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十二章 虎父无犬子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三十二章 虎父无犬子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大明水师曾是世界最强大的海上舰队。
    明成祖时期,有船三千八百艘,而且品类繁多,分工明确,其中一千三百五十艘巡船,一千三百五十艘战船,还有运输船四百以及远洋宝船,传令船,执法船等四百艘。
    总规模相当于十个西班牙无敌舰队。
    威名盖世的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只是大明水师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
    郑和下西洋每次都是两百五十艘左右的舰队,军队人数在两万七千人上下,相当于五个卫所的兵力。
    二十八年中,以超强的战力,打了无数次漂亮的海战,还全歼了人数在五千以上的海盗。
    到明朝中期,朝廷对海上的世界失去了兴趣,认为自已是天朝上国,宇宙的中心。
    郑和所到之处都是尽是些蛮夷之地,化外之民,奇形怪状,不堪入目,前来天朝接受教化朝贡。
    贡圈以外,知之甚少,也不屑于了解了。
    所以在西欧到处举债筹建海军之时,明朝的兵部方司郎中刘大夏将郑和二十八年艰苦航海得来的航海资料付之一炬,朝中官员居然一致称快。
    而当时海上的威胁并没有来自大漠的蒙古骑兵那么强大,因此收缩了海防。
    水师人员被调往内陆,充做运输工人,农民和建筑工。
    这直接导致了沿海卫所空虚,水师士气低落,到嘉靖中期,广州七卫缺额达七成,福建镇海卫缺额超七成,数量锐减,战力不再。
    大明水师由盛转衰时,一个人独立撑起了中国的海上霸权,此人正是郑芝龙。
    明神宗三十二年,郑芝龙出生于福建泉州,本名郑一官。因家境贫寒,于十七岁时去澳门投靠亲戚。
    亲戚黄程是一名海商,在此郑一官的展现了超高的智商与情商,不但学会了葡萄牙语,还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教名“尼古拉斯.一官”。
    被亲戚派往日本经商时,郑一官遇上了海商李旦,于是寄身门下,以父事之,因为才能出众,给李旦赚取了巨大的利益,李旦收为义子。
    当时的日本处于幕府时代,郑一官长袖善舞,擅于结交权贵,从大名到幕府都有他的关系。
    甚至还与日本平户藩的家臣国川昱之女田川松结婚,并生下长子郑森。
    没错,郑成功的母亲其实是日本人。
    除李旦外,另一名大佬对郑一官也起到关键的作用,他就是颜思齐。
    颜思齐福建漳州人,因打抱不平,惹上官司,逃去了日本,慢慢的从事海上贸易,因急公好义,仗义疏财,深受当地华人的拥戴。
    天启元年,颜思齐与郑一官等二十八人结为兄弟,颜思齐为盟主,想做一番事业。
    不得不说颜思齐确实敢干,他建议大家加入当地町人与农民的倒幕斗争,并欲在此建立政权,打起明朝的旗号。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事成于密而败于疏。
    消息泄漏,颜思齐带领众兄弟乘十三艘船逃离日本,来到被称为小琉球的台湾,又从福建招募饥民来此垦荒野,建立了基地。
    李旦与颜思齐都从事海上贸易,亦商亦匪,不同的是李旦偏商,是海商首领,而颜思齐偏匪,是海盗头目。
    追随这两位大佬,聪明如郑一官,掌握了超强的海上贸易与海上战争的技能,而且精通日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等外语
    天启五年,李旦病逝,将庞大的商业帝国都传给了郑一官。同年,颜思齐率众到诸罗山捕猎,玩得十分畅快,豪饮暴食,不慎染风寒病死,众人推郑一官为新盟主。
    自此,李旦,颜思齐两位大佬的事业都落入郑一官手中。
    据说李旦在台湾的财产船只是郑一官直接吞并的,有了颜思齐的海盗集团的撑腰,李旦之子奥古思汀也无计可施。
    同年,郑一官联合十八支海盗于台湾北港溪出海口,结为联盟,称“十八芝”,自此郑一官被称做“郑芝龙”。
    郑芝龙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雄才伟略,巧取豪夺了两位大佬的海上势力,建立了横行南中国海的海上帝国,拥有了七百多艘战舰。
