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172章宗室与交趾,你有事瞒我
    宣明殿内,暖香融融。
    英国公夫人满眼疼爱的看着怀中的琰哥儿,指腹轻轻蹭过他肉乎乎的脸颊。
    张桂芬是她唯一的女儿,打小没离开过自己半步,琰哥儿更是她有血脉相连的亲外孙。
    这份感情,整个张家,谁也比不过。
    「母亲,快放下歇歇吧,抱这麽久,怕是胳膊都酸了吧。」张桂芬笑眯眯的看着她,已为人母的她,那依旧英气十足的眉宇间更添了几分温婉稳重。
    英国公夫人闻言,斜睨她一眼后,感慨道:「让我再抱会儿,我又没老到那种地步。」
    「看着琰哥儿我就忍不住想到你小时候,那会儿你也这么小,裹在襁褓里,哭起来嗓门比谁都亮。」
    「半夜里非得我抱着晃着才能睡着,有次你爹想抱你,刚接过去就哭得撕心裂肺,最后还是我抱着你在屋里走了大半个时辰,才把你哄睡。」
    张桂芬嘴角上扬,笑道:「女儿小时候有那麽过分吗?」
    「不信的话,问你爹和几个哥哥去。」英国公夫人轻哼一声,低头继续将目光放在琰哥儿身上。
    片刻后,她轻声道:「如今你诞下皇子,我和你父亲,还有徵儿他们,总算可以放心了。」
    正当张桂芬准备开口之际,只见心腹宫女红缨领着一队内侍迈步前来。
    英国公夫人见状,这才满眼不舍的将琰哥儿交到乳母的手中,和张桂芬一道行礼接旨。
    「门下,制曰:
    咨尔德妃张氏,毓自勋门,秉性温良,赋姿敏慧,更诞育皇四子,绵延宗嗣,功在社稷,朕心甚悦。
    其父张辅,忠勇素着,屡立戎功,克振家声。
    兄张征,承父风骨,效力行间,奋身矢志,不坠将门之威名。
    尔族世笃忠贞,一门俊杰,诚为柱石之臣。
    今晋封张氏为贵妃,望其协理内廷庶务,以安后宫秩序。
    钦哉。」
    圣旨读罢,张桂芬满脸欢喜的行礼道:「臣妾谢官家隆恩!」
    为首的内侍上前一步,微微躬身,亲自将圣旨交到她的手中,英国公夫人长长吐出一口浊气。
    今后后宫之中,除了华兰,就当属她最为尊贵了。
    待内侍走后,英国公夫人拉着她重新坐在软榻上,母女二人又絮絮叨叨说了许久。
    直到天色将晚,她才出宫离去。
    ——
    几月光阴转瞬即逝,转眼已临近年关。
    齐衡诸事缠身,自不好回京团聚,申和珍心里牵挂着他,但府中年节事宜又要她来操办。
    平宁郡主也不肯让瀚哥儿和玉姐儿跟着她一路舟车劳顿前往江南。
    因此,申和珍只好准备些衣物和齐衡喜欢的吃食,遣人快马加鞭送往江南。
    王安石的妻子吴大娘子亦是如此。
    今日,垂拱殿内,正值常朝。
    从京畿到江南再到北方六路,清丈隐田一事成效颇丰,现已逐渐推进至西南丶西北诸路。
    赵晗眸光在殿内群臣身上缓缓扫过,沉声道:「广南西路安抚使裴虎,昨日上奏,提及交趾国。」
    「近月来交趾国频繁调兵,更有探子来报,交趾国主召集诸部贵族议事,行踪诡秘,恐对我朝广南边境不利。」
    大周立国之初,太祖皇帝一心稳固北方疆域,对南疆事务以安抚为主,无暇深顾。
    彼时,丁部领平定十二使君,建立大瞿越国,即丁朝,太祖封其为交趾郡王,正式纳入藩属之列。
    后来丁朝内乱,权臣黎桓篡位,建立前黎朝,太宗以恢复旧疆,惩治篡逆为名,发动大军征讨交趾。
    结果因气候湿热,瘴气丛生,大周士兵无法适应,加上指挥不力等原因大败而归。
    前黎朝大臣李公蕴又趁内乱,趁机夺取帝位,建立李朝,迁都升龙,国号大越。
    对内自称大越皇帝,而大周称其为交趾。
    真宗册封其为南平王,仁宗又加封为检校太师,打算以恩宠维系宗藩关系。
    天圣六年,三月戊戌,李公蕴病逝,其子李德政继位后,屡次发兵侵扰广南边境。
