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他们想不兴奋都难,毕竟放在谁手里,这些工人名额都保不住的。
先拿下十几个,接下来只要没人管黑山大队,他们就会慢慢的拿掉所有的名额,这时候的名额可是越来越值钱的。
“对了马奎,红星机械厂的新厂长怎么说?”
康南看向马奎。
马奎愣了一下,有点尴尬,心里暗骂你有病吧,我一个公安局的小警察,就是被派到你们公社那边的,我要是有和红星机械厂厂长说话的本事,我还能和你们公社混啊?
不过他知道自己得装一下,不然拿不......
春雷在远山间滚过,惊醒了沉睡的泥土。狗蛋站在向日葵园边缘,望着那一排排齐整的幼苗随风轻摇,叶片上还挂着昨夜雨水凝成的水珠。阳光斜照下来,整片田地像铺了一层碎金。他蹲下身,指尖轻轻抚过一株最壮实的向日葵茎秆??它已经长到他膝盖高了,顶端的嫩芽微微昂起,仿佛正试探着天空的高度。
“狗蛋哥!”小雨从远处跑来,辫子甩得飞快,手里攥着一个塑料瓶,“我又采了三处土样!东头那块地今天早上冒白霜,我觉得不是缺铁那么简单。”她气喘吁吁地把瓶子递过来,脸上满是兴奋与担忧交织的神情。
狗蛋接过瓶子对着光看了看,果然发现底部沉淀着一层细密的白色结晶。“可能是盐碱化。”他低声说,“去年洪水退得慢,地下水往上返,带上来不少盐分。”他抬头望向不远处正在调试传感器的小川,“小川!带上pH仪和电导率计,咱们加测一轮。”
小川应了一声,放下手中的太阳能板支架,背起工具包就往这边走。自从省级试点批复后,创客空间申请到了一笔专项科研补助,购置了一批便携式土壤检测设备。孩子们轮班学习操作,如今连一年级的学生都能说出“EC值”“阳离子交换量”这些术语。
三人沿着田埂一路取样,记录数据,标记异常区域。途中遇到张浩带着无人机升空巡检,螺旋桨嗡鸣声惊起几只麻雀。张浩降落后翻看热成像图:“北角温度偏高,湿度偏低,跟其他区域差了近两度。我怀疑地下有暗流渗漏,长期冲刷导致养分流失。”
“那就得挖探沟。”狗蛋摸着下巴,“但不能耽误播种进度。这样,先用腐叶灰混有机肥局部改良,再覆盖稻草保墒。等这批苗稳住了,我们再系统整治。”
话音未落,手机震动起来。是林朵朵发来的消息:【周阿婆今早咳得厉害,可能撑不了太久。她说想见你们一面,把剩下的口诀录完。】
狗蛋心头一紧。他知道,周阿婆的身体这几周明显衰弱了。那天她还在厨房教孩子们如何判断发酵程度??靠闻气味、摸质地、听气泡破裂的声音。可现在,连起身都费力。
他们立刻收工回村。推开老屋木门时,屋里已聚了不少人。银发智囊团的老人们围坐在床前,赵奶奶握着周阿婆的手,眼里含泪。墙上挂着摄像机,红灯亮着,显然已经开始录制。
“来了啊。”周阿婆睁开眼,声音微弱却清晰,“我还怕等不到你们。”
狗蛋跪坐在床边,打开平板:“阿婆,您接着讲,我们都记着呢。”
她点点头,缓缓开口:“……九冬封泥窖之后,要听三声响。第一声闷,是菌群活了;第二声响脆,是酸度够了;第三声清亮,才是成了。”她顿了顿,呼吸急促了几秒,“还有……腌渍第七天,必须开窖放气一次,不然压力太大,坛子会炸。”
孩子们屏息记录,有人悄悄抹眼泪。这不只是手艺,是一整套没有写进教科书的生物控制逻辑。
“最后一个诀窍……”周阿婆忽然笑了,“别用铁器碰鱼身,会变黑。竹刀最好,或者瓷片也行。”
说完这句话,她闭上眼,像是耗尽了力气。赵奶奶轻轻拍她的手背:“你放心,这些话,娃们都会记住。”
当天晚上,团队连夜整理视频资料,配上字幕和科学注解,上传至“本土知识数字档案库”。周雨晴联系的农大教授也回了信:初步分析显示,古法腌渍过程中存在一种特有乳酸菌株,耐高盐、产香能力强,极具研究价值。他们提议联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建议将此技术纳入乡村职业教育课程。
然而喜悦尚未散去,新的风波又起。
四月二十三日凌晨,监测小程序突然报警:上游河道出现异常浊度峰值。狗蛋被闹钟惊醒,点开后台一看,短短十分钟内收到六条村民上报信息,附带的照片显示水面泛绿,漂浮物密集。
他立即召集核心成员开会。小川调出气象数据:“三天前下了场暴雨,山洪把林区腐殖层冲进了河里。”张浩播放卫星影像:“不止如此,这里??”他放大一处林缘地带,“有人砍伐迹地没做拦沙处理,裸露坡面正在持续崩塌。”
“这不是偷排,但危害不亚于污染。”小雨咬着笔帽,“藻类暴发风险极高,万一缺氧,鱼虾全死。”
狗蛋当机立断:“启动应急响应预案。一组联系水利站借水泵做临时导流;二组通知渔民提前转移网箱;三组发布预警推文,附上避险指南。”
他们兵分三路行动。清晨六点,五辆皮卡载着抽水设备抵达现场,村民自发组织人力铺设管道。狗蛋亲自带队进入滑坡区,用废旧轮胎和树枝搭建简易拦沙坝。烈日当空,汗水浸透衣衫,手掌磨出血泡也不肯停下。
中午时分,县环保局派出工作组赶到。带队的是新任副局长,正是当年那位写信的镇领导。他看着浑身泥泞的狗蛋,沉默片刻,掏出对讲机下令:“调两台挖掘机支援,优先清理主河道淤积点。”
傍晚,水流逐渐恢复清澈。监测数据显示浊度回落至安全范围。狗蛋瘫坐在河边石头上,啃着冷馒头,手机却再次震动??一封来自北欧合作方的邮件。
【因气候异常,原定五月来华的两名导师无法如期抵达。但他们提议改为线上协作,并邀请中方十名学生提前接入虚拟森林学校平台,参与跨国课题预研。主题:极端天气下的生态韧性建设。】
