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32章:热搜词库的跨界应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132章:热搜词库的跨界应用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132章:热搜词库的跨界应用(第1/2页)
    第132章:热搜词库的跨界应用
    清晨六点,天刚亮。
    陆砚之还坐在酒店套房的书桌前,电脑屏幕亮着,最后一份舆情报告已经发出去了。他合上笔记本,端起桌上的咖啡喝了一口。凉透了,苦得有点发涩。
    他没起身,目光落在脑海里刚浮现的那条热搜上——“某重点大学教授论文数据造假”。
    时间戳显示,这条热搜会在46小时后冲上榜首。
    他没像以前那样立刻联系媒体,也没转发给小唐去安排通稿。这次他打开邮箱,收件人写上了南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名字。
    邮件内容很短:“贵校李姓教授近期发表于《文化研究学刊》的论文涉嫌数据伪造,相关证据已被第三方平台捕捉。若三日内启动内部审查并公示结果,我可确保该事件不会进入公众视野。”
    附件里是两份文件:一份是论文原始数据与公开数据库的比对图,另一份是实验样本来源的追踪链接。
    发完邮件,他靠在椅背上,闭眼三秒。
    这不是第一次用热搜预知能力对付人,但这是第一次,他不想让任何人看到刀光。
    娱乐圈靠流量吃饭,黑料爆出来顶多塌房。可学术圈不一样,一旦上热搜,整个团队几年的努力都会被一笔抹掉。他不是来砸场子的,是来逼人自查的。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墨发来的微信。
    “你昨晚又熬夜了?”
    陆砚之回:“刚忙完。”
    “林姐朋友圈转了那个‘暖心实录’的视频,全教研室都在看。”陈墨接着说,“有人说你是当代鲁智深,专打土豪劣绅。”
    陆砚之打字:“我更像扫地僧。”
    “那你这扫帚是不是扫得太宽了?今天早上我们系主任看到一篇匿名文章,说有教授可能要出事,搞得人心惶惶。”
    陆砚之没回。他知道那篇文章是谁发的——还不是时候。
    他等的是校方的反应。
    ---
    南江大学那边一开始没当回事。
    学术委员会办公室接到邮件后,直接扔进了垃圾箱。谁会信一个匿名举报能精准预测热搜?又不是算命。
    直到第二天上午,陈墨在教研室开会时,当着几位教授的面念了一句陆砚之的话。
    “这不是爆料,是预警。你们现在处理,是整顿学风;等热搜爆了,就是全国围观丑闻。”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有人冷笑:“谁啊?以为自己是热搜管理局?”
    但也有老教授皱眉:“最近确实有学生反映那篇论文的数据对不上……”
    当天下午,校方悄悄成立了调查组。
    第三天中午,官网发布通报:经查,文学院李某某教授所发表论文存在数据篡改行为,撤销其正高级职称,追回科研经费,终止在研项目。
    全程没有媒体介入,没有热搜词条冒头。
    但在学术圈内部,炸了。
    微信群里疯传截图:“陆教授的热搜比查重软件还准。”
    “他是不是装了监控?”
    “建议教育部聘他当学术监察员。”
    “以后写论文先过他那一关。”
    ---
    陆砚之是在一杯新的双份浓缩咖啡送到手边时,才知道事情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2章:热搜词库的跨界应用(第2/2页)
    小唐举着平板站在门口,屏幕上是教育类公众号转载的文章标题:《从大数据看学术失信的舆论周期》。
    作者匿名,但内容清清楚楚写了整个过程:如何通过网络信号提前捕捉到学术不端的潜在爆发点,如何推动机构在舆情发酵前完成自我净化。
    文章最后说:“热搜不该只是流量的终点,也可以是预警的起点。”
    这篇文章被疯狂转发。
    有高校老师留言:“我们学院已经开始讨论建立舆情预警机制。”
    还有研究生说:“原来写假数据不只是骗导师,还会被热搜盯上。”
    陆砚之看完,把平板还给小唐。
    “发出去就行。”
    小唐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加个作者署名?比如……‘砚之模型’?”
    “不用。”他说,“越透明,越危险。”
    小唐点头,转身走了。
    门关上后,陆砚之打开私人聊天窗口,给顾晚舟发了条消息。
    “以前我们用热搜打人,现在,得让它学会救人。”
    过了几分钟,对方回复。
    她发了个表情包:一只猫躺在沙发上,手里举着薯片,头顶冒出一行字:“你现在是热搜界的白衣天使?”
    他回:“不,是清洁工。”
    她秒回:“那你扫完学术圈,下一步是不是要扫民政局?”
    他没理她。
    但嘴角动了一下。
    ---
    傍晚六点十七分,他回到家中。
    窗外华灯初上,城市一片灯火。他打开电脑,新建文档。
    标题写着:《热搜预知的社会应用边界研究》。
    刚敲下第一段,手机响了。
    是陈墨。
    “你知道刚才什么情况吗?”陈墨声音带着笑,“我们系那几个搞社会学的,非说你这个案例值得立项,准备申请国家课题。”
    “别扯了。”陆砚之说。
    “真的!他们要做‘网络舆情前置干预模型’,还想拉你当顾问。”
    “我不当官,也不挂名。”
    “我说了,他们不信。”陈墨顿了顿,“不过你真打算一直这么干?跨娱乐、跨学术,下一步是不是连菜市场涨价都能预判?”
    “只要有人想藏东西,就会留下痕迹。”陆砚之看着文档空白页,“我只是看得早一点。”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
    “你变了。”陈墨忽然说。
    “怎么?”
    “以前你只想怼人。”
    “现在你开始想改规则了。”
    陆砚之没回答。
    他想起三个月前,自己还在为一个被网暴的女孩写澄清稿。
    现在他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让一个教授丢掉十年努力换来的职称。
    不是因为他狠,是因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闭嘴。
    这才是真正的掌控。
    他关掉对话框,继续打字。
    文档刚写到第三行,手机又震。
    是顾晚舟的新消息。
    她发来一张新闻截图,标题是:“某高校教授因学术不端被撤职”。
    下面附了一行字:
    “你这波,比写论文还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