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62章 神宗变法盗匪四起,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62章 神宗变法盗匪四起,皆因保甲法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本章还有两个标题可以选:“民富国强还是国富民强?”“秦李冰的都江堰VS宋刘彝的福寿沟”)
    公元1076年3月29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前天的热烈讨论中,以工代赈的方案获得了饥民们的全票通过。张三从众多饥民中精心挑选出20名乡老作为队长。这些乡老都是各宗族的代表人物,深受族人的尊敬与信赖。按照宗族的划分,张三将饥民们编成了20个队伍。而对于那些并非周边宗族的饥民,张三则鼓励他们自行推选出一名德高望重的领导者,担任队长一职。若无法选出合适的队长,这些人便只能领取几个馒头作为暂时的救济,然后返回各自的家乡。
    经过一天的筹备,昨日共接收了近600余名饥民。在这群人中,拥有手艺者约占总数的六分之一,而剩余的大部分则是农户出身,他们普遍朴实勤劳,渴望通过辛勤的劳动换来安稳的生活。
    今早,城东的百草园学堂广场上热闹非凡。在乡老们的组织下,饥民们井然有序地分成了21个队伍。他们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赵令畤等人的安排。在周同的精心策划下,所有饥民被分配到不同的工匠营地安置。张三则负责整个饥民营地的安防工作,确保每个人的安全无虞。周同还负责营地的卫生管理和饥民的个人卫生处理工作,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此外,巢谷还组织医馆人员进驻营地,对饥民们进行身体疾病的检查。饥民们长期饱受饥饿与困苦的折磨,身体状况堪忧。因此,他带领团队仔细为每个人进行检查,确保他们在进入工地前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而陈煮则负责饥民营地的伙食安排。食物对于饥民们来说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因此他竭尽全力确保每个人都能吃上饱饭。在他的精心安排下,营地内的伙食既营养又美味,让饥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与关怀。
    所有饥民三天不能走出营地,饥民们需要剔除毛发,以确保无虱子、跳蚤等寄生虫的侵扰。同时,营地还会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确保无各类疾病后方可放出营地做工。虽然很多人对被关、剃发这一规定颇有微词,但在美食和吃饱面前,他们都选择了服从与配合。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要选择乡老作为队长,并强调德高望重者为队长的重要性?这背后的原因,与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直到20世纪,我国乡间才逐渐打破宗族势力的统治。在此之前,无论是秦皇汉祖还是唐宗明祖,皇权只能触及到县级层面。在县级以下,乡村基层的治理则完全依赖于,宗族乡老们的权威与血脉约束。除非通过考取功名进入官场,否则无论贫富,每个人都得受到民间宗族的约束与影响。
    在乡村基层,民间宗族组织依靠“家法”、“乡规”、“义约”等民间习惯,来处理宗族内部的各种问题。这些规定与习俗既是对族人的约束,也是对他们行为的指导。它们确保了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促进了宗族内部的团结与发展。
    以前文提到的娄应为例,当他为女儿举办婚礼时,娄家宗族便要求娄员外,过继一个儿子来继承家产。在娄家宗族看来,娄应的家产并非仅属于他个人,而是整个娄家的共同财产。娄应去世后,这份家业必须由娄家的血脉来继承。这种观念在当时的乡村社会中普遍存在,它体现了宗族组织,对于家族财产与血脉传承的高度重视。
