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十六章 爷爷的兄弟们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二十六章 爷爷的兄弟们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阴历八月十八听起来是个好日子,一早天就下起了蒙蒙细雨。
    洗漱完毕,李之重从西房抱了一抱麦秆在大灶火里点着了。
    秋日雨天家里阴冷异常,一旦火着起来那种温暖舒适惬意极了。
    听着屋檐滴答滴答的滴水声,看着外面雾蒙蒙的院子,李之重坐在炕桌旁开始写他的中篇了。
    奶奶也起了,刚才家有些冷,在被子里多躺了一会儿。
    人老了受不得罪了,待到二孙子生了火,家里热乎起来,她才爬起来在炕头默默地坐着。
    家里炕上有点暗,李之重把电灯拉着了。
    现下的电灯开关是一个黑色扁圆灯盒。
    一根工地线从里面伸出,拉一下着了,再拉一下灭了,循环往复。
    灯被李之重从十五瓦换成了六十瓦的,母亲说了几次,说是费电。
    其实是六十瓦的灯泡价格是十五瓦的两倍还多。
    电费是固定的,只是担心闪了再买的价格。
    闪就是坏的意思,钨丝灯坏的时候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闪一下,其实是灯丝熔断了。
    人们就把闪等同于坏。
    灯丝如果只是熔断一小截,可以上下左右晃动,大几率会对接好继续使用。
    费电一说,被李之重以看书看不清怼了回去。
    估计父亲在中间做了不少工作,母亲也就没再说什么。
    李之重从父亲那里要了十元钱。
    在大哥走的时候让他买一本汉语大辞典,买一本英汉大辞典。
    想着课本没啥难度,趁现在没事且记性好,背一背这两本大部头。
    李之重打算给自己也写一些小文章。
    投稿《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等,给自己也打打知名度。
    给大哥写的中篇定名为《奋斗》,符合当前局势。
    讲述几个相差十几岁的农家子弟,在家庭极其困难的前提下,不放弃学习终于在七七年恢复高考时一举高中的故事。
    原型参考了大哥和他周边几个同学,还有李之重的八叔。
    八叔是李之重三爷爷的三儿子,父亲的亲叔伯兄弟。
    去年考上了NMG大学数学系,一个励志的典型。
    高中毕业回家务农,后因高中成绩优秀去学校教了书。
    期间娶妻生子,待到去年高考,大儿子七岁,大女儿四岁,小女儿一岁。
    写到这里,李之重就三爷爷家的故事请教了老太太。
    奶奶八十三了,耳不聋眼不花,头脑清楚,家事娓娓道来。
    民国十八年(1929年)是个灾年,对整个世界都是。
    李锦慧(李之重的爷爷)在母亲(陈粉娃)去世后,陆续为两个弟弟娶了媳妇,把房子也典了出去。
    时逢大灾之年,兄弟们挤在一起生活难以为继。
    迫不得已,李景成(李之重二爷爷)和李景怀(李之重三爷爷)去离村二十里外的大岱村投靠他们的大舅陈公(中统西北专员陈国英的父亲)。
    离去时,李景慧拉着两个弟弟的手迟迟不放,泪眼婆娑。
    “你们都走了,留下这个烂摊子我咋办哇?”李景慧哭着说。
    “哥,只要能活下来,以后有我一口吃的就饿不着你们一家子。”李景成说。
    李景怀抹泪不语,兄弟三人就此洒泪告别。
    陈公家在口肯板升南十几里外的大岱村,原来只是家境富裕,但社会地位不高。
    一年与邻村因土地界碑发生纠葛,结果有理的官司输掉了。
    后发誓要培养一个读书人,于是就安排陈国英外出求学。
    陈国英少时在归绥第一中学读书,深受校长王屏章(同盟会会员)影响。
    1920年在北京中国大学政治系读书,期间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党前身)。
    1929年,陈国英任国民党绥远省党部整理委员、宣传部长、民国日报社社长。
    1931年,在绥远地区筹办乡保卫团。
    陈家现在已不是地主这个概念了。
    有陈国英庇护,有家人及乡邻装备武器,可以说是武装地主。
    再有邻村因界碑一事继续挑衅,纵马毁田时。
    出动三十余条枪,直接毙马六七匹,邻人不敢侧目。
    兄弟俩来到了舅舅门下,毕竟是至亲,收留是必须的。
    再说人家也不在乎那点儿,也就安顿了下来。