    此消彼长,时大明水师已经式微,几次来剿,都失败而归,最后只能想办法招降。
    朱阆深知,以郑芝龙的成长经历,他并无民族情结,他的队伍中人员繁杂,各国的海盗都有,他最信任的副手,就是一名黑人。
    拥立隆武帝,其实也不是郑芝龙的意思,而是他的弟弟郑鸿逵。
    郑芝龙被明朝招安,担任游击将军。击败了荷兰舰队,在福建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台湾海峡已成为郑家的内湖。
    郑芝龙垄断了南中国海的海路,凡从此过,都要交保护费,挂起郑字大旗才予以放行,风头之盛,财力之强,已超过了大明朝廷。
    崇祯年间,连年饥荒,郑芝龙在福建安海大兴土木,建筑豪华府地,堪比皇宫,又招纳福建灾民“人给银三两,三人给一牛”去台湾垦荒。
    日本闭关锁国后,只许中国人前去交易,使得郑芝龙更加富有。
    此时郑芝龙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海上霸主,而更象个土财主。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崩,郑芝龙其实对大明已毫无留恋。
    而此时长期在南京负责和东南军政要员沟通的郑鸿逵,有意巩固郑家在官方的地位,与在福建闭门做财主的兄长相比,郑鸿逵更偏向于大明朝廷。
    拥隆武帝就是郑鸿逵的主意,而“芝龙意犹豫,而以鸿逵所迎,勉就约。”
    搞笑的是,郑鸿逵安排了隆武帝与自己的儿子郑肇基见面,并得到了隆武的赐姓,郑芝龙见得赐国姓,于是眼红。
    “时鸿逵引其子肇基见于王,王赐之姓。芝龙闻之,亦引森入见。”
    所以第一个得到赐姓的并不是郑成功,而是他的堂弟。
    但大明的重文轻武再次导致了愚蠢的矛盾。
    不但在文武班次上黄道周向郑芝龙发难,双有何楷弹劾郑家兄弟不陪皇帝郊祭,说郑鸿逵在殿内挥扇子无人臣之礼。
    这回连郑鸿逵都没了为隆武帝出力的决心。
    所以隆武帝最后亲征,郑氏兄弟也不再出力,任由他被杀。
    在郑芝龙眼里,只有势力强弱,没有家国之分。
    清廷铁蹄南侵,他觉得清兵强大,大明积弱,所以他连挟天子以令诸候的事都不热心。
    此时吴三桂已降清,各路军头也纷纷觉得降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郑芝龙此时席丰履厚,已经成为一个暮气深重的中年土财主。只想着能在福建继续这富贵荣华的日子。
    所以贝勒驰书告芝龙:吾所以重将军者,以将军能立唐藩也。
    郑芝龙一听自己能裂土封王,更不迟疑,决意降清。
    此时朱阆得到消息,并不意外。
    而是心有得意,因为此时郑芝龙尚未正式降清,只是下了决心,而吕大器派去的锦衣卫探子已探得消息回来,足以证明情报工作的出色。
    消息在酒桌上传来,众人无不大惊。
    郑芝龙降清,代表福建已入清军手中。
    两广的肘腋之处失守,宁不痛哉。
    朱阆把纸条给朱聿锷看,朱聿锷怒道:
    “皇兄赐国姓与郑氏,郑芝龙却去降清,太可恶了!”
    朱阆却胸有成竹。
    “唐王,你与郑成功熟,你认为他会随乃父降清么?”
    “断无可能!”朱聿锷斩钉截铁的道。
    此时朱聿锷的随从求见。
    片刻,朱聿锷也带来了自己的情报。
    原来郑成功果然反对郑芝龙降清。
    郑成功耐着性子,对郑之龙谏曰:
    “闽粤之地,不比北方可任意驰驱,若凭险设伏,收人心以固本,兴贩各港以足其饷,选将练兵,号召不难矣!”
    这正是朱阆正在做的事。
    而郑芝龙乃海上霸主,对于陆战,本来就不擅长,而且现在身家巨万,根本也不想再为什么家国之仇放弃自己在福建的基业。所以根本听不进去。
    郑成功道:“虎不离山,鱼不脱渊,离山不威,脱渊则困,愿父思之!”
    郑芝龙拂袖而起,不再听他的话。
    朱阆道:“现在的郑芝龙,已没了当年的霸主气势,拥立隆武帝,也不是他的意思,就算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也是有霸气想立功业的人才会做的,现在郑芝龙还有什么想要的呢?最多是不想失去现在所有的吧!”
    随即站起。
    慷慨的对众人道:“诸君与我,一无所有,退无可退,要同心协力,全面备战,杀灭清军,收复大明的江山,才有未来!”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