    因此,在古代社会中,同宗之间都受到宗族组织的约束与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贫富矛盾并不突出,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当宗族中有人获得高官厚禄时,整个宗族都会为之欢欣鼓舞,因为这将为整个宗族带来庇佑和富贵。那些在族中有名望的乡绅们,更是会积极开办学堂,培养优秀的宗族子弟考取功名,以期在朝廷中为家族谋取更多的利益与福利。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考取功名、为宗族谋取福利、保证宗族不被欺负,以及人丁兴旺才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的一切,都需遵从家法、乡规为宗族服务。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当时乡村社会的一种普遍价值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三等人所推行的以工代赈方案,得到了饥民们的广泛支持与认可。他们相信在宗族组织的帮助与约束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一定能够摆脱当前困境,迎来新的生活希望。
    ……………………………………………………………………………………………
    茶馆二楼,赵令畤、吕公着、庞安时三人并肩而立,目送着那些因饥饿而疲惫不堪的百姓队伍渐行渐渐远。赵令畤不禁感慨万分,他惊叹道:“真是难以置信,仅仅21名乡老,竟然能够驾驭住如此庞大的3000人队伍!这份力量,简直超乎想象。”
    吕公着点头附和道:“在乡间,宗族的力量确实强大且高效,远胜于官府。可惜,这种力量难以在朝堂之上发挥作用。相比之下,你那套钱庄的管理方法,对于国家来说,更具有实际意义。”
    庞安时则眉头紧锁,他摇头说道:“宗族力量虽强,但用得好可以助力官府,用不好则可能成为祸患。一旦有人揭竿而起,造反的力量往往是通过宗族迅速串联和蔓延的。甚至一些大族,仅凭一己之力便能攻下一县一州,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赵令畤闻言,心中疑惑顿生,他问道:“不是有保甲法吗?如果有人造反,难道不怕被人告发?”
    吕公着叹了口气,解释道:“造反的往往都是地主、富户,他们因为遭遇灾难、土地欠收而无法交上税赋,便联合宗族揭竿而起。如果没有地主、富户和宗族势力的参与,那些饥民最多成为流民,或者落草为寇。他们大字不识几个,没有钱、没有粮食、没有武器,长期饥饿之下,又如何能与官府、地主、富户的家丁相抗衡呢?”
    赵令畤听后,若有所思地说道:“如此看来,保甲法似乎并非完全利国利民,反而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吕公着望着远去的饥民队伍,沉思片刻后说道:“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初衷是除盗、与募兵相参、恢复征兵制、省养兵财费;以及邻里之间互相监督、互相依靠。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农闲时操练、每年十月至来年正月,义勇保甲分批往州县参加教阅,每期“教阅一月”。这其实不等同于徭役吗?还要自带钱粮参与操练和教阅。尤其是在灾年,组织饥民进行操练,你说是福是祸?”
    赵令畤听后,兴趣盎然地说道:“吕大人是说,王安石主张国富民强,而吕大人则是力主民富国强啰?”
    吕公着和庞安时闻言,纷纷向赵令畤投去赞许的目光。并随之默念:“国富民强,民富国强?”
    吕公着思索片刻后说道:“确实如此。只有百姓都能吃饱饭,过上殷实的日子,愿意为大宋效忠,大宋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民富国强,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他目光转向赵令畤,带着一丝探究的神色问道:“你又是如何想的呢?”
    赵令畤微微一笑,他指着窗外熙熙攘攘的街景,说道:“我始终坚信,只有让工匠们吃得饱、吃得好,他们才会有足够的力气去干活。因此,我为他们提供了丰盛的饭菜,每位工匠每月都能领到五两银子的工钱,还为他们提供了医疗和住宿保障。未来,我还会为他们提供学习识字的机会,让他们不仅能在体力上有所贡献,更能在智慧上得到提升。”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吃得饱、有力气干活,就能锻炼出强健的体魄;有了医疗和住宿的保障,他们的生活就能更加安定;几年后,这些工匠稍加训练,就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到那时,又有哪伙贼人敢来这里撒野呢?”
    赵令畤豪迈地举起双手,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假以时日,我在颍州,若有谁敢动我一根毫毛,无须我动嘴,必有壮士帮我灭之!”
    吕公着闻言,不禁哑然失笑。他轻轻一巴掌扇在赵令畤的后脑勺上,笑骂道:“你这小子,真是不把你师伯放在眼里了是吧!”说完,对着赵令畤的脑门上就是一顿栗子,语重心长地说道:“年纪轻轻,说话如此张扬!以后要学会低调、谦逊,知道吗?”
    赵令畤抱头求饶道:“知道了!师伯,我知道错了!下回不敢了!都听师伯的!”