    在邕州丶钦州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如今交趾国王是李德政长子李日尊,在内常以天朝,上国自居,比起李德政越发自大。
    嘉佑年间,时常在大周边境劫掠粮草,掳走百姓
    紫袍玉带,目光刚毅的张辅出列一步,声如洪钟,拱手道:「交趾不过弹丸小国,蛮夷之辈!」
    「当年侬贼走投无路时,曾向交趾国求援,交趾国主竟当场表明愿意出兵相助。」
    「可见其之野心!」
    侬智高曾与交趾为敌,也曾向交趾俯首称臣,关系反覆无常。
    多年前侬智高父子叛乱时,交趾国原想趁机插手大周内政,从中获取利益。
    结果裴虎顾廷烨等人骁勇善战,率领大军迅速稳住战局,一路追击侬氏父子叛军,势头锐不可当。
    交趾发现无利可图,贸然相助反而风险更大,于是暗中撤回兵马,只作壁上观,妄图坐收渔翁之利。
    顾廷烨眸光微动,紧跟着开口道:「臣以为,交趾一直小人行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从无半分藩属之礼。」
    「李日尊不过是故技重施,想趁我朝清丈隐田,重心稍移之际,再犯边疆。」
    「臣以为,当早做准备,一举灭了这等小国,永绝后患。」
    「臣连发兵藉口都想好了,就让李日尊交出这些年掳走的边境百姓,少一个都不成!」
    「若他拒不遵从,或者交回的百姓数目有缺,受辱致残,便是忤逆我大周天威,我朝出兵征讨,名正言顺!」
    此话一出,盛长柏扭头看顾廷烨一眼。
    理由虽有些糙,但以救回子民为藉口出兵,的确还能赢取一波民心。
    只是战事一开,粮草调度,兵卒损耗皆需审慎考量。
    交趾之地,瘴气丛生,道路崎岖,必定会有士兵不等上战场,就死于疫病。
    「顾侯说的好,臣附议!」张辅捋须笑道。
    卫凌更是紧随其后,朗声道:「若官家准奏,臣愿领兵出征!」
    「定将那交趾蛮夷打得服服帖帖,救回所有被掳百姓!」
    韩章眉头微拧,缓缓出列。
    只见他身着紫色朝服,神色沉稳,拱手道:「顾侯心系边境百姓之意,臣能理解。」
    「臣以为此事尚需从长计议。」
    「交趾虽小,却也在南疆经营多年,易守难攻,敌军一钻进山林,我朝士兵极容易迷失方向,贸然追击,只怕还会遭遇埋伏。」
    顾廷烨大手一挥,「韩大人多虑了,神机营这几年可不是吃白饭的。」
    「下官还想试试火器在山林之中,能起多大的效果呢!」
    「敌军若躲进密林中负隅顽抗,便用虎尊炮轰开通道,再让神机营士兵持火箭推进。」
    「下官就不信,交趾的士兵是铁打的不成!」
    赵晗看着他们,目光微沉,想要出兵交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瘴气一事。
    沉吟片刻后,缓声道:「瘴气乃水土疾病,可防可控。」
    郑骁连连点头,拱手道:「官家说的是。」
    「臣先前平叛侬贼时,就曾下令麾下士兵佩戴雄黄,燃烧艾草丶菖蒲等物,还有食用槟榔。」
    大周官员若初次外任西南之地,第一件事情就是效仿当地官员和百姓嚼槟榔,认为此物可防瘴气和消食。
    「都是好办法,不过还不够,对付交趾可不似平叛侬贼那般简单。」赵晗神色从容,轻声说着。
    海彦平心中暗暗权衡一番后,手持笏板,出列道:「官家,臣以为可先派遣骁勇之将,率领一支精锐先行南下。」
    「一可震慑交趾,二协助裴大人加固边境防线,绘制详细堪舆图。」
    「三来李日尊见我军已有防备,若能收敛异动,也可省去一场战事,待我朝万事俱备,再与之一战。」
    此话一出,韩章丶申时其等人纷纷出列附议。
    赵晗手指在御座扶手上轻轻叩动。
    「海爱卿所言有理,秋十月至次年二月是瘴气最弱的时候。」
