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854章 以粮驭民,无惧魑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854章 以粮驭民,无惧魑魅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854章以粮驭民,无惧魑魅(第1/2页)
    而郦府之中,送走皇帝后的阿提拉,独自回到房中,卸下脸上的恭顺与从容,眉头紧紧锁起。
    今夜刘盈那看似随意的一问,如同一声警钟,在他耳边敲响。他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习惯,可能已经引起了这位精明皇帝的注意。
    “看来,必须更加小心了……”
    阿提拉看着铜镜中自己那张经过精心修饰、尽可能淡化匈奴特征的脸庞,眼神变得无比深邃和冰冷。
    长安的水,比他想象的要深得多。
    未来的路,步步惊心。
    他拿起那把特制的、锋利无比的小刀,开始每日例行的剃面。
    刀锋刮过皮肤,带来一丝冰凉的触感。他知道,自己必须将这层伪装维持得完美无瑕,直到……达成最终的目标。
    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那远在漠北的匈奴帝国,他都已经没有退路。
    未央宫与郦府,皇帝与伪装者,一场无声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
    而那五位功侯,或许早已将那次不愉快的会面抛诸脑后,却不知他们无意中,成为了推动这场暗流汹涌的戏剧的关键角色。
    阿提拉的忧心忡忡,看似是白操心,却阴差阳错地,将他推上了一条更为波澜壮阔,也更为危险的道路。
    ——
    未央宫的温室殿内,炭火盆驱散了初春的寒意,却驱不散刘盈眉宇间那丝凝重的思虑。
    郦府夜宴后,那个名为“穆沙”的西域才子,其身上种种不合常理的细节,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漾开一圈圈疑虑的涟漪。
    然而,刘盈深知,为君者,最忌在无确凿证据时打草惊蛇。愤怒和猜疑若形于色,只会让潜在的敌人隐藏得更深,甚至狗急跳墙。
    他将那份对“穆沙”的审视深深埋藏起来,目光投向了更为宏大和根本的图景——天下的粮仓。
    “民以食为天。”
    刘盈喃喃自语,指尖划过摊在御案上的大汉疆域图,目光掠过关中平原、齐鲁沃野、江淮水乡,最终停留在那些新近归附、土地相对贫瘠的边郡。
    “只要百姓仓廪实,衣食足,则知荣辱,安现状。届时,任凭背后有何等魑魅魍魉煽风点火,欲掀起民变,也不过是痴人说梦。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能成何气候?”
    他清楚地认识到,一切阴谋与动荡的土壤,往往源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巩固统治最坚实的力量,并非源于未央宫的高墙和绣衣使者的利刃,而是来自于田野间沉甸甸的禾穗和百姓家中升起的袅袅炊烟。
    于是,在接下来的朝会与政令中,刘盈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促进农业生产之上。
    他并非空谈,而是凭借着超越时代的见识,推行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尽管,刘盈必须将其包装成“古圣先贤的智慧”或“格物致知的心得”。
    他下令大司农衙门广泛搜集各地农谚和耕作经验,编撰更为详尽的《农政辑要》,并命工匠依图大量制作他“设计”的曲辕犁、耧车等改良农具,由官府贷予或低价售与贫苦农户。
    他重视水利,不仅拨出专款整修郑国渠、白渠等旧有工程,更鼓励各郡县因地制宜,开凿陂塘,修筑水门,并提出了初步的“轮作套种”、“绿肥养地”等概念,令精通农事的老臣也啧啧称奇。
    “陛下近日于农事一道,可谓呕心沥血。”
    丞相曹参在一次私下奏对时感叹道。
    刘盈淡然一笑:“丞相,江山社稷,根基在民。民之根本,在于温饱。将此根基打牢,则朝堂上些许风雨,边疆些微波澜,又何足道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54章以粮驭民,无惧魑魅(第2/2页)
    他语带双关,目光深邃。
    他在用这种看似“埋头种田”的方式,构建一道最坚固的防线,不仅防范外敌,更防范内部可能滋生的蠹虫与野心家。
    与此同时,在郦府之中,阿提拉也敏锐地察觉到了长安氛围的微妙变化。
    皇帝似乎并未特别关注他,这让他稍稍松了口气,但那种无处不在的、属于强大帝国的秩序感和刘盈沉稳如山的统治风格,让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他像一头被困在华丽牢笼中的孤狼,必须尽快找到突破口。
    一日,郦商看着正在书房读书的女婿,忽然注意到他唇上颌下蓄起了短须,虽修剪整齐,但与之前每日净面、力求光洁的模样大相径庭。
    他不由纳闷问道:“贤婿,往日见你极重仪容,每日必净面修容,如今为何蓄须了?”
    阿提拉心中早有准备,放下手中竹简,从容答道:“岳父大人明鉴。小婿昔日在家乡,随性而为,让岳父见笑了。如今既入汉土,为汉臣,自当入乡随俗。观朝中诸位大人,乃至市井士人,多蓄须以显威仪庄重,小婿既决心扎根于此,便当效仿,以示与大汉风俗融合之心。”
    他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既解释了改变,又再次强调了“归化”的诚意。
    郦商闻言,老怀大慰,抚须笑道:“好,好!入乡随俗,正该如此!贤婿能这般想,老夫甚是欣慰。”
    他越发觉得这个女婿懂事、上进,是可造之材。
    然而,阿提拉的“上进”远不止于此。
    过了几日,他寻了个机会,郑重地向郦商提出:“岳父大人,小婿蒙陛下不弃,授以翰林待诏之职,常伴圣驾左右,研读经史,本是无上荣光。然小婿每每思及岳丈当年随高皇帝披坚执锐、平定天下之赫赫功勋,便觉胸中热血难平。书生笔墨,虽可治国,然终不及沙场建功,护国安邦来得痛快!小婿……小婿斗胆,愿效仿岳丈,弃笔从戎,为我大汉开疆拓土,镇守边陲,纵马革裹尸,亦在所不惜!”
    这一番“肺腑之言”,说得慷慨激昂,充满了对军功的向往和对郦商的敬仰。
    其背后,阿提拉的真实算计却冰冷如铁:其一,翰林待诏虽近天子,但终究是文职,晋升缓慢且难掌实权。
    而从军,尤其是在边境立下军功,是汉朝最快、最有效的晋升途径之一。
    其二,也是最关键的,他急需离开长安这个权力中心。
    刘盈那双似乎能看透一切的眼睛,让他如芒在背。
    远离天子脚下,他才能摆脱监视,获得更大的活动自由,甚至……有机会接触并掌控一定的军权。
    郦商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
    他一生戎马,最引以为傲的便是军功,内心深处,未尝不觉得文官终究少了些男儿血性。
    如今见自己选中的女婿竟有如此雄心壮志,欲继承自己的衣钵,怎能不欣喜若狂?
    “好!好男儿志在四方!”
    郦商拍案而起,激动得在厅中踱步,“老夫果然没有看错人!穆沙,你有此志气,远胜那些只知皓首穷经的腐儒!”
    他沉吟片刻,道:“如今凉州初定,广袤千里,羌、氐诸部虽表面臣服,然其心难测,正是用兵之地,亦是立功之机!你若愿往,老夫便豁出这张老脸,向陛下举荐,予你一军之职,前往凉州历练!”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