    吕公着宣泄一番后,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他说道:“虽然你的做法还不够成熟,但方向是对的。我有三个儿子,长子吕希哲、次子吕希绩、三子吕希纯。过几日他们会来颍州,届时你在城东给他们安排份差事,让他们历练历练。”
    这时,庞安时插话道:“民富国强,这钱从何而来呢?”他显然对赵令畤的设想感到困惑。
    吕公着瞥了庞安时一眼,捋了捋胡须,说道:“这钱嘛,自然是从城东来的。”
    赵令畤接过话茬,说道:“医贯古今,妙手仁心,悬壶济世,多子多寿。”
    庞安时听得一愣一愣,显然还是未能完全领悟其中深意。他皱着眉头,试图从赵令畤的话语中捕捉更多信息。
    此时,吕公着望了望天空,见日头已高,便催促道:“时辰不早了,我还有要事处理,速度把医馆开业仪式办了吧!”
    在吕公着的催促下,众人来到百草园医馆前。只见医馆门前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喝彩声此起彼伏。在众人的瞩目下,吕公着和庞安时共同揭开了医馆的牌匾,露出了金光闪闪的“百草园医馆”四个大字。随后,他们又撤去了大门两边对联的上红绸,露出了工整的对联:上联“医术誉千秋,济民专着伤寒论”,下联“圣功昭九域,寿世广征金匮方”。
    对联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凝聚着医者的信仰与追求,寓意着百草园医馆将秉承千年医术,以仁爱之心救治百姓,为民众带来健康和长寿。
    吕公着送上贺礼后,便匆匆离开了城东。在离开前,为了确保城东的安定,他又调集了200名厢兵在城东各处布防,以防饥民闹事。这样,张三手里便有了100名巡城差役和400名厢兵可调用的兵力,这无疑是一股强大的武力保障。
    望着吕公着离去的轿子,庞安时仍未搞明白财富从何处来。他愣愣地说道:“民富国强,不偷不抢,这钱从何来呢?财富是固定的,民多拿点,国家不就少拿了吗?”
    赵令畤听后,轻轻叹了口气,解释道:“多多研究医术,培养一批有医德和怜悯之心的良医,扩大医馆的影响力,救治更多的人;想赚钱就在壮阳、生子、延寿上下功夫。只要城东人人都这样,还怕没钱?还怕民不富?人比财富更重要!多做多思,时间长了,你就明白了!”
    说完,赵令畤便不再理会庞安时,朝钱庄而去。他知道,要想让百草园医馆在大宋立足并发展壮大,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他相信,只要他们坚持医者仁心的宗旨,不断提高医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就一定能够突破现有医学水平,打造出新的中医体系。
    ……………………………………………………………………………………………
    昨日的饥民围堵钱庄事件,犹如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赵令畤内心的波澜。他深感钱庄的位置存在严重问题,一旦遭遇突发状况,增援力量缺乏迅速到达的通道。为此,他紧急召集李诫,一同前往钱庄东面的二进宅院区进行实地考察。
    赵令畤指着眼前的宅院说道:“这两套临街宅院的位置相当不错,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一番改造。将钱庄的大门建在宅院的胡同处,这样进钱庄就必须通过这条独有的胡同。在钱庄尾部的胡同处,我们再设置一个暗门,这样侍卫们就可以隐藏在暗门后,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出动。再增加些安防措施,昨日的事,吓得我一身冷汗,生怕被抢。大哥多召集些工匠,4月1日前要搞好!钱庄可是我等的死穴,不容有失!”
    李诫听后哈哈大笑,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就喜欢有挑战的事情!这件事情交给我来办吧!我这就安排人去改造宅院。”
    看着李诫有些疯魔般的热情,赵令畤不禁问道:“颍河的西岸河堤的界画改完了?”此话一出,仿佛触及了李诫的痛处,他顿时收敛了笑容,有些尴尬地说道:“这个……我实在不会。我已经把你的要求和颍河西岸河堤工程的界画,快马送往桂州(桂林)的刘彝刘知州那里了,他是我大宋的水利大家。”
    赵令畤对这位刘彝刘知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好奇地问道:“此人很牛吗?他有什么代表性的水利营造工程吗?”
