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废品收购,一个历史颇为悠久的行业。
在杨诚父母那一辈的眼里,废品收购打的口号可是支援国家建设。
现在看来两个事情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当初实际上却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六十年代各行各业一穷二白,万物待兴。各种原材料物资都非常紧缺。
所以一笔一笔的帐都要精打细算。
有些“破烂儿”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起来,再次投入到工农业生产。
那时候,寻常百姓家的破铜烂铁、碎布条、废玻璃、报纸甚至牙膏皮都能换钱。
每家每户都会把这些存起来,统一到收购站换钱。收购站再卖给有关生产部门,经过再次生产,制造成铁铣、棉毯和酒瓶等产品。
但到了八九十年代,废品收购这事就有些变味了。
有些废品收购站的主营业务可不仅仅是传统的“废品”了。
几十斤或上百斤重的钢板角头、二三十厘米粗、几米长的铁管、甚至钢筋、铁棍、铜线、下水沟铁盖。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只要你敢拿来,收购站它就敢收。
收的人赚的盆满钵满,卖的人也赚的也不少。
谁家里会有几百斤重的钢材,成捆成捆的钢筋铜线?
但若是真的盘问了,得到的统一回答都是“捡来的”。
路边捡来的,不要白不要?实打实的零成本。
其实到底怎么回事,彼此都心知肚明。
这事在八九十年代很普遍,只不过有的收购站明目张胆,有的则比较隐晦。
小旅馆附近这个收购站的程度正好位于两者之间。
做了,但没完全做。
几百斤的材料不敢收,十来斤的还是能零星地收一些。
收购站位置比较偏,杨诚几人步行穿过了好几个胡同,才终于找到了。
挨着一座不知名的古庙,门口挂着一个牌子,用红色油漆蘸写的废品收购四个大字。
站门敞开着,院子倒是挺大,里面很僻静。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符合闷声发大财的道理。
这种生意看上去脏累不体面,被很多人不放在眼里。
但着实能赚钱。
几人走进了收购站,映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啤酒瓶子。
这些都是啤酒厂家要二次回收的,啤酒瓶在当时废品收购种类里可是占大头。
没发觉有人,王子文冲着铁门咣当咣当敲了两下。
“老板在不在?”刘豪喊道。
“谁啊!”从摞的高高的啤酒瓶堆里冷不丁钻出来一个黝黑的中年汉子。
“最近自行车有没有新来的货?来几件”杨诚熟捻地开口,摊开手比了个5的手势。
中年汉子没搭话,惊疑不定地打量着几人,特别是身材魁梧的王子文。
因为没有别的衣服穿,他还穿着那件父母给他的西装西裤。
还是那么正式,好似要去谈一笔大生意。
严肃地站在废品堆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