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70章 辽国之事,中秋设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170章 辽国之事,中秋设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170章辽国之事,中秋设宴
    辽国实行五京制。
    上京临潢府丶东京辽阳府丶中京大定府丶西京大同府丶南京析津府。
    因是游牧民族出身,辽国皇帝并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常驻。
    遵四季捺钵之制,随四季变化,率领皇族丶朝中大臣与精锐骑兵,迁徙至不同行宫与处理政务。
    秋意渐浓,上京,临潢府,辽国重要的宫殿都分布在此。
    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遣工匠修建的开皇殿,还有安德殿丶五鸾殿丶宣政殿等几处接见朝臣处理政务的大殿。
    今日,宣政殿内,年仅三十五岁的耶律洪基身穿赭黄面丶黑里子的契丹皇室常朝袍,端坐于御座上方。
    四年前,耶律洪基前往滦河上游的太子山捺钵。
    皇太叔兼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重元联合其子耶律涅鲁古丶知北院枢密事萧胡睹等人意欲行刺,胁迫他写下禅位诏书。
    好在敦睦宫使耶律良及时报信,这才逃过一劫,耶律重元见计划失败,逃亡路上,畏罪自杀。
    大周清丈田亩,革新除弊一事,耶律洪基早就有所耳闻。
    辽国如今的气象亦是一年不如一年,积弊颇深。
    贵族奢侈之风盛行,南北两院官僚尔虞我诈,武备松驰。
    加之大兴佛教,单单登记在册的僧尼人数,就已经多达数十万名,四处兴建庙宇,为佛像塑金身的花费,更是不计其数。
    东北方向的女真部落,也隐隐露出不安定的苗头。
    先帝旧臣,北院枢密院使耶律仁先拧眉思索片刻,躬身道:「陛下,周朝革新已见成效。」
    「臣以为或可效仿周朝,召集大臣商议出适应我朝的革新除弊之策。」
    「周朝皇帝野心勃勃,非比寻常,难保将来有朝一日,不会挥师北上,当早做准备才是!」
    耶律洪基听到此话,没有立刻表态,指尖轻轻敲着御座扶手,将目光放在耶律乙辛身上。
    耶律乙辛在重元之乱中立下大功,加封魏王,赐号匡时翊圣竭忠平乱功臣。
    深受耶律洪基的信重,与耶律仁先一同在北院共事,二人互相瞧不顺眼,势同水火。
    只见耶律乙辛冷哼一声,语气中满是讥讽。
    「我大辽乃草原天朝上国,骑兵骁勇,凭先祖留下的赫赫基业,何惧南边的周朝?」
    「若真要学周朝胡乱折腾,怕是先把国内的贵族勋戚都得罪光了,到时候不用他们来打,自己就先乱了!」
    「不过是舍本逐末,动摇国本之举。」
    「你……」耶律仁先猛然甩袖,脸色涨红。
    耶律洪基轻叹一声。
    辽国贵族不仅掌握部落兵权,世袭领地,朝中核心官职也由贵族子弟担任,一旦触及到贵族们的利益。
    必定会联合反叛,直至耶律一族政权彻底瓦解。
    况且,他也不想费心折腾。
    这些年佛寺香火鼎盛,各部安定,与其劳心费力推行新政,不如静守祖制,安享太平。
    维系耶律一族的统治,远比一场未知成效的改革重要。
    「罢了罢了,此事休要再提。」
    「近日朝中无事,明日朕要去城西的大延寿寺礼佛。」
    说罢,耶律洪基起身离去。
    耶律乙辛扭头看向耶律仁先,嗤笑一声后,大步从宣政殿离开。
    ——
    几日后,大周,正值中秋佳节,华兰遵循旧例设下宫宴,邀请汴京城内外命妇们。
    大周百姓除登高赏月,泛舟听曲外,还会在庭院中摆放月饼丶糖瓜丶石榴等贡品,焚香祭拜月神,祈求各种心愿。
    并且汴京城中秋夜整晚不宵禁,樊楼亦会点起数百盏灯笼来助助兴。
    仁明殿内,悦耳的丝竹声飘荡在四周。