    李诫闻言,两眼顿时放光,他兴奋地介绍道:“赣州福寿沟城市排水雨污合流综合工程就是他的杰作,据说今年就能完工。我有幸看过工程的界画,那简直可以与李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齐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宋城市排水工程之典范。等工程完工后,赣州城将千年无水患之虞!我这次搞颍河西岸工程,就是想与他较量一下。”说到这里,李诫不禁叹息一声:“可惜三弟你的要求太高,我能力有限,只能求助于他了。”
    赵令畤听后,心中一动,他追问道:“你跟他很熟吗?”
    李诫点点头,说道:“我们神交已久,经常书信来往,可以说是莫逆之交。”
    赵令畤闻言,心中一喜,他说道:“那正好,你赶紧走急递铺,加急去信一封,请他在桂州推广种植甘蔗,并把圣散子一并邮递过去。我可以用药材换取他们的甘蔗或白砂糖。”
    李诫远眺着远方的桂州,心中充满了疑惑。他转过头来,向身边的赵令畤问道:“桂州也能种植甘蔗吗?”
    赵令畤一听,顿时拍着胸脯,自信满满地说道:“种不出来?吾包赔!”他心想,这简直是开玩笑!甘蔗可是广西的明星产品,而桂州又是甘蔗的高产区,怎么可能种不出来呢?
    然而,李诫似乎还有些犹豫。赵令畤见状,便进一步说道:“如若不信,我们可以定下文契!我包种包销包赔,只要种甘蔗,且细心照顾,并将甘蔗送至颍州者每50亩,吾愿每年支付100两银钱。”
    听到赵令畤如此认真的承诺,李诫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疑虑。他点了点头,说道:“成!稍后吾立即写信,并把药坊清单一并附上。”
    赵令畤心中一阵欢喜,他知道这次合作对于他来说意义重大。白砂糖作为当前的一种珍贵物品,市场需求量极大,而广西的甘蔗又是制作白砂糖的优质原料。此外,广西的土司俍兵也是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如果能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对于他未来的事业发展无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想到这些,赵令畤不禁心花怒放。他似乎已经看到了未来的美好前景,不仅白砂糖的销路畅通无阻,而且还能够借助土司俍兵的力量,在桂州地区大展拳脚。
    ……………………………………………………………………………………………
    以下为相关史料或资料,可跳阅
    ……………………………………………………………………………………………
    在宋代乡村社会,多数情况下,乡村基层社会关系是以宗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宗族本质上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而成立的民间组织,其目的是要协调宗族内外的各种社会关系。具体说来,宗族对外需要处理与国家及其代表国家利益的各级官员、与其他宗族之间的关系,对内则主要处理宗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尤其是后者,它是维系宗族发展的关键所在。
    通常而言,宋代民间家族组织依靠“家法”、“乡规”、“义约”等民间习惯来处理宗族内部的问题。随着宋代新型家族制度的建立,乡规民约也随之流行。北宋中期,张载的门生吕大钧制定了“乡约”,至南宋时期,大儒朱熹又依据吕氏乡约并加以增加或删减,成为5增损吕氏“乡约”,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乡民应当遵循的条款,其大致内容包括四项,现分述如下。
    (一)德业相劝
    它要求每个人无论是居家,还是在外,都要做有益之事。更重要的是,凡是自愿加入乡约者,都要相互勉励,并在乡里集会之日评比先进,树立榜样,以警示鞭策落后者。
    (二)过失相规
    过失总共包括十六项,其中犯义之过六条:(1)酗酒、赌博、谩骂、打架斗殴、诬告他人,等等;(2)行为举止违背礼法,为众人所恶;(3)行不恭逊,如侮慢尊长,恃强凌弱,持人短长,知错不改,等等;(4)言不忠信,如受人之托而不忠人之事、与人约定却暗中背叛、说是道非以混淆视听等;(5)造言诬毁,无中生有地诬陷他人,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夸大他人隐私,喜欢谈论过去的错误,将小事说成大事,写匿文书嘲弄他人,等等;(6)营私太甚,包括以下各种行为,与人交易,伤于掊克者,专务进取,不恤余事者,无故而好干求假贷者,受人寄托而有所欺者。
