多县后,继续向西北方向推进。他们的下一站是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这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气候干燥、风沙肆虐,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尽管如此,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依旧世代耕耘,顽强生活。
抵达皮山县城已是傍晚,空气中弥漫着沙尘的味道。当地政府安排了简朴的接待,朱远航谢绝了专门准备的宾馆住宿,坚持与团队一同住在县委党校的宿舍里。
“我们来这里是为了解实情、解决问题的,不是来享受的。”他对张文斌说道,“基层干部已经很辛苦,我们要和他们站在一起。”
第二天一早,调研组便出发前往该县最偏远的阿依库勒乡。那里曾因水资源分配问题引发多起群体性事件,矛盾复杂,处理难度大。朱远航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实地考察当地的水利设施和用水管理机制,并尝试找出一个既能保障民生又能促进公平的解决方案。
一路上,黄沙漫天,能见度极低。车窗外,除了零星的胡杨林和偶尔出现的坎儿井,几乎看不到什么绿色。张文斌望着窗外感慨:“这里的自然条件太恶劣了,群众的生活真是不容易。”
朱远航点头:“越是这样的地方,治理越要讲究方法,不能一刀切。水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到达阿依库勒乡后,他们首先走访了乡政府,听取了关于当地水资源现状的汇报。随后,又深入村组,实地查看了几处灌溉渠道和机井运行情况。
“这个机井是我们去年新建的,但出水量不稳定,有时一天只能抽两小时的水。”一位村干部无奈地说,“上游的村子用水量大,下游就常常没水可用。”
朱远航蹲在井边,仔细观察水泵设备和水流状况,然后转向随行的技术专家:“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通过智能调度系统解决?比如安装远程监控装置,实时掌握各区域的用水情况,再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配。”
技术专家思索片刻,道:“理论上可行,但需要配套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且还要协调上下游的利益关系。”
朱远航沉吟片刻,道:“那我们就先从制度层面入手,推动建立‘村级用水协商委员会’,由村民代表、村干部、水利技术人员组成,定期开会讨论用水分配问题,确保决策公开透明。”
他随即召集乡里的干部开会,提出这一设想,并当场责成研究中心撰写一份《高干旱地区水资源管理试点方案》,争取纳入国家生态治理专项支持计划。
“我们必须承认,在一些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他在会上强调,“只有让群众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会议结束后,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族乡干部主动找到朱远航:“朱主任,我以前觉得治理就是执行上级的任务,现在才明白,真正的治理是要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朱远航笑着拍拍他的肩膀:“你有这个认识,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治理的关键,是用心去听、用脚去走、用手去做。”
当天晚上,调研组成员围坐在乡政府会议室里,整理白天收集到的数据和建议。朱远航亲自参与讨论,逐条分析可行性,并对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
“明天开始,我们分三组行动。”他宣布,“一组继续跟进水资源问题,一组负责教育和医疗基础设施的评估,还有一组则重点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情况。”
夜深了,会议室里依旧灯火通明。窗外的风沙拍打着玻璃窗,仿佛在提醒他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每一项政策的背后,都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
第三天清晨,朱远航带着一组人员前往阿依库勒乡中心小学。这所学校的教室破旧,课桌椅陈旧不堪,操场更是尘土飞扬。学生们穿着朴素的衣服,脸上却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
“孩子们是最不该被忽视的。”朱远航走进教室时,低声说道,“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
他与校长交谈后得知,该校师资严重短缺,尤其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几乎无法正常开展。朱远航当即表示将联系相关教育基金会,争取尽快配备远程教学设备,并组织志愿者教师队伍进行轮岗支教。
“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点在任何地方都不例外。”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修几间教室,而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支持体系。”
下午,他们又走访了乡卫生院。这里的医疗条件同样堪忧,药品种类有限,医生人数不足,许多常见病都要转诊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医院。
“健康是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地理偏远就被剥夺。”朱远航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必须加快推动‘远程医疗’平台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最基层。”
回到乡政府后,他立即指示团队起草一份关于“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医疗服务提升工程”的初步方案,并承诺将尽快提交给相关部门审批。