    华兰一身深青色云纹宫装,头戴点翠凤冠,端坐在上首之处,眉眼舒展,气度从容,垂落的流苏随着她的动作微微轻晃。
    不多时,只见她抬眸浅笑,温声道:「诸位不必拘束,只管共叙闲话,莫负此等良辰美景。」
    「本宫不日前偶然品尝过樊楼的桂花酒,味道属实绝妙,便差人去樊楼取了几坛来,诸位也一道尝尝。」
    殿内一众命妇纷纷起身行礼道:「谢娘娘赐酒,娘娘心系臣妇,臣妇们感念不尽!」
    华兰摆了摆手,示意众人不必多礼。
    英国公夫人身着锦袍,笑眯眯看向盛老太太,「多日不见,老太太气色瞧着愈发好了。」
    「托夫人福,近来每日晨起都在院子里走上两圈,几个重孙儿也常来跟前闹着,日子热闹,气色自然就好了。」
    英国公夫人闻言,轻声道:「老太太福寿双全,重孙绕膝,真是叫人羡慕。」
    「夫人我这个年纪,自也是如此,福分只多不少。」老太太说罢,很是亲昵的在她手背上轻轻一拍。
    自打华兰册封皇后,盛张两家的往来逐渐频繁,如今搬至国公府,两家离得近,交情也不由得更深了些。
    平宁郡主现下也时常来盛家给老太太请安,态度比起当年齐衡要入盛家书塾读书时的模样,简直跟换了个人似的。
    如兰与品兰二人虽无诰命。
    但一个是皇后嫡亲妹妹,一个是淑妃嫡亲妹妹,故今日也在受邀名册内,这会儿正围坐在明兰和嫣然的身边。
    只见明兰一身藕荷色宫装,身段比起待字闺中时,更见风韵窈窕,眉宇间灵动又不失温婉。
    她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而后眉眼弯弯,一副心满意足的模样。
    「真好喝。」
    嫣然扭头看向她,蹙眉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便快,冷吃下去,则凝结在内,还得用五脏去暖他。」
    「先前太医都叮嘱过你,少吃些冷酒,这点毛病就是改不掉。」
    明兰灿然一笑,扯了扯嫣然的衣袖,「我知道嫣然姐姐你是为我好,可我现下就这点爱好了。」
    「又不是日日都吃,你放心,我心里有数,断不会贪多。」
    如兰抚摸着微微隆起的小腹,轻哼一声,「贤妃娘娘莫要白费口舌,就是寒冬腊月六妹妹她也喜欢吃冷酒。」
    「我记得六妹妹还说过什麽,冷天吃冷酒,别有一番风味。」
    明兰眨了眨,笑道:「五姐姐你就知道揭我短,等下次进宫,别想吃我做的炙羊肉。」
    「那不行,我就要吃,你当初答应过我的!」如兰摇头晃脑的说着。
    片刻后,明兰将目光放在品兰身上。
    只见她脸上一直挂着浅浅的笑意,于是乎,轻声问道:「品兰姐姐,你在忠敬侯府过的可还好?」
    品兰点头如捣蒜,「婆母性情温和,长嫂干练豁达,虽不爱说笑,但人是极好的。」
    如兰听到此话,略有些惊讶的扭头看向她。
    「当真?我先前可听说你家嫂嫂规矩大的很,什麽轻生死,重礼法,她没处处管着你?」
    「这倒不曾,我只顾和官人过自己日子,郑家上下品性全都好的很。」
    品兰说话间,眼下不由得闪过一抹骄傲,家中世代忠良,官人前程似锦,京城不知有多少姑娘羡慕她能嫁进郑家。
    如兰撇了撇嘴,心里有些酸溜溜的,毕竟她一直不大看得上长房一脉。
    不过转念一想,品兰和自己又没什麽恩怨。
    小时候跟随盛紘和王若弗去宥阳,但凡她瞧上的东西,品兰没有不乖乖让出来的。
    只要墨兰过的事事不顺心,那就行了。
    如此一想,她脸上重新绽开笑容。
    与此同时,康家,后院厢房内。
    王若与脸色阴沉,紧紧握着杯盏,心头不停起伏着。
    母亲和妹妹皆诰命加身,全都去参加宫宴,风光无限。
    可她倒好,今年京城内各家官眷的宴席,给她送来请帖的寥寥无几。
    前几日她本想向王老太太讨些银子使,结果没想到王家帐目也亏空的厉害,王老太太只掏个三五十两就把她给打发了。
    长女康允儿不知受了什麽蛊惑,竟一点都不知道帮衬娘家。
    自打搬来京城,盛维和李氏也算清楚王若与和康家是什麽做派,加之还有盛紘和盛老太太从旁提点。