    “犯约之过”四条,就是违反四条乡约的行为,一曰德业不相劝,二曰过失不相规,三曰礼俗不相成,四曰患难不相恤。这不过是重复乡约的标题而已,涵盖标题之下的各种错误。不修之过包括五条:(1)交非其人,交朋友可以不分士庶,但不可长期与凶恶或游手好闲而为众人所不齿者来往;(2)游戏怠惰,游是指无故出入他人之门,无所事事者,戏指玩笑过度,伤害他人,怠惰指不干事业、不理家事、门庭脏乱;(3)动作无仪,进退动作粗野或不恭敬者,不当说而说或应当说而不说者,衣冠不整或过于华丽,不穿戴衣冠就进入街市,等等;(4)临事不恪,主事废忘,期会后时,临事怠慢者;(5)用度无节,不管有无钱财,都过度花费,或是不能安于贫穷,以非法手段获取财物。凡是加入乡约之人都要用以上五条反省自身,相互监督,若有违反,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设若受到警戒而不改正,可以开除约籍。
    (三)礼俗相交
    (四)患难相恤七条
    (1)水火:小则派人救助,大则亲自前往。(2)盗贼:距离近的要协力追捕,有力者向官府报案,若家贫者,同约之人予以适当帮助,或募集悬赏捉拿之费用。(3)疾病:小病可派人问候,大病则为其访医问药,帮助贫困之人一些养病的费用。(4)死丧:事主缺人力则帮助干办,无财力则相互借贷,或以赙钱形式赠送。(5)孤弱:孤遗无依者,若能自赡,则为之区处,稽其出内,或闻于官司,或择人教之,及为求婚姻,贫者协力济之,无令失所,若有侵欺之者,众人力为之辨理,若稍长而放逸不检,亦防察约束之,无令陷于不义。(6)诬枉:遇到遭人诬陷,或是有冤不能申诉,同约之人中有势力者可向官府申辩,有方略者为其出谋划策,以解救事主,若因此而家人流离失所,大家要以财周济。(7)贫乏:有安贫守分而生计大不足者,众以财济之,或为之假贷置产,以岁月偿之。
    引用文章《从宋朝的乡约制度看家族与邻里关系的协调》。
    ……………………………………………………………………………………………
    保甲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熙宁三年(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
    保甲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
    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目的:
    第一是“除盗”;
    第二是“与募兵相参”,部分恢复征兵制
    第三是“省养兵财费”;
    熙宁八年(1075),又令河北、河东、陕西五路实行农闲操练,每年十月至来年正月,义勇保甲分批往州县参加教阅,每期“教阅一月”。
    上番,特别是教阅,给保丁们带来非常深重的苦难,不仅严重影响家庭的农业生产,还受尽保正、保长、巡检、巡检部属的指使和提举保甲司的指使、勾当公事的欺凌和勒索。有些保丁自毁肢体,以求免于教阅,逃亡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保甲一司,上下官吏无毫发爱百姓意,故百姓视其官司,不啻虎狼,积愤衔怨,人人所同”,遂起而反抗,“执指使,逐巡检,攻提举司〔勾〕当官”
    到宋神宗末年,“诸路盗贼蜂起,皆保甲为之,本欲御寇,乃自为寇”。
    事实上,尽管保甲教阅多年,宋廷却从未将保甲当作正规军使用。
    不过,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保甲的军事职能随之淡化,民政职能成为其主要的职能。
    ……………………………………………………………………………………………
    保甲、经界、地图三合一:宋代乡村人地关联管理的细化
    保甲与都保并不完全相同,都保是保甲的核心内容,但侧重强调乡村区划特性,保甲则侧重强调编排形制,在都保之外,保甲还存在于政府放贷、民防、赈灾等许多领域,如青苗法,“使十户为甲,甲中须有上三等一人充保”。(1)保甲之甲是宋朝所新创,但保甲之保则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记载:“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2)在保甲之前,基层互保的组织称为保伍。“五家为伍,五伍为保,伍谓相参比也,保谓相保任也。”(3)保伍,伍是编排的形制,保原本是互相担保的意思,但因为保伍长期连称,保也逐渐成为编排形制。
