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300章:群贤毕至,共议长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300章:群贤毕至,共议长久之策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300章:群贤毕至,共议长久之策(第1/2页)
    许泽随步氏的族老去看了丝坊,丝女正在缫丝,亦有采桑女在田间劳作。
    此刻,许泽看到远处有一靓丽女子,皮肤白嫩,出汗成珠,束发于耳后,温婉动人。
    这年头,穷苦的地方很难养出如温玉般的肤质,所以这样的女子可以在人群之中一眼就辨认出来,这只能归于“天生丽质”。
    许泽只是看了一眼,就收回了目光,和步老先生又去看了库房,沿途也听他说起了这些年立足的历程。
    “老朽亦是待君侯至庐江那年,才带着余下家族得以屯田、织布为生,因劳作勤恳、日更不辍,附近商旅皆愿购买,所以逐年出价也越来越高。”
    “去年,我步氏添丁三十余,又有十余人长成,于是壮年男子自成贩夫,走山渡河自发去卖,收成更佳。”
    “我步氏的桐山布匹,因耐洗不褪、染质精湛,卖至广陵可增一倍又六成收益,卖至荆州江夏,则增三成。”
    “但是这附近商贾,大多是卖向上缭,上缭之中各家宗帅又会卖至各处,故而族中更加兴旺,若是能够这般发展下去,族中无需攀附权贵,这一支也能存活于庐江,这都仰赖君侯。”
    许泽颇有兴致的转头笑道:“老先生方才一眼就认出本州牧了?”
    “是,”老先生也是不避讳,轻笑而谈:“那年小老跟随百姓至路边迎君侯兵马,亲眼得见虎威,便永生难忘。”
    “今日君侯到此,小老亦知晓所为何事,定会为君侯劝说张氏,看是否能成此佳缘。”
    许泽顿住脚步,苦笑道:“其实我是来解你们步氏之难的,听闻强压求娶之族甚多,且江东步氏亦有要求,故而来此,不管成与不成,以后应该都不会有这些烦扰了。”
    这件事,会传遍江淮,各家族都需掂量。
    毕竟许泽的名声不好,但凡妙龄佳人皆有所好。
    与曹丞相一脉相承。
    “可是,小老认为君侯这一相助,吾步氏那娃儿也嫁不出去了,何人敢来娶啊?”
    两人相视一愣,许泽仿佛被揪住了小心思,害羞的别过脸去。
    贾诩在旁看得愣神,你害羞个屁啊,不就是冲美人来的吗!你不会演半天真把自己演进去了吧?!
    这方面,贾诩就是看不懂许泽,好像人家心甘情愿跟随,对他来说会更有成就感似的,非要讲究个情致,追求雅谈。
    磨磨唧唧的,这点不如西凉人。
    你看人董相国,直接冲入后宫大杀四方,还让宫女穿皇后的衣裳呢。
    “老先生,”许泽看了一圈,打算离去,“今年便有衙署的商旅,前来收取丝布,试试看能卖多少,待本州牧重修堤坝、通渠之后,兴造商船以运商贸,再做筹划。”
    “多谢君侯。”
    许泽走后,从堂内走出来一个老妇人,出门则笑道:“族老,这位君侯如此英雄,何不直言呢?”
    她这些年谁来求娶都不答应,等的就是一个盖世英雄,她觉得自家女儿美貌,定是要配这等英豪才行,寻常人家的子弟,实在是不入眼。
    如今等到,怎么还不紧不慢。
    “弟妹莫急,我看这位君侯……有趣得很,方才亦是多看了练师几眼,还是莫要打扰了兴致,”老头汗颜摆手,君侯性子太害羞了,还是让他再多走动一番。
    主撮合吧,如此杀伐果决、文武双全的人物,怎么在情事上如此内向呢。
    ……
    许泽和步老达成了盟约,未来商贸之事已有了雏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00章:群贤毕至,共议长久之策(第2/2页)
    在救险的时候,许泽注意到很多百姓家中衣物单薄,反复只穿一件破旧的麻衣,而毁坏之后更是无衣可换,断壁残垣之下,大多是几根布条挂在身上,孩童亦是如此。
    可见长江沿岸的漕运并没有运作起来,亦或是布匹业不算兴旺,许泽多年兴屯田之策,又有驿亭转运仓储,能解决饱腹的难题,让饥民减少。
    但布匹却需要清静养息,那么接下来堤坝、通漕的成就,便是为了让沿岸百姓能够穿上衣物,将布匹再普及一些,让价格不那么昂贵。
    沿长江通渠,亦可达到“千帆竞流”的宏大光景,如何不是功德呢?
    想必陛下也愿看到此愿景。
    回到衙署,许泽叫来了贾玑,问及测算之事。
    贾玑满脸苦恼,道:“太难了,君侯,你骂我吧。”
    “怎么的呢?”许泽眉头一挑,难道你还会遇见算不出的账?
    贾诩忙急道:“好好说!别在君侯面前卖关子!”
    贾玑为难的道:“而今还不算通渠的钱,只是重修堤坝,就需要一亿九千二百四十万。”
    两人听见这个数字,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也太多了吧,去年五州之地加起来国库收益也不过比二十余亿钱,其中还有大量的粮食为储藏,算的许都粮价。
    也就是说这个数字可以再膨胀一番,大概三十亿左右,当然,实际上都是各种物资转算,这份账也就是少府拿给陛下看的,让阿协大概知晓如今所有。
    “拿来我看看,”许泽伸手接过,大致观阅一番,这测算的费用也不算离谱,而且大到邗沟、巢湖两条水系。
    小到民夫每日的米粮、日酬,几乎都详尽测算在内。
    工期八个月,石匠、水工二千人,力役一万八千人,漕卒屯兵设五千人。
    诸葛亮在旁听闻这数字,也叹道:“昔年庐江太守王景,治黄河水耗费百亿钱,但那时国力还很强盛,他又是大汉闻名的河堤谒者,规模宏大,开创的数十年来安流的局面。”
    “至近年来战乱不断,方才泛流。”
    “如今连年虽有收成,但却也负担极重,军费、俸禄、抚恤、征民、赈灾多事皆需用度,君侯若是将通渠也测算其中,恐怕要逾五亿之财,占国库岁手两成矣。”
    言下之意,就是他也不看好。
    许泽想了想,拍板道:“叫伯言、子敬、子扬、德祖皆来,这件事需要一同商议。”
    半日后,文武齐聚,竟是一场正经的堂议,连座次都摆得整齐,这到扬州之后还是头一遭,以往都只是随意传令,有时甚至席地而坐。
    因为许泽比较务实,不看重这些礼仪,堂议的时候将事说完,立刻就分派去办,把时间花在政务上,办完了再相聚。
    历史上许多大事,都是反复会议,几日碰头,一旬一大议,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然后不断改正,方才能将事追成。
    如果堂议上的人关系都很好,那就更方便了,有什么难处说出来,群策群力说不定很快就解决了,主持堂议的若凝聚力强,便有主心骨,有些事别人不敢拍板,他可拍板,效率也会倍增。
    众人到齐,许泽立起身道:“今有良策,可开江淮之漕运,望诸位共议之。”
    诸葛亮、陆议都是正襟危坐,连典韦都抖擞了精神。
    如此策论的氛围,就和那时候献屯田策的时候一样,认真不已,容不得嬉笑玩闹。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