    李景成(二爷爷)生性好强,受不得气。
    在大岱待了一两年,作为一个外来户倍感歧视,一怒之下搬离。
    去察齐做了买卖,生意兴隆,得益于官匪俱不敢侵。
    开了几年后颇有积蓄,嫌弃察齐地小人少,要搬到归化去。
    据说当时搬家,一个大瓮四个人抬不到车上去,人们都说是现大洋。
    老汉育有一子二女,一子就是李之重的六叔。
    子又生二孙,其中一个小李之重一岁,李之重穿越前做到了国家计委农林司副司长。
    李景成也兑现了给他大哥的承诺,典出去的房子收了回来,又装了一扇大门。
    又给寡嫂和侄子们买了一公顷好地,拴了一俱牛。
    大侄子娶亲时也帮衬不少,算是有良心的。
    虽对李之重父亲有些严苛,学徒的都那样。
    李景怀(三爷爷)性格怯懦,有人庇护也懒得理会村人闲话,也就一直待了下来。
    老汉育有三子,按照叔伯兄弟排序,李之重称呼为五叔、七叔和八叔。
    五叔是个厉害人,考上了南开大学,由于体弱多病,体检未能过关,与大学失之交臂。
    曾与一个下乡知青搞过对象,未果。
    李之重八叔高中毕业没几年,婚姻提上日程。
    家贫且受老舅舅家成分影响,没有闺女敢聘给他家的。
    后来本村一个疑似患有肺结核的姑娘愿意嫁给他,三爷爷三奶奶欣喜异常。
    可李之重五叔坚决不同意。
    大喜日子定在了腊月二十四,赶乱水。
    意为腊月二十三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地下没神管理了。
    想要结婚的可以自行其是,也是一年最后的一个结婚日子。
    腊月二十二,天降大雪。
    李之重母亲领着二女儿和李之重的大娘、大姑及二姑坐着牛车冒雪前去参加婚礼。
    一路苦不堪言。
    李之重的父亲认为婚礼规模不大,不需要他亲自去张罗,就没去。
    要在平时,三爷爷家的大事都要过来和父亲讨主意的。
    腊月二十四一早,李之重的父亲还没起床就听见急促的敲门声。
    开门一看,七叔满身是雪,红着眼哭丧着脸声音颤抖着说:“三哥,俺哥上吊了。”
    李德财吓了一跳,给老七倒了一碗热水说:“先喝点热水,慢慢说。”
    七叔喝了点水,搓了搓手,说起这几天发生的事。
    李之重八叔的亲事他的大哥坚决不同意。
    娶一个病人,一来担心子嗣不继,二来他大哥不希望他也被束缚在这片土地上。
    兄弟年轻没主意,可又说服不了父母,一根麻绳,把自己吊在了新房的梁上,以死相逼。
    李之重的父亲不知道该说啥,生产队借了一匹黄马,和叔伯兄弟一路狂奔在去往大岱的雪路。
    顺带问了问新媳妇的一些情况。
    到家已经上午九点多了,手足无措的三爷爷三奶奶忙围了上来。
    这个侄子是他们第二辈儿的主事人。
    李之重的父亲一路早想好了,人死不能复生。
    先“沙”起来,意思是入殓后临时安置一个地方,等待合适的时间再发丧。
    婚还是要结的,已经九点多了,虽是一个村,迎亲的队伍也该出发了。
    迎亲团早就安排了,加新郎五个人,讲究“去单回双”,送亲亦然。
    李之重父亲安排厨房赶紧下饺子,吃了后马上走。
    饺子也是早包好的,有个说法叫“上马饺子下马面”,迎亲队伍在鞭炮声中出发了。
    另外打发人告诉亲家一声,原计划不变,省的担心。
    同在一个村,发生了什么事肯定大家都知道了。
    李之重的五叔已经放了下来,临时停放在粮房的一块门板上。
    父亲和七叔给五叔搽了一把脸,刮了胡子,换了一身他最好的衣服。
    三奶奶张了张嘴没说出来话,那是有些舍不得。
    棺材是李景怀的寿材。
    褥子是他自己的,铺在棺材里,盖上被子,盖上棺盖。
    叫了几个人,抬上放在村西的一个破庙里,又搬了一些土胚四周及顶部码好,烧了几张纸。
    婚礼在气氛沉闷中进行,吃完饭一行人在李景怀夫妇挽留声中踏上了回家的路。
    马上要过年了,家里很多活儿还没干完,再说这种氛围也不适合住亲戚。
    第二年开春,李之重的五叔也没举行个葬礼。
    加之又是恶死,也没通知任何人,就在当地匆匆埋了。
    李之重的父亲也没再管。
    后来李景怀去世后,家人要另起坟,不回口肯板升的祖坟了。
    和李德财商量,李德财没说什么,老汉葬在了李之重五叔的上面(北偏西)。
    李之重奶奶在李景成和李景怀搬到大岱后没去过一次。
    或许是对他们的离去心怀不满,或许不愿和她去世的婆婆家发生任何纠葛。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