    从保伍到保甲,不仅仅是名称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乡村组织发生了巨大的跨越。保伍强调五伍相保,主要目的是使邻里之间互相监督、互相依靠,保伍内部、保伍之间关系都是比较松散的,不属于正式的乡村组织。保甲与保伍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一个“甲”字充分突显了保甲的独特之处。保甲之“甲”源自于鱼鳞的启示。“鳞,鱼甲也,甲者,铠也,鱼鳞似铠。”(4)保甲的编排不再是简单的五伍相保,而是像鱼鳞一样鳞次栉比,每片鱼鳞看似独立,但又与其他鱼鳞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挨门鳞次,编为保甲”,(5)“书其保甲,编次鳞集”,(6)“各保甲人户……一体次第编号,如鱼鳞格式”。这种“鳞次挨编”,即“排门保甲”,“必不遗漏一户一丁”。(7)宋代保甲之甲有双重意义:其一,编排形式上,与鱼甲(鱼鳞)相似;其二,甲本身有铠甲之义,表明保甲具有军事职能,“以家联保,以丁联兵”,“寓兵于农”,即是出于军事需要。不过,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保甲的军事职能随之淡化,民政职能成为其主要的职能。
    引用文章《走向细化:宋代的乡村组织与乡村治理》
    ……………………………………………………………………………………………
    刘彝,字执中,北宋着名水利专家、官员,福州人。公元1017年出生,去世于1086年。着有《七经中议》170卷、《明善集》30卷、《居阳集》30卷。
    其最具代表的水利工程是,与都江堰齐名的福寿沟排水系统;该排水工程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老城区,是北宋时期赣州古城地下大规模砖石排水管沟系统。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通往城墙处的水窗,以单向水窗阻挡赣江洪水,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
    赣州古城“千年不涝”,刘彝的福寿沟功不可没。
    福寿沟因排水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下水道,比巴黎排水系统、东京排水系统分别早了800多年和900多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奇迹,也是世界城市建设的典范。
    这套千年前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仍是赣州旧城区的排水干道,是一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被誉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
    据《赣州府志》记载,赣州城三面环水,曾屡遭水患,尤其是贡江发洪水时,江水每每倒灌入城,严重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拥有丰富治水经验的刘彝到任后,决定规划建造一套全新的排水系统。
    在他的计划中,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疏浚改造原有的城市下水道,筑成宽约1米、高2米的砖石下水道,并利用赣州老城地势中间高、江边低的特点,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有意增加沟的坡度,加快了排水速度,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
    二是通过排水沟将赣州古城内的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等数十口水塘连接起来,以便在暴雨时蓄积雨水。
    三是设计12个水窗(排水口),防止洪水季节江水沿排水渠倒灌入城。水窗的闸门借水力自动启闭,原闸门均为木闸门,门轴装在上游方向。当江水低于下水道水位时,借下水道水力冲开闸门;江水高于下水道水位时,借江中水力关闭闸门,以防江水倒灌。
    建设这项工程花了整整9年,直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才完工。
    刘彝在赣州古城修建的这套极富创意的综合性排水系统,在排水沟、福寿沟和水塘、水窗的四重保护下,既起到了防洪、抗洪的作用,又解决了城市污水排放的问题,赣州古城此后基本不再内涝,至今几乎“千年不涝”。
    引用文章《修建世界最早城市下水道长乐人刘彝创造“千年不涝”传奇》
    ……………………………………………………………………………………………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