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379章:陈平出手了(第1/2页)
大殿内仿佛成了儒家学派的独家颂扬会场。
以淳于越为首的儒家官员们,激动得满脸放光,对皇帝赵凌的赞美之词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像是提前排练好了一般,一个比一个唱得响亮。
“陛下圣明!此乃以仁德化干戈为玉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陛下真乃千古仁君,尧舜禹汤亦不及也!”
“仁义布于四海,蛮夷沐泽归心,此乃圣王之道啊!”
一时间,赵凌在他们口中简直成了古往今来第一圣君,仁德与智慧的完美化身,光芒万丈。
站在赵凌面前的任嚣,站在那里,感觉自己就像个格格不入的木偶。
他张了张嘴,喉咙有些发干,肚子里有一堆疑问和担忧,但话到了嘴边,又硬生生咽了回去。他实在不敢在这个时候贸然开口。
正如他之前怀疑皇帝是不是要捧杀他一样,现在皇帝又突然提出要大幅裁减他手下的边防军,这心思,实在是太深不可测了!
万一自己站出来反对,正好撞在皇帝的刀上,皇帝借此发难怎么办?
帝王的心思,就像海底的针,谁能摸得透?
再看看那帮儒家的人,巧舌如簧,能把死的说成活的。
这个节骨眼上,任嚣根本不敢确定,如果自己敢提出不同意见,明天咸阳城里会不会立刻铺天盖地都是抨击他好战误国,不顾将士死活,不理解陛下仁德之心的言论?
他任嚣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排兵布阵是一把好手,但面对朝堂上这种杀人不见血的唇枪舌/战,背后捅刀子的斗争,他感觉自己就是个刚入伍的新兵蛋子,完全找不到北。
他的目光焦急地在大殿里扫视,希望能找到一些盟友或者至少是得到一些暗示。
朝堂上很多面孔都很陌生,他们是皇帝新提拔上来的。
任嚣的目光很快锁定了两个人身上。
一个是资历极老,深谙兵法和天下大势的右丞相尉缭。
另一个是年纪轻轻却身居左丞相的张良。
任嚣对尉缭是打心眼里佩服的,论起对全局的战略眼光,他自认不如。
此刻,他看到尉缭老爷子也静静地坐在那里,花白的眉毛微微蹙着,似乎也在思考,但没有立刻表态的意思。
他又看向张良,这位年轻的丞相更是气定神闲,仿佛眼前这场争论与他无关一样,纹丝不动,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
“怎么回事?”任嚣心里更打鼓了,“难道陛下决定这么重大的事情,事先根本没有跟两位丞相通过气?都没商量过?”
这不合常理啊!
调整整个南方战略,这绝对是军国大事,皇帝怎么可能不跟丞相商议就突然在宴会上提出来?
就在任嚣内心七上八下的时候,皇帝赵凌并没有理会那群还在狂拍马屁的儒家官员,他的目光越过众人,直接落在了韩信身上!
“韩太尉!”赵凌的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对于朕的提议,你有什么看法?你觉得如何?”
韩信?!
任嚣的目光也立刻跟随着聚焦到韩信身上。
这位的事迹他可太听说过了!
韩信领着十万大军从三川郡到咸阳,一路收编,兵力直接变成三十万。
后来和蒙恬配合,直接把不可一世的匈奴打得跪地求饶,还砍了匈奴单于头曼的脑袋!
如今官居太尉,位列三公,是军方的最高领袖。
难道说,皇帝这个裁边关军的想法,是跟韩太尉通过气的?