“线上也可以。”小川眼睛发亮,“我们可以共享本地数据模型,让他们帮我们优化雨水收集系统的算法。”
“还可以搞一场跨国直播课。”张浩补充,“让赵奶奶唱渔谣,周阿婆讲腌鱼,顺便展示我们的应对过程。”
狗蛋看着邮件末尾附上的课程表,忽然意识到:这场突如其来的山洪,竟成了最好的教学案例。
第二天,他们正式组建“国际青少年应急响应小组”,由中国五名、挪威四名、芬兰一名少年组成,通过加密会议平台每日同步交流。中方提供真实灾情数据与处置方案,外方则引入北欧山地社区的泥石流预警机制和公众动员经验。
第五天,双方共同完成了一份《乡村小流域突发水文事件协同应对手册》,包含十二项标准化流程,如“目击者第一响应指引”“村级物资调配清单”“儿童心理安抚话术”等。手册被翻译成中英双语,提交给省应急管理厅参考。
就在一切趋于平稳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注意到“儿童参政机制”的实践成果,拟将其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青年创新案例”进行推广,并邀请狗蛋作为代表出席六月初在京举行的亚太地区儿童权利论坛。
消息传开,全村沸腾。这是第一次,他们的名字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你要去北京了?”陈伯的儿子推着他来到创客空间,老人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地图,“这是我年轻时画的海岸线变迁图……送给你。告诉那些人,我们这儿的孩子,不是只会念书,是真能在地上种出东西来的。”
狗蛋双手接过地图,喉咙发紧。他知道,这张纸承载的不只是地理信息,更是一代人对下一代的信任。
出发前三天,团队举行最后一次内部演练。议题是《是否开放向日葵园部分区域用于商业摄影》。支持方认为可以增收反哺项目,反对方担心人流破坏生态平衡。辩论激烈,甚至有人拍桌而起。
“我们不是反对赚钱。”五年级的王磊冷静地说,“但我们得先定规则。比如每周限流二十人,禁止踩踏花丛,收入透明公示,且必须用于公益。”
最终达成共识:试行一个月预约制,设置电子围栏监控动线,收益全部注入“儿童生态基金”。
狗蛋听着孩子们一条条制定细则,忽然明白,真正的民主不是投票那一刻的掌声,而是无数个夜晚里的争执、妥协与重建。
赴京当日,全村人送到村口。林朵朵替他整理衣领:“记住,你说的不是一个人的话,是一群孩子的声音。”
高铁穿行在青山绿水间,窗外风景飞逝。狗蛋打开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写下一段话:
>曾经我以为改变世界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后来才发现,它始于一次土样检测,一场暴雨后的抢修,一句即将失传的口诀,或是一个孩子举起手说:“老师,我觉得还能更好。”
论坛当天,礼堂座无虚席。各国代表、专家学者、媒体记者齐聚一堂。狗蛋走上讲台,没有念稿,只是平静讲述:
“我们住在长白山脚下一个普通村庄。那里没有高楼,没有地铁,但我们有一片向日葵园,一间创客空间,一群愿意说话的孩子,和一群愿意倾听的老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小,但我们相信,小事情坚持下去,就会变成大意义。”
他展示了孩子们制作的提案书、监测图表、视频记录,讲述了周阿婆的故事、山洪应对的经历、跨国协作的进展。
“有人说孩子不懂政治。可当我们看见河水变脏、土地生病、老人离去,我们就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我们不要特权,只要一个麦克风,让我们说出看到的真实。”
台下响起长久掌声。一位联合国官员站起来提问:“如果给你一个愿望,你最希望实现什么?”
狗蛋想了想,说:“我希望,在中国每一个村庄,每个孩子都能发起一场改变??哪怕只是种一朵向日葵,也能照亮一片土地。”
回国那天,春末的风吹过田野。向日葵已长至腰际,花盘初现雏形,朝着太阳缓缓转动。狗蛋走进创客空间,发现桌上摆着一份新提案,标题是《建立跨代际知识传承中心》,署名栏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最小的只有七岁。
他拿起笔,在末尾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夜幕降临,星辰重现苍穹。观测平台上,几个孩子正仰头辨认北斗七星的位置。他们争论着哪颗星最亮,要不要做个星空投影装置教低年级同学识星。
狗蛋站在不远处,静静听着。他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又会有新的问题被提出,新的方案被讨论,新的土地被唤醒。
而这一切,都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