    「此刻发兵,筹集粮草,整顿军备,加上行军路程,抵达交趾多半在二月至春三月。」
    「若李日尊有意拖延到初夏,湿热交加,正是瘴气最猖獗的时候,于我军不利。」
    话音刚落,就见卫凌拱手道:「官家,臣愿领精锐前往广南!」
    他清楚,若自己不能立下大功,为长姐请封诰命一事,多半不可能。
    就是赵晗有心看在自己和明兰的情面上,恐怕也会遭到朝臣反对。
    「官家,臣也愿意。」顾廷烨丶郑骁等人紧跟着附和一句,身为武将想要升迁,首要的就是军功。
    南疆之事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他们自然不想错过。
    赵晗看着他们,斟酌一番后,沉声道:「郑骁丶卫凌二人率骁骑营及五千精锐即日南下,归裴虎节制,定期传回奏报。」
    「顾廷烨留守京中,操练神机营,待时机成熟,再另有任用。」
    「臣等遵旨!」卫凌等人拱手一礼。
    此事商议结束,几名大臣又循例汇报各项事务后。
    赵晗长叹一口气,看向执掌大宗正司的赵宗晖,此人是赵允让的第四子。
    赵宗晖察觉到这束目光后,不禁觉得后脊阵阵发凉,下意识握紧笏板,垂首屏息。
    大周立国初期,宗室数量有限。
    主要是太祖和太宗的直系后代,但历经几代传承下来,至今已有千馀人。
    太宗时曾规定,宗室子弟除了开封府尹可以担任外,其馀官职都没有实权。
    宗室后代也被禁止出任地方官职,只能留在京城,五服以内的可以居住在皇宫内。
    五服以外则在宫外居住,但不能随意进出汴京城。
    此举虽然避免了宗室干政与地方割据的风险。
    但吃穿用度,婚丧嫁娶,皆由朝廷供养,每年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还有些宗室子弟怠惰骄纵,流连秦楼楚馆,寻衅滋事,对汴京城的治理也带来不小的麻烦。
    韩章,申时其等几名朝中重臣则挺直脊梁,随时准备开口。
    「朕以收复燕云为志,不敢懈怠,然宗室每年耗费数百万贯,若不革新,恐怕难支撑日后北伐军需。」
    「朕决意革新宗室规制!」
    「五服外宗室子弟不再授予官职俸禄,需于半年内离开京城,前往地方州府定居,可与寻常百姓一样,凭真才实学参加科举或武举。」
    「朕还会着户部按人丁拨付安家费,助其在地方置业谋生,自食其力。」
    「五服内宗室子弟授官年龄自七岁改为十五岁。」
    「婚丧嫁娶,生辰赏赐,四季衣料,每月俸禄尽数减半。」
    「宗室各府中用度,需登记造册,由大宗正司核查,若有铺张奢靡者,初犯者停发三月供给,再犯者削去官职,迁出京城,朝廷不再供养。」
    话到此处,赵宗晖热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对宗室子弟规制的革新,总算是来了。
    「若有宗亲抗旨不遵,朕绝不会因宗亲之情姑息,轻则由大宗正司杖责惩戒,重则削去宗室籍,贬为庶民,流放边关。」
    「朕此举并非是薄待宗亲,是为大周社稷计,为燕云故土计!」
    「赵宗晖,你执掌大宗正司已有十馀年,当全力而为,若有徇私之举,朕决不轻饶。」
    不等赵宗晖开口。
    韩章等人相视一眼,不约而同的高声道:「官家圣明,皇室臣工齐聚一心,方能凝聚国力,早日收复失地。」
    赵宗晖见状,当即躬身一礼。
    「臣遵旨,臣定当秉公办事,若有半分差池,任凭官家处置!」
    「好!」赵晗朗声一笑。
    随即站起身,宣布退朝。
    垂拱殿外,赵宗晖抬手擦去额间的冷汗,宗室子弟早已过贯舒服的日子。
    自出生起就有朝廷供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劳作与谋生。
    就是犯下一些错事,也因身份特殊,无人敢上纲上线的管。