被点名的韩信站起身,他如今的气质比当初沉稳了许多,对着皇帝拱手行礼,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说道:“陛下,既然您认为有更好的策略,能够兵不血刃地解决百越问题,那将部分边防大军调回关内休整,或者驻守其他地方,确实是应该的,也能节省大量军费。”
他顿了顿,语气肯定地补充道:“更何况,如今咱们大秦军队装备了火炮和***这样的神兵利器,威力巨大。仅仅是镇守岭南边境,防范那些装备落后的百越部落,有五万精锐,确实绰绰有余了。臣下认为,兵力足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79章:陈平出手了(第2/2页)
高踞龙椅上的赵凌,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看着韩信。
他心里其实有点意外。
他把韩信放在太尉这个高位上,更多的是荣誉性质,实际兵权并没有完全放手。
让韩信去尚学宫学习了半年多,本来是想磨磨他可能存在的骄躁之气。
没想到效果似乎不错,这小子竟然能憋住没跳起来反对,反而表示支持?
看来跟着道家那些人,确实学了点静心养性的功夫。
赵凌原本还以为,以韩信历史上那多多益善的性格和军事上的自信,听到这个提议,会立刻站出来说:“陛下何必如此麻烦?给臣一万精兵,臣保证替您踏平百越!”
他故意没有提前跟韩信商量,就是想看看这半年多,韩信的性子磨得怎么样了。
赵凌带着一丝考较的意味,追问道:“哦?如此说来,韩太尉认为朕的想法没有任何问题?完全可行?”
韩信点了点头,神态从容,话语也显得更有水平了:“陛下所图,并非仅仅是占领百越的土地,而是要从根本上彻底兼并他们,让他们真正成为大秦的一部分。用仁德和政策去感化,开通边境市场让利给他们,再用文化慢慢教化他们,使其逐渐认同大秦。这比单纯的武力征服更加高明,效果也更持久。臣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策略。”
听到韩信都这么说了,赵凌满意地点点头,随后将目光转向了右丞相尉缭:“尉缭丞相,你认为呢?”
此时,尉缭一直微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似乎想通了其中的关节,缓缓起身,颔首道:“陛下与太尉所言,老臣认为很有道理。此策以逸待劳,耗其国力,收其民心,确实可行。老臣附议。”
赵凌的目光又看向左丞相张良。
张良也立刻起身,言简意赅地表明态度:“陛下圣明,臣无异议。”
到了这个时候,两位丞相和太尉都明确表示支持,大局基本上就已经定了。
赵凌这才环视全场,继续问道:“那么,诸位爱卿,对于此策,可还有其他的不同意见?”
萧何也站了出来,皇帝选择用这种成本低得多的和平手段解决百越问题,能省下大笔的军费开支,他自然是举双手赞成,躬身道:“陛下圣明,此策节省靡费,利于国库,臣附议!”
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此事就要这么定下来的时候,一个声音响了起来:
“陛下,臣有一点小小的补充建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众人看去,竟然是原来的科农院院长,现在的尚学宫主事陈平。
陈平出列,对着皇帝行了一礼,然后笑眯眯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光是靠一枚九州神石引起百越内部争斗,火候可能还不太够。咱们是不是可以再给它添几把柴,让这把火烧得更旺些?”
他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继续说道:“既然都已经互通关市,那还是该好好赚他们一笔!比如,把他们急需的粮食、铁器、食盐的价格,稍微抬高那么一点?或者,暗中给那些弱一点的部落提供点帮助,让他们能跟强一点的部落打得更久些,消耗得更多些?”
“总之,就是既要让他们内部乱得更彻底,又要让咱们大秦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叫一举两得!”
“另外,三年的时间实在太长了,迟恐生变,我们偶尔也该参于一下他们之间的战斗,至少得把他们打服,偶尔帮某些部落打一场也是可以的。”
陈平的话,顿时让殿内许多大臣眼睛一亮,这才像是他们熟悉的大秦谋士的风格嘛!
仁德要讲,但这实际的利益,也不能放过啊!
最重要其实还是最后的那句话!
大秦以军功授爵,一直不打战,士兵如何立功?
那些将军又如何立功?
虽说宁当太平犬,不作乱世人,但如果一直不打仗,士兵和将领看不到晋升的通道,对现在的大秦来未必是好事!
陈平可谓是兼顾了朝中所有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