    李氏和盛长梧自然不会纵容康允儿无所忌惮的帮衬娘家,早已不止一切的告诫过她,李氏更牢牢攥着管家权。
    康允儿也明白,婆家不比往日。
    即便是虚衔,那也是堂堂荣昌侯府,淑妃的娘家,更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
    而自己父亲做官无望,母亲往日因印子钱一事名声扫地,家中就剩个祖宅维持体面。
    一旦惹怒婆母和官人,将来哪有什麽好日子可过,若被休弃,更是万劫不复。
    就在王若与暗骂母亲与女儿,满心怨愤之际。
    只见康海丰迈步前来,凝眸看着她,淡淡道:「兆儿的婚事,我自有主张,你若敢再背着我,偷偷把我女儿胡乱嫁出去,我饶不了你!」
    「康海丰,你把话说清楚!」
    「是不是苏氏那小贱人又在你面前瞎挑唆,一个妾室还想掺和儿女婚事,反了她了!」
    「我正愁没地撒火,她倒自己找上门来!」
    王若与说罢,抬脚就想冲去苏小娘院里,把她母女二人狠狠教训一顿。
    结果康海丰直接伸手拦住她的去路,冷声道:「言儿得卫将军庇佑,在武学内勤勤恳恳,不曾懈怠分毫,又与盛家七郎交好。」
    「如今晋儿入国子监彻底无望,他可是我唯一的希望。」
    「你休要胡搅蛮缠,我警告你,不许再去寻她们的麻烦。」
    「我在汴京是没什麽脸面了,可你王家还要脸吧,小心我把你这些年沾的人命官司通通说出去!」
    「看王家还怎麽替你收拾烂摊子,只怕他们现下的日子也不大好过吧?」
    王若与微张着嘴巴,拧眉竖目的盯着康海丰,「你……你敢威胁我!」
    「女儿毒杀良妾庶子,母亲帮着遮盖隐瞒,传出去你那在御史台的兄长这辈子都别想升迁了!」
    留下这句话后,康海丰瞪她一眼,转身离开,前往苏小娘的院子。
    康言虽是庶子,可他将来若出息,自己必定跟着享清福,苏小娘性情又温婉妥帖。
    而康晋出息,自己只怕一辈子都要看王若与和王家的脸色。
    另一边,集英殿内。
    此处布置的富丽堂皇,御座上方,赵晗一身赭黄色常服,面带笑意。
    文武百官身姿端正,神色恭谨,按品级依次列坐于殿内两侧的案几旁,案上早已摆放好精致的菜肴与酒水。
    盛紘身为国丈,又加封国公,自然安排在靠前的位置,只见他紫袍玉带,眉开眼笑的捋动胡须。
    顾廷烨作为新贵,位置仅次于张辅等几名老将。
    这时,赵晗缓声道:「昨日王安石送来奏疏,江南地界已经清丈出隐田近五千万亩,北方六路还要更多。」
    「单是田税,我朝一年便可多收数千万贯,可喜可贺啊。」
    此话一出,不少官员纷纷倒吸一口凉气,才过去多久,就查出这麽多隐田,难怪国库年年空虚。
    待清丈一事结束,只怕我朝隐田数量可至少能有四五万万亩!
    「诸位爱卿不必紧张,朕并非兴师问罪,常言道:士大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后续诸多事宜,还需仰仗诸位爱卿一同出谋划策。」
    「待国库充裕,军备修整妥善,便可着手于燕云之地,护北疆安宁。」
    孝期结束,时任户部侍郎的海彦平率先拱手道:「官家心怀天下,志在北疆,实乃大周之幸,万民之幸!」
    「臣愿为官家赴汤蹈火!」
    「臣附议!」
    「臣附议!」
    「……」
    一时间,文武百官纷纷离席,躬身行礼。
    待到酒过三巡,赵晗扭头看庆云一眼,庆云当即会意。
    不多时,教坊司琵琶色教头宋引章怀抱琵琶,身着碧青色襦裙,款款入殿,身后还跟着数名容貌艳丽,身段姣好的舞伎。
    「官家,这位莫非就是先前徐将军口中那位钱塘第一琵琶手?」顾廷烨放下杯盏,饶有兴致的问道。
    赵晗轻轻点头,「不错,正是她,朕今日特地命她入殿,为诸位爱卿添些雅兴。」
    「年纪轻轻便能顶着钱塘第一琵琶手的名声,倒是有趣!」一名绯袍官员笑呵呵的看向宋引章。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