“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成样板。”他对张文斌说,“如果能在皮山县取得突破,就可以推广到整个南疆地区。”
调研工作的最后一站,是一次特殊的座谈会。朱远航特意邀请了十多位来自不同村落的群众代表,包括农民、牧民、个体经营者、返乡青年等。他希望通过面对面交流,更全面地了解基层的真实诉求。
座谈会上,气氛一开始有些拘谨,但随着朱远航亲切的话语和真诚的态度,大家渐渐放松下来,纷纷发言。
“我们最担心的是孩子上学难、看病难。”一位老农率先开口,“还有就是年轻人找不到工作,都往外跑,村里越来越空。”
“我们也想留下来建设家乡,可机会太少。”一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补充道,“希望能有更多政策扶持,让我们安心扎根。”
朱远航认真倾听,不时记录,并耐心回应每一个问题。他特别提到即将启动的“千名乡村治理骨干培养计划”和“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家乡发展。
“治理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事情。”他说,“它关乎每一个人的未来。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座谈会结束时,已是黄昏。夕阳洒在乡政府门口的小广场上,映照出一片金黄。朱远航站在人群中央,与村民们合影留念。那一刻,他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这次调研虽然辛苦,但值得。”他对张文斌说,“我们不仅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夜色渐浓,朱远航回到房间,打开笔记本,写下这样一句话:
“治理的本质,是服务人民;改革的初心,是守护人心。”
月光透过窗户洒落在纸页上,映出一行坚定而清晰的字迹,仿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朱远航在皮山县的调研工作虽然紧张,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离开阿依库勒乡后,他马不停蹄地前往该县另一个重点乡镇??固玛镇,那里是皮山县人口最密集、经济相对活跃的区域,也是民族融合程度较高的地方。
“这里的情况与牧区不同,治理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朱远航在前往的路上对张文斌说,“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我们要找到适应本地实际的路径。”
抵达固玛镇后,他们首先走访了当地的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这个中心是近年来新建的基层治理平台,集政务服务、矛盾调解、文化活动于一体,在群众中口碑不错。
“我们这里的社区干部基本都是年轻人,懂双语、会操作电脑,和群众沟通顺畅。”社区书记艾买提江热情介绍道,“现在办事效率高了,群众满意度也提升了。”
朱远航认真听取介绍,并走进办事大厅查看流程设置。他注意到窗口前排着队的群众大多面带笑容,工作人员态度热情、服务周到。
“看来你们确实在用心做事。”他对艾买提江说,“但也要注意,随着城镇化加快,流动人口增多,管理难度也会加大。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如何应对这一趋势?”
艾买提江点头:“我们正在尝试建立‘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把每个片区划分为若干网格,由专人负责日常巡查和服务,同时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加强与居民的联系。”
“这个思路很好。”朱远航表示肯定,“关键是落实到位,不能流于形式。另外,还要注重发挥群众自治的作用,比如设立楼栋长、单元长,让居民参与进来。”
当天下午,调研组还走访了几户维吾尔族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对基层治理的看法。
“以前办事要跑好几趟政府,现在一次就解决了。”一位名叫热依娜的家庭主妇笑着说,“而且社区经常组织文艺活动,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
朱远航听后欣慰地说:“这就是治理现代化的意义所在??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调研期间,他还专门抽出时间与当地的青年干部座谈。这些年轻人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医生、公务员,也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
“我们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常常感到力量有限。”一名年轻干部坦言,“希望上级能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同时也希望多一些像您这样的专家来指导。”
朱远航认真听完大家的发言后说道:“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人才支撑。我建议你们可以探索‘结对帮扶’机制,与内地先进地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座谈会气氛热烈,不少年轻干部表示深受启发,纷纷向朱远航请教具体做法。
夜幕降临,调研组成员围坐在宾馆会议室里,整理当天的资料。窗外风沙依旧,屋内却充满干劲。
“今天的收获不小。”张文斌感慨道,“从牧区到城镇,从教育到医疗,我们看到了问题,也找到了方向。”
朱远航点头:“治理现代化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发展之路。”
他翻开笔记本,写下这样一句话:
“治理的温度,来源于对人民的深情;改革的力度,取决于对现实的担当。”
月光洒进窗户,映照在纸页上,字迹清晰可见,仿佛为前行的道路点亮了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