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崔娴用朵拉的介绍信,在站前旅社办理的入住。朵拉与迷烟党毫无交集,即便是有心人想要顺藤摸瓜,想要通过朵拉找到自己的身上,可能性极低。
再者,就算是迷烟党想找到朵拉,也并非是容易的事儿。崔娴思虑周全,确定不会因为此举,给朵拉招惹上麻烦。
晚上,房间里只有崔娴一个人,煮了点饺子,饱餐一顿。幸好身体状态好,要不然这么折腾两天,估计就得趴炕了。
当初选择坐汽车,果然是明智之举,节省下来的时间,都可以用作探迷烟党老巢的安排。
在山窝窝里,而且还是迷烟党隐匿多年的地方,外人肯定不能轻易的进入。崔娴倒是也不着急,立马就能一探究竟。
不过来了这一遭,肯定要有些收获。崔娴再次盘点,自己手里的装备非常充分,这才洗漱睡觉。
这一觉很解乏,早晨听着闹铃起床,收拾好东西出门。乘坐早上6:20分,开往青羊里的车,票价1.48元,全程59公里。
早上8点钟,就到了目的地青羊里县。当地的天气预报是5-13度,崔娴穿的不算单薄,不过下了车之后,还是觉得小风有点凉。
她头一次来这边,仔细的观察行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手里头衣服不少,崔娴改成当地妇女的打扮,只要是不开口,立马就融入到当地人行列中。
到了个陌生的地方,当然得找人多的地方,看是否能搜集到可用的信息。崔娴先逛了当地的菜市场,蔬菜等品类,大差不大,也有些定疆没有的东西。
比如花椒,崔娴捏了一把,卖相不错。放到鼻子下面闻了闻,就是那个味儿。花椒3.8元1斤,崔娴买了10斤,花了38元。
卖货的摊主,瞧着她是本地人的模样,不过操着的口音,却不像。细皮嫩肉的,一出口就要这么多花椒,不过也没追问她买回去干什么。
上门的买卖,哪有拒绝的道理。
称重,收钱,目送买家离开。
崔娴拎着花椒,那味道还一个劲儿的往鼻子里钻。到无人的地方,就把东西缩小收起来。
菜市场走一圈,没寻到有用的信息。方言种类多,口音杂,有些还是她听不懂的。崔娴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探寻,关于那个村子的信息。
这边离迷烟党的老巢比较近,保不齐就有出来活动,寻找目标的人。她得尽可能低调一些,防止被人盯上。
崔娴乔装打扮一番,与本地人无二。行走在人群中,不仔细看,也瞧不出来问题。
眼睛在四处观察,看是否有自己需要的东西。没走几步,就看到几个人凑到一起,在谈论卖家手里牵着的大公驴。
崔娴看了一眼,现在她对动物的品相很有研究。怎么辨别是好是坏,怎么样估算动物的年纪,怎么样看它们是否健康,她心里门清儿。
除了当初跟朵拉、汤技术员学习的之外,也得益于崔娴自己饲养动物的时间比较长。
甚至有些动物,从小到大饲养过一轮,每个过程都有观察到,当然知道如何辨别了。
这头驴声高亢有力,刚才崔娴离得老远就听到它的叫声了。凑到卖家身边,摸了摸公驴的身体,结实的体魄,肌肉发达,皮肤紧凑有弹性,不错。大公驴的精神状态也很饱满,怪不得卖家要的价格这么高。
其余几个都是大男人,看到忽然有个妇女凑到身边,交头接耳的调侃着什么。女人家家的,还能出那么大手笔,买一头公驴了?
崔娴听出来那笑意中的不怀好意,看了一眼卖家倒是没有嘲讽的意思。她实在是太喜欢这头公驴了,思虑再三,还是打算出手买下来。
其余人听着她想买公驴,抱着膀在一旁看热闹般,150块一头驴,她能买得起?
而对崔娴来说,才150块就能买一头品相这么好的公驴,简直是赚到了。
卖家都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儿,崔娴就把钱掏出来了。让卖家清点下,她就接过来公驴的缰绳。
卖家攥着钱,他一手饲养出来的公驴,可是宝贝的很。要不是急用钱,也舍不得卖掉。东西是好的,不过性子有些倔,让她耐着性子管教。
崔娴牵着公驴,撸了几把脑门上的毛,还算是挺温顺的。瞥了一眼旁边目瞪口呆的几个人,牵着公驴堂而皇之的离开。
走了好远,确定没人跟过来,到了无人的地方,赶忙把公驴偷偷收起来。以防万一,又换了一身行头。
折腾这么一番,一个小时就过去了。九点左右的时候,崔娴就在饭店吃了一碗心肺汤和一个烧饼。这样的天气,吃上点热乎乎的东西,浑身都跟着暖和了。
九点半的时候,坐上了拖拉机开始赶路。不过这里是太行山区了,出了县城就没有什么好走的路了。拖拉机走得慢,有的地方吱吱呀呀晃荡的,比老牛车也没快到哪里去。
崔娴跟着拖拉机的节奏,东倒西歪的,紧紧地抓着才不被晃荡到车下去。目光落在远方,连绵不绝的大山,崎岖嶙峋。
一个来小时的时间,拖拉机好像也就走了十多公里的样子。就算是崔娴着急,也无计可施,倒不如耐着性子,欣赏周边的风景。
眼神看向远方,心里头却是在盘算,打听那个小村子的事儿。
县城人多眼杂,打探消息多有不便。到了犄角旮旯的地方,她再特意乔装打扮、伪装声音,安全性能有些许保障。
不过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越是这种穷乡僻壤的地方,越是容易跟迷烟党有瓜葛。寻找什么人打探消息,也得深思熟虑。
眼见着已经中午一点半了,可算是到了东石头公社。
崔娴绕了一圈,找到个当地的年岁比较大的老人。闲聊几句之后,没看出来这老人有什么问题,崔娴才开口打听,他是否知道后酱水沟大队和五魁背大队。
老人一听,说他只知道后酱水沟大队,那个地方难走的很,周围很多住在山窝窝底的人,一辈子都没出来过。
崔娴拿着纸和笔,听着对方说出来的路线,画了个简易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