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下午四点,沈青云看着窗外的阳光还没褪色,忽然生出个念头。
不如去羊城的街巷里走走,看看这座城市的模样。
他没有联系酒店的礼宾部,而是翻出手机里的普通租车软件,拨通了附近一家评分高的租车行电话。
悄悄前来,就要彻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这样才能听到真话、看到实情。
“喂?您好,请问是诚信租车行吗?我想租一辆家用轿车,用两天。”
沈青云的声音刚落,电话那头就传来个洪亮的男声,带着粤式普通话的软糯:“老板您好,要什么车型?我们这里有丰田、本田,都是省油的,适合在城里开。您在哪个位置?我让师傅送车过去?”
“不用送,我自己过去取吧,正好看看路。”
沈青云报了酒店地址,没提任何特殊身份,对方爽快地应下:“我们在体育西路,离您那儿走路十分钟。我叫阿强,您到了打电话,我出来接您。”
挂了电话,沈青云换了件浅蓝色的衬衫,套上薄外套,揣着手机和钱包就出了门。
没有秘书跟着,没有司机等候,他像个普通游客一样,跟着导航往租车行走。
街上的紫荆花树沿着人行道排开,粉色的花瓣落在地上,被行人的脚步碾出淡淡的香。
他路过一家糖水铺,玻璃柜里摆着红豆沙、芝麻糊,热气腾腾的,几个老人坐在里面,用粤语聊着天,声音慢悠悠的。
沈青云停下脚步看了会儿,这场景像极了滨州老城区的早点铺,只是少了雪,多了几分暖意。要是有秘书跟着,他恐怕很难这样随意驻足,更难捕捉到这种不掺任何表演的市井气息。
…………
十分钟后,他在体育西路的巷口看到了“诚信租车行”的招牌,红色的字在骑楼的阴影里格外醒目。
一个穿着黑色夹克的中年男人迎上来,脸上堆着笑:“是沈老板吧,我是阿强。”
阿强的手很有力,握着沈青云的手时,掌心带着薄汗:“刚看您不像本地人,是来出差的?”
“嗯,来工作的。”
沈青云跟着阿强走进租车行,不大的店面里停着三辆轿车,墙角堆着清洁工具,墙上贴着“租车须知”,字里行间透着实在。
“想租辆省油的,明天去逛逛,熟悉下环境。”
他没说自己要去考察,只说逛逛”刻意弱化目的性。
“那必须给您推荐这辆丰田卡罗拉。”
阿强指着门口的白色轿车,车身上还沾着淡淡的水珠,笑着说道:“刚洗干净的,昨天才做的保养,您开着放心。”
他打开车门,让沈青云坐进去试试:“空间大,坐着舒服,城里堵车也不怕,油耗低。”
沈青云坐进驾驶座,座椅的角度正合适,方向盘握着顺手。
和他在滨州的公务车比,这辆车更显家常,没有任何特殊标识。
“多少钱一天?”
他随口问道,语气像普通消费者一样自然。
“看您是外地来的,给您算便宜点,两百一天。油费自理,还车的时候加满就行。”
阿强递过来钥匙,还塞了张纸条,对沈青云解释道:“这上面是我推荐的地方,您要是想逛老城区,就去上下九。想看看江,就去珠江边的滨江路;想吃好吃的,西华路全是老字号。”
沈青云接过纸条,上面的字歪歪扭扭,却写得认真。
笑了笑,他对这位热情的老板说道:“谢谢,很贴心。”
“嗨,应该的。”
阿强挠了挠头,笑着说道:“您是来工作的?要是在羊城有什么事,比如找地方吃饭、问路,都能给我打电话。我是本地人,熟!”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对了,您要是去上下九,注意保管好手机钱包,那边人多,偶尔有小偷。不过最近警察巡逻多了,比以前安全多了!”
这句话像根针,轻轻刺了沈青云一下。
他下意识地问:“以前治安不好吗?”
这才是他想知道的真实情况,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感受。
“前两年挺乱的,跨境诈骗、小偷小摸多,尤其是火车站、老街区。”
阿强的语气沉了些,没有任何避讳:“后来警察抓得严了,好多了。听说最近来了个新的公安厅长,是从北方调来的,不知道会不会更严点。我们老百姓就盼着治安好,出门放心。”
沈青云心里一动,没说自己就是那个新厅长,只是点点头:“会好的,放心吧。”
他接过钥匙,发动车子,阿强在车外挥着手:“沈老板,路上小心,有问题随时打电话。”
车子驶出巷口,汇入羊城的车流。
没有警灯开道,没有车队跟随,他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司机一样,在车流里慢慢前行。
握着方向盘,看着窗外掠过的骑楼、绿树,阿强的话还在耳边。
老百姓盼着治安好,这和滨州的老百姓盼着路修好、水烧热,是一样的心愿。
他忽然觉得,这次悄悄前来的决定是对的:只有卸下“官员”的身份,才能听到这样不加修饰的真心话,才能摸到这座城市最真实的脉搏。
………………
沈青云没有先去阿强推荐的上下九,而是顺着体育西路往老城区开。
羊城的路比滨州复杂,高架桥层层叠叠,骑楼老街弯弯曲曲,但导航的声音很清晰,加上他在滨州跑遍各区县练出的认路本事,倒也没走岔。
开了二十分钟,他把车停在西华路的巷口。
这里没有天河区的高楼,只有两层高的骑楼,招牌从二楼垂下来,“老字号云吞面”、“广式烧腊”的字样透着烟火气。
他锁好车,刻意把车停在普通车位里,没有任何特殊标记,这样才不会引起注意。
走进巷子里,风裹着烧腊的油香、云吞面的汤底香扑过来,比酒店的早餐更勾人。
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背着书包跑过,手里拿着刚买的鱼蛋,嘴里说着粤语,笑声脆生生的。沈青云跟着人流往前走,没有前呼后拥的陪同,他能自由地观察每一个细节:路边摊位的卫生状况、行人的表情、街巷里的安全设施。
路过一家云吞面店,玻璃柜里的云吞个个饱满,老板正用竹勺把面捞进碗里,动作麻利。
他停下脚步,看着老板给客人端面。
客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老板特意把面碗往老人面前推了推,用粤语说“阿婆,小心烫”,老人笑着点头,眼里满是熟稔。
这场景让沈青云想起滨州香房区的早点铺,张大妈每次去买豆浆,老板都会多给她加半勺糖。他忽然觉得,不管南北,老百姓的善意都是一样的,藏在一碗热面、一勺糖里。
要是他以“厅长”的身份来,恐怕只会看到提前准备好的“样板店”,而不是这样自然流露的温情。
“老板,要一碗云吞面,细面。”
沈青云走进店里,学着本地人的语气说,刻意压低了声音,怕口音太明显引起关注。
老板抬头看他,笑着说道:“好嘞!要不要加个卤蛋?”
“加一个。”
沈青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窗外的人来人往。
卖糖水的阿姨推着小车走过,车身上的红豆沙字样很醒目。
修鞋的大爷坐在巷口,手里拿着针线,面前摆着几双要修的鞋。
还有情侣手牵手逛着,指着路边的盆栽小声说笑。
这烟火气,和滨州冬天里的热红薯摊、冰糖葫芦车一样,都让人心安。
没有记者跟随,没有干部陪同,他能像个普通食客一样,听邻桌客人聊天。
左边桌的两个年轻人在说“昨天在火车站差点被偷手机”,右边桌的老人在聊“最近晚上散步,能看到警察巡逻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比任何工作报告都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