    一下子如此缩减,只怕他们难以接受。
    正觉头皮发麻之际,韩章迈步而来,在他肩膀上轻轻一拍。
    「不必太过忧心,若遇不决之事,大可来与我及诸位大人商议。」
    赵宗晖点点头。
    「稍后我便前往大宗正司,理清宗室名册。」
    「再请几位德高望重的宗室长辈出面,明日一同将此事告知宗亲们。」
    ——
    洪武五年,年关一过。
    卫凌郑骁二人已启程南下,宗室子弟中对新规制虽心有不满,但还不曾有人敢明目张胆的跳出来反对和闹事。
    今日,正值上元佳节。
    汴京城上下喜气融融,御街两侧装点的焕然一新,连着三日不宵禁,任百姓通宵赏灯游玩。
    入夜后,汴河两岸飘起无数用来祈福花灯,顺着河道缓缓流淌。
    樊楼数百盏灯笼高高悬挂,猜灯谜的商贩四周围满了人群。
    魏国公府,灯火通明。
    葳蕤轩内,王若弗眉头紧蹙。
    一时间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在屋内急的团团转。
    盛紘倚在软榻上,手持书卷,眯起眼睛不急不慢的翻阅着。
    「坐下吧,我头都快被你给晃晕了。」盛紘抬眼看她。
    王若弗轻哼一声,咬牙道:「如儿正在鬼门关上,你竟还有心思看书?」
    「娘娘特意遣宫里的稳婆去文府为如儿接生,有什麽可急的。」盛紘清捋胡须。
    王若弗冲他翻了个白眼,继续站在大门处,时不时向外看去。
    约摸半柱香时辰后,刘妈妈一路小跑而来,喘着粗气道:「主君,夫人,五姑娘生了!」
    「是个哥儿。母子平安!」
    「二哥儿和大娘子在文府稍坐片刻后便回来。」
    听到此话,王若弗重重吐出一口浊气,迈着轻快的步伐坐在软榻上,「太好了,太好了!」
    盛紘斜睨他一眼,幽幽道:「我就说不必太多担忧。」
    王若弗端起茶盏,一饮而尽后,将目光放在刘妈妈身上。
    「快把我那对点翠鎏金璎珞圈还有长命锁取来,再添上几颗金元宝,给如儿送过去!」
    「夫人……」刘妈妈抿了抿唇,不停的朝王若弗使眼色。
    王若弗心里正高兴着,并未多想,皱着眉头追问。
    「你愣着干什麽啊,还不快去!」
    刘妈妈用馀光小心翼翼的打量盛紘一眼,上前一步,不着痕迹的扯了扯王若弗的袖子,低声道:「明日再去吧,夫人这麽着急做什麽,还没把好消息告诉老太太呢。」
    「这个时辰老太太已经安歇,明日我亲自告诉她。」
    「你再把官家先前赏赐的锦缎挑出两匹一并送去文府,给外孙做些贴身衣物。」
    盛紘搁下书本,笑呵呵的看向刘妈妈。
    而王若弗听到老太太三个字,瞬间反应过来,笑意僵在脸上。
    她扯了扯嘴角,磕磕绊绊道:「天色已晚……不急于一时,洗三礼那日再送过去吧,省的跑两趟。」
    盛紘听到此话,眯起眼睛直勾勾盯着王若弗,相处多年,他很清楚王若弗心虚时是什麽模样。
    「你有事瞒着我。」
    「方才还急匆匆要去文府送礼,怎麽这麽快就改了主意。」
    王若弗攥紧手帕,眼神飘忽,乾乾笑了两声,「怎麽会,官人说的这是什麽话,我能有什麽事情瞒着你。」
    盛紘深吸一口气,扭头看向刘妈妈,「你来说,若等会由我来查到,决不轻饶!」
    刘妈妈拧着眉头,踌躇片刻,在王若弗慌乱的目光中,缓缓跪地道:「主君息怒。」
    「官人……」
    王若弗刚要开口,被盛紘一个凌厉的眼神给堵了回去。
    刘妈妈见状,自知不能再隐瞒,主动认错可比让盛紘查出来的好。
    于是开口道:「王家上月派人来,说府里周转不开,急需银钱。」
    「夫人念着娘家情分,一时糊涂就拿体己银子补贴王家,那对璎珞圈上月刚拿去换银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